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春天,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些遐想。
立春過后,天氣漸漸變得溫暖。春天的頭一件事就是解放大地,讓土地變得松軟,雨水漸漸增多,河水上漲,溪流也開始流淌起來。生命把土地和水掌握在手,又生機勃發,昂首生長了。花草樹木也蘇醒過來了,汁液開始在樹干里流淌了。一夜之間,樹木裹上了綠色的輕紗,眼看就要吐出新葉來了,一天一個樣,不到一個星期的工夫,樹上已是綠葉滿枝。處處碧草如茵,連沙地也冒出青草來。田野里,人們開始翻田、犁地、播種、育秧……一切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充滿了生機與希望,到處一片欣欣然!
春天給了我們無限的希望。是誰讓沉睡的大地蘇醒了?
《易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
“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萬物皆因震而生。
《易經》又云:震,東方也,木也,春也。萬物皆春始。震何以有如此大的威力?“震,為雷”,“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春雷震震,讓我們想到驚蟄。驚蟄時節,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地下冬眠的昆蟲,引得它們紛紛探出地面。
昆蟲真能聽到雷聲嗎?不是的,是地下升起的陽熱,大地回暖讓昆蟲“驚而出走”。
孩子眼里的春天又是怎樣的?
這是我們家孩子眼里的春天。
“震”還給到我們一幅什么樣的景象?我們來看看震卦的卦圖。
震下震上
震卦初九一陽爻,像不像前一年秋冬收藏、蟄伏于地面之下水中的陽熱正從地下升起?或是冬眠的動物正躍躍欲試從地底下鉆出來?一股向上、向外發展的力量正欲破土而出?這股陽熱升至九四地面與地下相交的陽爻之際,以不可阻擋之勢,沖出地面,震萬物而萌發,如春天的蟄雷?!按喝?,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闭饎又?,無不欣欣向榮。
大自然賦予了一切生物以希望。冬去春又來!年年都有春天,可每年的春天都是新的。
“致中合,萬物育焉。”愛與寬容、耐心與等待,大自然給了我們最生動形象的詮釋。大自然賜予萬物一切賴以生存的條件和基礎,讓萬物皆能自我實現,讓蘭花開得寧靜幽雅,讓松樹的種子成為參天大樹,讓小草也能為大地增添一抺綠色,讓馬有草吃,鳥有蟲吃……大自然的愛,不增不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愛潤物細無聲!這是怎樣自然、寬松的生長環境!她讓萬物各得其所!老子說:道法自然。道、法,就在自然中。
大自然對于我們究竟是什么呢?細想起來,我們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都源于我們童年時期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快樂。
我的家鄉有一條河。春夏的時候,我常跟在奶奶的身后在小河、小溪里撈魚蝦,在泥巴里掏泥鰍。潮濕的田地里、溝渠里,看到有氣孔的地方,撥開泥巴,總有泥鰍在里面。我們還山上采蘑菇、摘果子……兒時,我們也干很多的活,拿到現在來講,小時候很辛苦,但在那時不知辛苦為何物!這些辛苦全然沒有記憶中兒時的快樂來得更深更遠。對于故鄉的山山水水,也因為童年的記憶有了一份更深切的感情。
我們現在的孩子親近自然嗎?我們所看到的是他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無情地打磨成一臺臺學習機器。這種打磨也許是父母無意識的行為,但對兒童的成長卻存在著致命的打擊。獨生子女的時代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與我們那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他們有著更多的照顧、關愛、限制和壓力。他們的童年生活遠沒有我們那個時代來得簡單、純粹、快樂!他們的童年生活甚至是孤單的!
大自然于孩子的成長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盧梭說過: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
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一定會是一個熱愛生活,感情豐富,富有創造力的人。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就是鮮活的“教材”!
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本褪亲屛覀兯砷_雙手,給孩子們一個自由、寬松的空間,尊重他們“野花”一樣的天性,讓他們像野花一樣自由自在地成長……
對于同樣是大自然之子的孩子們,他們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但首先更應該是大自然的。我們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犧牲孩子的童趣、童真、童心為代價。
很難想像,一個很少走近大自然,不喜歡到大自然中去的孩子,一個成天埋頭于作業,成天對著電子機器和游戲的孩子能有什么樣的情感,能寫出什么樣的文章,又會有什么樣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帶孩子去大自然吧!去看鳥兒冬去春來,去看池塘邊蝌蚪游,去看螺在湖壁上產卵,去看小鳥在枝頭鬧,去看龜媽媽背著龜寶寶在湖邊曬太陽……讓孩子像小馬駒一樣,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吧,讓他們在草地上打滾,踢球,大喊大叫,汗流浹背……去山野里,去感受“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那里,有唐詩宋詞,有元曲……
寫于20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