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寫不出了,一個字也寫不出了,其實這是大腦告訴你放棄的信號。作為一個踐行的人我不會這樣的,我怎么可能和大腦妥協呢?寫不出時我做了些什么呢?
打開我的電腦,登上我的有道云筆記,定上一個小時,在這個時間段我的雙手就放在電腦上,強迫自己輸出些什么,然后自然就開始有東西可以輸出了。
當然有時候寫的是心里所想,就是大腦想到哪就寫到哪,沒有任何邏輯可言,也不準備發表,只是為了告訴大腦我要工作了。這是最簡單也是快速的寫作,你想一下,只要你會大腦想東西就可以回寫作啊!如果你連想法都沒有,那可能任何人都無能為了,你可以終身不寫作了。
作為每天試著每天寫作的我,對它有一個深刻的感受:你假如一天沒有輸入,你真的一點也寫不出來。
這就像一個瓶子的水,你寫的多了,也就把瓶子的水倒干凈了。想要倒出來點水,你只能每天往瓶子里加點水,持續下去,才可能把這個瓶子變大。
我最近在琢磨怎么寫文章?
覺得卡片法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怎么做的呢?卡片法有自己的分類:人物卡片、概念卡片、觀點卡片、金句卡片、素材卡片……
收集卡片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對這些卡片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畫出很多聯系的點,等待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順其自然的形成一篇文章。放心吧!積累的多了,想到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不寫你就會憋得難受。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就是你把寫作的順序完全顛倒了,方便快捷,急速到達目的地,也就是一篇文章。
平常中的我們是怎么寫作的呢?一想到靈感,我們開始吭哧吭哧的寫,沒有靈感、想法了,也就停止了,至于寫了多少,那要看天、看自己的靈感能夠持續多長。有沒有一種回到高中語文寫作文的酸爽呢!!
有了卡片就不一樣了,我們寫的是概念和概念的聯系,寫的是你所積累的知識的化學反應,是從積累的知識長出來的,能一樣嗎?沒有靈感了,你完全可以去查啊!反正有自己的知識庫。
當然拿著那么多卡片,想想都頭大,我自己也做了改進,是什么呢?利用有道云筆記,我把我的知識體系分為: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專業性知識,你也不要問我為啥這樣分。
然后按照這些卡片進行分類,并且努力做到每天都把一些東西放到里面,并且寫上一些自己的感受。哪怕寫上一個字“閱”字,是不是聽到這里瞬間有了當皇帝的感覺。
說了這么多無非是持續積累而已,其他交給“復利效應”去評判。
OK,不到一個小時完成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