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型文化綜藝《朗讀者》,火遍全國,盡管只播了兩期,走熱勢不可擋。
我從未對一部電視節目,抱過如此高度的期待。昨天播出第二期,我一直關注著網絡上是否更新,總覺得有件事沒做。看完之后,一顆心終于落地了。
最后一個鏡頭落幕,閉目回想,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或者說,這檔節目的看點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董卿。主持人對節目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央視一姐”多年來深入人心,特別是《詩詞大會》之后,又以知性、博學、機智……我怎么覺得,詞語都是蒼白的。總之,再一次征服了我,以及全國的觀眾。
以前都是傳說,除了瀏覽過她參與的春晚、歡樂中國行的一些片段,完整的部分應該就是在《朗讀者》第一期上。我認為,主持人相當于舞臺的潤滑劑,同時又主導著方向,董卿的優雅,無論是顏值、語言、過渡,不能說完美,絕對稱得上:恰如其分。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她成了節目留給我的,第一個亮點和期待。
第二,主題。《朗讀者》的制作人也是董卿,而且是她“自主開發”的第一檔節目,所以主題的精彩,仍主要歸功于董卿。
中國有太多的人或事,缺少“主題”。無意義的事,迷茫的人,都是沒有找到方向,也就是缺乏“主題”。開了一天的會議,最后只記住各個領導輪流接近了話筒,講了什么,就連領導都搞不清。很多學生上了大學,自由了,卻迷茫了,因為他沒有找到,真正值得自己努力的范疇,無法平衡生活的各個部分。
《朗讀者》不但主題鮮明,而且觸動人心。已經播出的兩期節目,主題分別為:遇見、陪伴,詩意、懷舊、真情、浪漫情懷,哪一個不是“淚點”呢?圍繞一個主題,配以主人公真實而生動的細節,活生生的就是一部傳奇的人生劇。
有中心,有輻射,可以說環環相扣,緊緊抓住人性的光輝。
第三,真情。以第二期為例,喬榛與唐國妹“永結同心”,妻子陪著他七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不離不棄、生死相依,患難見真情。蔣雯麗十五年義務宣傳,艾滋病防治科普,為艾滋患者送去關愛,點滴暖人心。鄭淵潔成為“童話大王”,背后離不了父親莫大的鼓勵和支持,言傳身教,代代不息。失聰兒子楊乃斌,在母親16年日夜陪伴下,完成幼兒園到大學,2014年已經成為“感動中國10大人物”。林兆銘與動物為友,以動物園為家,守望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孤獨歲月。
每一種陪伴,都是感天動地;任一個情節,都彰顯人性的光輝;哪一段經歷,都足以觸動淚腺。
真誠是最好的敘述方式。
第四,詩意。朗讀者,重點在講人,但每個主角,都要朗誦一段文字。由此,節目完成了由“現實”到“詩與遠方”的升華。
只有人物的事跡,就成了《感動中國》;只有朗讀的片段,無異于“詩文朗誦會”;《朗讀者》實現了兩者的完美契合。
記憶尤深的一段:著名表演藝術家喬榛,和妻子唐國妹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事跡”講述完畢,二人合作朗誦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詩歌早已廣為流傳,故事猶在耳邊,朗誦雖然不是最專業的,場景與聲音的無縫對接,每一句都讓聽眾淚流滿面。
看得到眼前,也眺望到遠方,才能看到品位!
朗誦在《朗讀者》中只是配角,卻是情感的“催化劑”,是詩意的升騰,也是令人向往的遠方。
一檔好的節目,一篇好的作品,一個受人稱頌的人,本質上,都是相似的。有外表、有內涵、有方向、有淚點。
看完節目,愛人開玩笑地說:要是你也能上這樣的節目多好,一下就紅了,全國知名。
我很鎮定地回復道:我有什么,讓董卿發掘,然后帶到央視呢?
是啊!太多人的生命,貧瘠得都無法感動自己,又如何去征服別人呢。成功一定有方法,潛伏的平凡一定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