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殢酒旌旗烈
上傳于2016年六月十九
我看到那些歲月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題記
——如今的年輕人總喜歡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在我看來,誰都沒有梭羅灑脫,1845年,他就那樣形單影只的拿了一柄斧頭,跑到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與現代文明隔絕,與自然相依為伴住了下來——
一、讀書閱世 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瓦爾登湖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三、今昔對比 滿目荒涼誰可語
四、守護家園 存亡全在我少年
一、讀書閱世 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書可閱世,可豐人氣韻骨血,這世間很多東西留不住,譬如東流的江水,譬如母親的烏發,譬如朱顏辭鏡花辭樹;
這世間也有很多東西能亙古,譬如優秀的思想,譬如卓越的見識,譬如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恒心。
人生如白駒過隙,一蹉跎,便兩鬢蒼蒼;所謂華發蒼顏,百年不過倏忽而已。
在有限的生命里若是想體驗些個截然不同的生活形式,想體驗不同生命的百種滋味,終究是有些勉強。畢竟,這個世上還有很多人連自己本有的生活都沒能過好。
誠然,我們不能親身體驗多種身份多種活法里面的喜怒哀樂,但是讀書在此時便可以彌補遺憾,它不僅僅是滋養心靈的甘泉,還是體驗別樣人生的一座亙古的橋梁。
學校里開設經典著作研讀這門課程爭議頗多,就好像人們總是找不準一個清晰的概念,去定位這門課程的地位。
其實我認為大可不必去想那么多。換言之,只要有一個學生能從課程中得到哪怕一點點啟發,這門課程就有了其存在的厚重意義。
這個世上也許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所報答,就像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有回報,但是只要碰見一次,便不算虛度。
我很喜歡這樣的課程,大概是因為我更加喜歡一些感性的東西,我相信歷史現在是死的文字,但是它曾經是活的百態人生,讀史可以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
學習期間,總有那么一些時候,你被專業繁雜的術語、枯澀的定義搞得焦頭爛額;總有那么一個的午后,你在圖書館鉆研那些公式定理,推演到苦惱處煩悶無可排遣。
不得不承認,真理固然可貴,可與此同時,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
對于學術來說,有趣和嚴謹從來都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有些人物在教科書中是刻板,是教條,是死去的先驅,可是在本期課程中,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他們——生動、有趣、淵博、寬容、謙虛、幽默而富有人格魅力;
你會被他們的鉆研精神所感染,你也會懂得什么是大家風范。比如堅信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的李特爾;又比如終身未娶,自稱和科學結婚的洪堡德。
觀瞻他們的事跡,倒是頗有一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悟在其中。
二、瓦爾登湖 此心安處是吾鄉
《瓦爾登湖》名聲在外,我自然不是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可不知為何,曾好幾次讀了個開頭就未曾接著讀下去。
現在想想,許是心思浮躁,看著梭羅樸素寂靜的文字,總覺得沒有紅塵煙火來的熱鬧。以至于看到各個公眾號、薦書軟件的推薦時,都下意識忽略。
其實一向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過來人的姿態對后輩耳提面命,給他們建議,給他們指引,希望他們少走彎路,可是成長的路上你會發現,那些該吃的虧一樣都不會少,那些錯誤的路上也都留下了足跡,只不過與此同時,吃過的虧變成了堅硬的繭,走錯的路上眼淚鮮血都澆灌出了花。
有些道理不懂的時候再怎么強調也不會被聽到心里面去,無他,時間未到,心境未到;時候到了,不用說什么,自然而然也就世事洞明。
那次課程,老師請同學們寫出自己最喜歡的《瓦爾登湖》中的句子,我沒通讀過這本書籍,只好開始看網上摘下的語錄,內心有一種隱隱的羞愧——我竟一直不曾親自讀一讀這本獲得過多方贊譽的書籍,也是這次機會,看到那些樸素卻又有力量的句子,生了一探究竟的心思。
所幸,開始從不嫌晚。
我找了個安靜的午后,重新品讀了《瓦爾登湖》,我透過梭羅的眼睛看到了瓦爾登湖的一碧如洗,他寫道:“我想到更深的地方去飲水,我想到天上釣魚,蒼穹底下滿是星辰”。那是一種讓人想要流淚的美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今的年輕人總喜歡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在我看來,誰都沒有梭羅灑脫,1845年,他就那樣形單影只的拿了一柄斧頭,跑到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與現代文明隔絕,與自然相依為伴住了下來。
一住就是兩年。
白宮奧巴馬奮斗了2900多個日夜后的離任感言是:想睡個好覺,不上鬧鐘那樣。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個標簽,是渴望突破塵世樊籬的現代人心中的天堂。
現代文明社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越來越便捷的生活,越來越富足的物質,還有越來越深的,無可排遣的焦慮,越是快節奏,內心深處就越是向往慢生活,反差越大,我們就越是焦慮。
我從不反對正當的追求物質,但是我反對那種把改善物質條件當成人生最高,甚至是唯一目標的做法。
我們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可是身在其中,無法掙脫,或者說是舍不得掙脫。舍不得歌舞升平,舍不得物欲橫流。舍不得花花世界霓虹萬千。
我們舍不下的終究有人能舍下。
梭羅的筆下有天使棲居。極簡,寧靜,自然,恬淡,與世無爭,歲月靜好。
現代人向往那樣的生活,向往沖出樊籬,向往和自然融為一體。
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生活了太久太久,幾乎忘記了叫醒自己的也曾經是鳥鳴;
忘記了青草貼近臉頰的柔軟觸感,忘記了我們的祖先也曾和自然相依相偎,朝夕相伴。
三、今昔對比 滿目荒涼誰可語
我們越向往梭羅的瓦爾登湖,我們就越發清晰摒棄自己現在的生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家積極探索宇宙,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給人類種族尋找一個退路,有時候我甚至會想,或許人類最深層的焦慮在于整個種族都在計劃這一大逃亡——
逃離地球。
一個星球從誕生到生機盎然,花費時間以億年計,可從開發自然到妄圖落荒而逃,人類只用了短短百年時間。
我們渴望的終究是被我們親手毀壞的。
自然如今千瘡百孔,我們后知后覺想要拼命地補救,卻終于感覺的深深的無力——
為那快速發展從不曾歇腳的文明,為那不知疲倦掠奪資源的我們自己。
越是今昔對比,越能看出差異,越是顯得如今鮮血淋漓。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時段像現在這般,環境保護成為一個很大的議題,卻是為了彌補過錯,爭取茍延殘喘的時機。
死神的鐮刀霍霍不知何時就落下帶給人類滅頂之災,又或者屠戮已經開始,只是我們如溫水中的青蛙尚且不覺?
1962年,《寂靜的春天》橫空出世,激起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開展。有的時候不禁感嘆,文學的力量比政治的力量還要強大,曾幾何時,鳥鳴帶給人類無數的向往,無窮的美的感受,可是鳥兒的沉默卻比叫聲更加驚心動魄。
有的時候沉默就是我們想說的一切。
在那之后,《寂靜的春天》帶來的爭議便一直沒有停止。這本里程碑式的警世之作開啟了人類的環保事業,同時也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反《寂靜的春天》運動"。2004年,作家邁克爾·克萊頓寫道:“《寂靜的春天》導致的死亡比希特勒殺害的人更多”。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是標志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它那驚世駭俗的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
無論如何,蕾切爾·卡遜讓環境保護這個名詞進入了大眾視野,2015年11月,《寂靜的春天》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四、守護家園 存亡全在我少年
環境是我們不可舍棄的,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地球。
人類鍥而不舍的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地球二號,可是若是有宜居星球,那為何現在還沒有發現?退一步講,即使是發現宜居星球,相信移居難度也會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除此之外,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沒有一種是告訴我們做錯了就去逃避的,沒有哪一種教給我們破壞完掠奪完就可以高枕無憂揮一揮衣袖的。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她的名字還叫做家。
與其費大力氣去尋找一個新的宜居地,為何不將有限的經精力投入到現有家園的保護和建設中去呢?
或許多年之后,人類因為人口科技方面的原因,終于生活在另外一個星球時,回望地球,我希望她依舊生機勃勃,而不是拖著一身疲憊傷病,嗤笑控訴我們人類是無能怯懦的掠奪者、逃避者、失敗者。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千余年前,吳均以筆抒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九百年星霜變換,范文正公筆下《岳陽樓記》的美景仍令人歆羨——“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北宋年間明山秀水或可從中窺見一斑。
只可惜古人留下了亙古的文字,我們今人卻無法留住亙古的美景。
登高眺遠山,俱是霾色;臨渚扶近水,一片傷心。書冊珠璣錚然在手,可天山云水,游魚飛鳥,已不復當年。
我們都向往美麗的風景,如畫的河山,今日之地球,仍在砥礪行進,今日之環保,依舊在負重向前;
大自然被污染,人類的靈性也會褪去!大自然被消耗,人類的未來岌岌可危。
歷史告訴我們——過猶不及,盛極必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梁啟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說》中有云: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先生對青年學子寄予厚望,此情此意慷慨激昂,曾激勵了無數的熱血兒郎投身報國。
社會在變,環境在變,急景流年,滄海桑田,變化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可是我相信不變得是我們歷代青年勇于擔責的心,是我們歷代學子渴望建設國家的熱忱以及造福社會的美好希冀。我相信我們青年學子必會運用所學去善待地球母親。
善待地球母親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你的小小作為可能就關系著人類未來的存亡,
“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只是黎明。”
勿以“善”小而不為。
————the end————
你若喜歡定會歡心點贊 若未能觸動你 我必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