這幾天,意志變得很消沉,內(nèi)心的抓狂和騷動,就像是火山爆發(fā)前的最后一刻,我必須調(diào)集全身所有的力量,抑制火山的噴發(fā),要像個馬車夫那樣牢牢抓住,心中那頭即將脫韁的野馬。
內(nèi)觀自己,這樣的感覺雖然是很痛苦,恨不得分分秒秒就去擺脫掉它。但是它如影隨形,緊緊地纏繞著我,追隨著我,要置我于死地不罷休的折磨我。
痛苦的精神折磨,想必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只是隨著時間流逝,很快我們的大腦記憶神經(jīng)元,會選擇忘記,所以我越來越喜歡寫文字,因為文字的功能不僅可以整理思路,還把一段寶貴的經(jīng)歷定格在人生的那個瞬間。
當突如其來的痛苦,向我猛烈的襲來,我應該怎么做呢?我學了那么多概念,看過那么多書,我需要它們依依出場來拯救我,幫助我。
偉大的管理學之父彼得.韋爾奇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出七個習慣之首的就是積極主動proactive. 中文的意思是超常主動性。心理學上稱為前攝行為。這個概念很久之前就學過,但是沒有這次痛苦,就不會有這么深的領(lǐng)悟。以前的學習還是浮于表面。
前攝行為的定義是指在一個事態(tài)下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所牽制。
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是不是就像在一個無比深的漩渦中,你想從漩渦中出來,但是很難,你被困在了那個局里,旁觀者看得清清楚楚,你自己身在其中,不知所措,當你拼命想掙扎,你使勁了全身所有的力氣,從里面爬出來,爬到岸上去,但是往往結(jié)果是,你耗盡了最后一絲力氣,你也沒有成功爬出來,最可悲的是,在你死后,半分鐘不到的時間,水流就可以把你的尸體送到岸邊。面對痛苦,什么都不做, 其實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jié):接納痛苦,苦難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想著從痛苦中迅速逃離,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 破局。局還是要破的,但是怎么破,是需要智慧的。這種智慧來自于上面所說的前攝行為。你的行為不是對眼前的事態(tài)作出一個反應,而是不管事態(tài)是什么,你都有的一種反應。跟前攝行為相反的一個詞叫“應激反應”。
比如,突然有一個人朝我打了一拳,我的應激反應就是馬上回一拳過去,估計大多數(shù)都是這樣做的,所以馬路上一言不合就開打,就是這么來的。這樣的結(jié)果其實是兩敗俱傷,大家都浪費時間,經(jīng)歷,身體上都有可能受傷,精神上都會憤怒等等。
有一部很有名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一個主人公叫丁元英,他的對手因為對他的誤解到處尋找他,終于找到了他隱居的地方,丁元英打開門,這個人就把槍頂在他的腦門上。
一般的人遇到這樣的場景,肯定會嚇得魂飛魄散,說話都打愣,但是丁元英怎么做?他就當這件事不存在,手里拿著茶杯,面帶微笑的對這個人說“請進”。然后問他“你喝茶嗎?” 而用槍抵著他腦門的這個人立即就蒙了。當丁元英再次用輕松語氣跟他說話的時候,這個人干脆就放下了槍,覺得自己對別人造成不了威脅,就自動放棄了。
生活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順境和逆境,我們要學習《易經(jīng)》中的一句話“君子終日乾乾”。乾本來就是主動,乾乾就是主動了再主動。君子終日乾乾,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你才可能從各種各樣的局中走出來,成為主宰者,改變者,控制者。
當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就有破局的感覺,在《落差》這本書中,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為心理落差,產(chǎn)生很多負面情緒,其實很多負面情緒都屬于假煩惱,或者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真煩惱比如說,失去親人,失去健康,失去愛,失去工作,破產(chǎn),投資失敗失去積蓄等等,假煩惱并沒有失去什么,只是情緒低落,情緒差只是因為剛開始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不切實際的高預期值,當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于是產(chǎn)生很大落差,導致了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
負面情緒不是一樣壞東西,它能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自己,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拼命學習,這時候?qū)W習效果也特別好,因為你會有針對性的,朝著一個目標去學習,這樣的學習反而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中有一句金句:你無法制止抑郁的小鳥從你頭頂飛過,但你可以制止它們在你的頭上筑巢。
君子終日乾乾,做一個君子吧,每天積極主動一些,再積極主動一些,希望有一天,我們都可以擁有前攝行為,化被動為主動。只有擁有這樣的能力,你才有可能過好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