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 一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了。”老楊頭坐在屋檐下用磨刀石一邊打磨鐵鍬一邊喃喃自語。
“老頭子,明天還去嗎?”
“老婆子,你就放心吧,我身體還硬朗著呢。”老楊頭看穿了張阿婆的心思,他知道她在擔心自己,因為去年的清明節(jié)他累得生了一場大病。
傍晚時分,天空下起了下雨,老兩口早早地吃完飯,老楊頭看著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心中暗暗祈禱:明天就別下這么大了吧。很快就陷入了夢中。
“叮當叮當叮當叮當”,一陣清脆的鈴鐺聲傳來。那是八十年前的夏天,六歲的老楊頭第一次來到這個叫三里村的地方。
那時候的老楊頭,還是個粉雕玉琢,乖巧喜人的模樣。錢婆婆無兒無女就收養(yǎng)了他。
錢婆婆把老楊頭兩只腳上都拴上一對鈴鐺,走起路來,叮當叮當?shù)摹?/p>
“錢婆,你咋把你娃當小狗養(yǎng)吶,拴那么個大鈴鐺,還拴倆。”村東的張大伯掛著滿臉的褶子笑哈哈地問。
“我年紀大了,耳朵不靈了,我只要聽見鈴鐺聲,我就知道他玩累了回來了。”
老楊頭的原名叫楊問,但是村上口音會讀成楊瘟,大伙兒都覺得不吉利,就給改了名字,叫楊明,光明正大的明。
二
老楊頭以前也是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和爺爺?shù)摹?/p>
他的爸爸叫楊軍,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還考上了大學。
村上“唯一”的大學生。那個時候楊軍可是他們村上的驕傲,是拿來訓斥自己家娃的參照物,都是“你看看人家楊軍,你再看看你”。
楊軍的爸爸媽媽去世得早,小時候就跟爺爺相依為命,好在楊軍非常爭氣,學習很刻苦,每次考試都在班里名列前茅。他經(jīng)常放學一到家就放下書包,背起筐就去地里割草,割滿滿一筐回來喂豬。緊接著開始做飯,吃完飯后才開始寫作業(yè)看書練毛筆字。
他家的屋子里到處貼的都是毛筆字,流暢有力,美觀大方。村里人時不時就跑過去湊熱鬧。
高三那年,村上的劉倩倩因為沒有外地戶口不能參加高考就轉回老家的學校上學。剛好和楊軍是在一個班級。
這個從城里轉來的姑娘,皮膚白皙,眉目清明,兩顆小虎牙在一笑之間有幾分動人。畢竟是見過外面世界的,舉手投足間有一種難以捕捉的自信。這也讓天天只知道讀書干活的楊軍內心泛起漣漪,少年的耳根熱了起來。
放學時候,楊軍正趕著回家,突然被人拉住。回頭一看,是笑意盈盈的劉倩倩。
“我爸爸說你成績特別好,還寫得一手好書法,那我們是一個村的現(xiàn)在還是一個班,你以后可不可以多教教我,我成績…不太好。”劉倩倩有點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楊軍愣了一下,只覺得心里突突的,渾身燥熱,壓根沒聽見劉倩倩在說啥,只是一個勁說好好好。
其實楊軍雖說是黑了一點,瘦了一點,但是卻很精神。長挑身材,俊眼濃眉,手指修長,看起來憨厚樸實。
劉倩倩每天都會向楊軍請教問題,尤其是數(shù)學,需要講好幾遍似乎才能聽得明白。楊軍教得認真,劉倩倩時常投桃報李給楊軍帶一些肉食。就這樣你來我往,二人談起了戀愛。
很快高考來臨了,高考又結束了。楊軍考上了,劉倩倩沒考上。
劉倩倩的爸爸是村上有名的大戶,開了一個面粉加工廠,還有一個屠宰場,村上的豬啊羊啊牛啊都是他在收購。村上人都喊他劉老板。
當天晚上,劉老板把楊軍叫到自己家吃飯,一桌子好酒好菜。酒過三巡,劉老板拉著楊軍的手,低著頭做嘆息狀。
“軍吶,你劉叔我說話算數(shù)不?”劉老板一臉誠懇地問。
“叔,您說啥呢,這酒別喝了,怕是醉了。”
“軍吶,你聽叔說,叔知道你和倩倩的事,叔打心底感到高興,叔都想好了等你們畢業(yè)就辦結婚的事。叔早就說過你楊軍以后是干大事的人,誰說雞窩里飛不出鳳凰,咱們村的鳳凰那肯定就是你。”劉老板頓了頓。
三
“軍吶,你看你成績那么好,你能不能把這個大學名額先讓給倩倩,后面你再復讀一年,所有費用叔全部承擔。倩倩這成績實在不行啊,就算再給她十年八年的她也考不上,叔求求你,為倩倩想想,行不?”劉老板一臉懇切,倩倩也在一旁紅了眼眶,眼淚在眶里直打轉,低頭不語。
楊軍答應了,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轉眼劉倩倩就去南方上大學了,復讀班也開始報名上課了,可劉老板卻躲著楊軍。
爺爺沒有錢給楊軍復讀,楊軍只好在家里干農活。日子久了,整個人瘦了一大圈。一年年過去,劉倩倩回來了。
她帶了一個男人回來,說是未婚夫。
楊軍后面就總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時而清醒時而糊涂。
爺爺后來給楊軍說了一個媳婦,希望他能好起來。女孩叫秀秀,是隔壁村的,個子不高,瘦瘦小小的,雖然沒上過學但是很伶俐,還有兩只小虎牙。
楊軍也好像慢慢好起來了,不久以后秀秀就懷孕了。
眼看就要臨盆了,楊軍去縣城給秀秀買點補品。沒成想劉倩倩在那里辦婚禮,潔白的婚紗走在紅毯上。楊軍感到胸口悶得厲害,想沖上去問一問,卻也不知該從何說起。
楊軍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秀秀已經(jīng)臨產(chǎn)了,產(chǎn)婆讓楊軍趕緊去準備剪刀,要用熱水燒開消毒,準備多一點荷包蛋隨時給秀秀補充能量。
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楊軍思索了一下,就叫楊問吧。
一個星期以后,秀秀去世了,民間所謂的產(chǎn)后風。楊軍看著秀秀在自己懷里咽了氣,徹底地崩潰了。
“剪子沒消毒,哈哈,哈哈哈哈。”楊軍瘋了。
飛也似的沖了出去,沒人知道他跑到哪里去了。
祖父帶著剛出生的孩子艱難地生活著。五年以后,祖父也去世了。
四
小阿問被人販子裝在了棺材里,被大汽車拖去了遠方。也不知大汽車開了多久,反正司機開累了,停在一家小賣部吃了點東西,歇歇腳。
小賣部的阿婆覺得很奇怪,這司機不是本地人,也沒聽說附近哪里有人去世,怎么會有人拉著棺材到處跑呢。
老阿婆好奇地靠近大卡車,突然聽見棺材里發(fā)出咚咚咚的聲音,直覺告訴阿婆這里面不簡單,于是阿婆偷偷地報了警。
警察來了,棺材里裝了七個小孩,活活悶死兩個,小阿問還活著。
其他小孩都在警察的幫助下,找到了家。只有小阿問沒有家。可能是棺材里悶得久了,居然不記得自己家是哪里的了。
小賣部的阿婆看小阿問可憐,就把他帶給了她以前的鄰居,一輩子無兒無女的錢婆婆。
錢婆婆住在三里村,那個地方很窮,很窮。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找不到老伴。錢阿婆是老伴意外去世,沒有再改嫁,留下的一雙兒女也因病早夭了。
錢阿婆帶著小阿問在三里村生活,并改了名字叫阿明。
阿明很快熟悉了這個村子,村子里還有七八個光棍老大爺,沒辦法太窮了,沒人愿意嫁過來。這幾個老大爺對阿明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尤其是牛伯伯,經(jīng)常家里有啥好吃的都會叫阿明一塊去吃。夏天西瓜熟了也會帶阿明去吃瓜,秋天里帶阿明打打棗。
這里雖然很窮,但環(huán)境很好,果樹很多,小溝小塘里魚蝦也多,只是路不好,去一次集市都要走好遠。但是基本上糧食蔬菜可以自給自足。阿明在這里很快樂。
阿明十歲那年,錢婆婆因為年紀太大老死了。
世間的苦難仿佛沒有盡頭,小小的軀殼里已經(jīng)千瘡百孔。心底的吶喊無人回應,阿明跪在墳前終于哭出了聲。
錢婆婆一直待阿明極好,養(yǎng)了六只小雞,生蛋自己從來不吃,存起來去集市賣。每次趕集回來都給阿明帶點好吃的,隔三岔五也會給阿明煮個雞蛋補補營養(yǎng)。
阿明哭累了,哭病了。
牛伯伯告訴他:“人死了以后還是會有感知的,只是是在另一個世界,他們需要在世的親人給他們上墳、燒紙。親人的思念會化成一股能量,思念越多能量越大,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轉世投胎了。在他們沒有轉世投胎前,每年的清明,在世的親人去上墳、燒紙、修理房子,這樣他們在那邊就會過得很舒服。”
阿明牢牢地記在了心底。
五
阿明十六歲那年,發(fā)生了兩件大事。共產(chǎn)黨推翻了地主,把土地都分給了貧苦大眾。
還有一件是那一年,發(fā)大洪水,處處汪洋,顆粒無收。老人說,那一年彩虹出現(xiàn)在北面。俗話說“東絳風,西絳雨,南絳北絳賣兒女。”絳是彩虹的別名。彩虹出現(xiàn)在北面,那可是十分嚴重的災年吶。
一天中午,阿明在地里干活,遠處來了一對母女,兩人渾身臟兮兮,腳步虛乏,女兒攙著母親一點點往前挪。
阿明把干糧和水都給了那對母女。女孩一邊不停地說著謝謝,一邊給虛弱的母親喂水。
后面女孩告訴阿明,她們是逃荒來到這兒的,家中只剩下母女二人相依為命了。
衣服磨出的破洞,面色餓出的饑黃。
看著眼前這一對母女,阿明悲從中來,眼睛酸酸的,這世間的苦難從來不限年齡、不限性別。
阿明帶她們回家,后面才知道這對母女原是地主家的妻女。只因家財都被分給了勞苦大眾,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曾有一技之長傍身,天災人禍加身,只好四處以乞討為生。
阿明留下來這對母女,女孩名叫張云霞,約著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與阿明朝夕相處,久而久之,暗生情愫。
云霞自小嬌生慣養(yǎng),不識五谷,難分野菜和雜草。雖然長得水靈,但是村里人多半跑去勸說阿明,云霞不是過日子的人。你阿明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且長得不賴,外頭處處鬧饑荒,但咱村因為地勢高,沒啥事。你先等一等,后面能找到勤奮能干的媳婦的。
阿明聽了只是笑笑。
他心里歡喜,雖然云霞不會洗衣,不會燒飯,不會干農活,這都沒關系,她會唱歌,像一只百靈鳥一樣,她讀過書,會講故事,她懂得多,多到都是他不知道的。他自己大字不識一個,只會干活,他很慶幸若不是這場災難他是娶不上這樣的姑娘的,呸呸呸…他在心里罵自己,哪有為天災感到高興的。
六
每天阿明都是干完田里的活,然后回家做飯。云霞就在一旁唱歌給他聽。村上的小孩都喜歡偷偷的躲在窗戶底下聽云霞唱歌。阿明很快樂,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仿佛有干不完的活,但他說,身體上的苦不算苦,心里的苦才是苦,我心里高興,萬事都是甜的。
云霞有時也忍不住問他:“阿明,你累嗎?,我覺得我應該學著干些什么,做飯也行,種菜,種莊稼也行,總之,幫你分擔一點。”
阿明還是笑笑,他說:“不用你做,你唱歌給我聽就行,這些活我都能做,能做一輩子。”
在那個事事以男人為主,家務活理所當然歸女方的年代,在那個思想傳統(tǒng)保守又落后的貧窮小山村里,一個男人讓媳婦啥也不用干的承諾,不是甜言蜜語,卻是實實在在做了一輩子的事。
云霞依舊每天活得很恣意,穿的雖然樸素卻干干凈凈,一雙手還是白皙柔軟。
很快接二連三,牽四帶五的,云霞生了四個孩子,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村里的老人也接二連三地去世了。有些老人沒有子女,身后事都是阿明在料理。他一直記得牛伯伯說的話。
每年清明節(jié),他都會去給錢婆婆上墳,把一塊長滿綠油油的青草土塊用鐵鍬挖起來,然后修理成一個倒梯形,放在老墳頂上,把墳四周都修理得平平整整。然后跪下,燒紙錢,磕頭。
村里其他無兒無女的老人,他也是這樣去做。不曾間斷。
堅持做一件事一段時間很容易,一輩子卻很難。
阿明真的堅持了一輩子。
阿明對丈母娘也很好,尤其是有一段時間丈母娘生病摔倒,阿明背著丈母娘走了十幾里去鎮(zhèn)上看醫(yī)生。病治好了,但是腿摔骨折了,沒法走路,阿明依舊背著丈母娘回來 ,那天下著大雨,小道泥濘難行,回到家阿明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口喘著粗氣。
歇了一會,阿明開始做飯,替丈母娘收拾房間,考慮到云霞又有了身孕,協(xié)助丈母娘大小便,倒便盆這種事都是阿明在做。
丈母娘姓王,王阿婆時常感嘆命運的無常和眷顧。雖然自己前半生經(jīng)歷了家庭驟變,夫死子亡,家財散盡,但沒想到后半生會遇到這么一個好女婿。
“阿明吶,你不用天天都熬骨頭湯給我喝,我也是一把老骨頭了,拖累你了。”
“娘啊,這是說的啥話,滿山去燒香,不如在家敬爺娘。我爹生死不明,娘早年離世,您是云霞的娘就是我娘啊,天底下哪有不孝敬娘的道理啊。”阿明半跪在王婆婆床前。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娘啊,你且安心養(yǎng)著吧。”云霞在門外聽得真切,不自覺流下淚來。轉身,抹臉,快速離開了去。
很快,孩子們也長大了,阿明也漸漸衰老,五十出頭的年紀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村上的人都喊他老楊頭了。
七
“老楊頭,你家二娃聽說出息了,在外面當老板了。”
“啥老板不老板呀,就是干活干得好,自己開始出來那啥…單干,路還長著哩。”老楊頭呲著大牙笑著道。
“那也不得了,單干的都叫老板,都是賺大錢的,老楊頭你以后有福嘍。”
村東頭的老槐樹底下坐滿了人,年紀大的搬著小板凳,年輕的隨便找塊石頭坐下,小孩在槐樹底下跑來跑去,大家議論紛紛。說是老楊頭家的二娃去外地打工,學好技術以后,后面就自己出來整,賺了錢,找了一些小兵,當起了老板。
現(xiàn)在生意越做越大,甚至都開始搞進出口貿易了。
二娃掙了錢,把幾個兄弟和妹妹都帶動起來,一起掙錢。老楊頭這一大家開始紅紅火火起來了。
馬上是春節(jié)了,一輛大卡車緩緩駛向了三里村,在老楊頭家門口停了下來。
滿滿一車的煙花爆竹。
當天晚上,這個叫三里村的地方第一次放起了煙花。平靜的夜被打破,絢爛在空中五顏六色。才放出第一響,全村的人都仰頭張望。遠道而來的煙花,毫不羞澀地在這個小村里扭動搖擺,搖起了一村人的渴望。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三里村這個地方也修了路,村子里的日子也越來越好。越來越多年輕人都開始進城打工,甚至在城里安了家。村西邊的劉伯伯家的兒子在城里找了工作,娶了媳婦也帶去城里住了。幾年才回來一趟,自從劉伯伯去世以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
還有幾家伯伯嬸嬸去城里給兒子兒媳帶孩子,老家的屋都荒了。
原本就不熱鬧的小村莊又更加安靜了。
二娃要接老楊頭去城里住,老楊頭總是搖搖頭。
女兒小萍和婆家吵架,不愿意回婆家,逢年過節(jié)都在娘家過年。老楊頭和老伴總是勸她“滿山去燒香,不如在家敬爺娘。她種她的因,以后得她的果。但是你要造自己的福,就不能苛待了她,你把自己的因種好了,以后自己的果吃起來才是甜的。你現(xiàn)在不懂沒關系,以后照做就是,逢年過節(jié),你想來就來,但是若是你婆婆去找你,你也得給她一口飯吃。”
小萍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心里還是一股怨氣。
日子是最禁不起數(shù)的,數(shù)著數(shù)著就沒有了。
孫子孫女一個接一個出生,一個接一個長大,一個接一個成家立業(yè)。一個接一個去城里安了家。當然這些孩子都很孝順,每年春節(jié)都回三里村過年,時常也會打電話問候。
叮鈴鈴鈴鈴鈴,電話鈴響了。
老楊頭從夢中驚醒,一邊起床去接電話一邊嘟囔著,人老了老了越發(fā)懷念從前了。
“爸…爸…”二娃支支吾吾的。
“咋啦,二娃?”
“爸,爺爺?shù)膲灐x咱家不遠。”
老楊頭愣在原地,半天憋出一句“哪里?”
二娃說了,老楊頭掛了電話坐在地上紅了眼眶。
“咋啦,老頭子,你不是今天還要去平墳嗎,你都一把年紀了,不認識的墳今年就不平了吧,一天平幾十個,你還當自己年輕吶?”張婆婆心疼老楊頭,畢竟已經(jīng)八十六了,眼睛也花了,腰也不行了,平墳是個力氣活,這些年不管是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家里無兒無女或者有兒女也不回來上墳的,他都去平,都去燒紙錢。
他說:“這墳不能孤著,攢夠了念想好投胎轉世呢。”
天灰蒙蒙的,老楊頭站起來反復摩挲著鐵鍬,用盡了力氣扛起來向墳地走去。
“老頭子,早點回來。”
“早不了,今天又多了一個墳。”老楊頭擺擺手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