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筆記
改變從5%開始----《5%的改變·引言及第一章》讀后感(1)
我是墨花書評課2023年7月第5期的學(xué)員,暑假讀了三本書,《向上生長》《相信》《對財富說是》《人生由我》,每一本書都做了讀書筆記,聽了墨花老師的一些課,打了大部分卡,書評思路己經(jīng)理了一些,但是沒有提交書評作業(yè)。我聽了墨花老師的直播課、分享課等,覺得墨花老師是一個真誠、負責、知識豐富,潛心研究書評和寫作的老師,后來我又買了年卡。因為上班簡書日更等原因,我長期脫單沒有參加老師的書評課。可以說我就是書評課不積報、不認真的人。我要是學(xué)不會書評寫作,不是老師的原因,全是怪我自己懶惰。現(xiàn)在,我來參加這一期學(xué)習(xí),也就是一個新手。
一、驚喜的發(fā)現(xiàn)
2023年4月10日晚第13期書評營開營儀式,因為我參加過很多次。當我獲知了要讀的第1本書是《5%的改變》,我心里有點激動,我就打開《微信讀書》,找了找到了這本書,一邊做家務(wù)一邊聽了幾節(jié),初步感知了一下這本書。這是一本李松蔚的心理學(xué)著作。每一期書評墨花老師都會選一本心理學(xué)著作,這次也不例外,我特別想知道5%的改變是什么,怎么做到5%的改變。以前我讀的是紙質(zhì)書或在《微信讀書》上看書,這一次我在電腦上看電子書。李松蔚老師的書我以前沒有讀過,但我愿意相信墨花老師選書的能力。第一天的閱讀內(nèi)容安排是:《5%的改變》引言+第一章(1-2)P0-22。我專心地看書,很快地,我一小時就把書讀完了。我以為我要看很長時間,每天的時間都很寶貴,我在寫日更,所以花在讀書上的時間不足。我重點讀“引言”和“工具箱”,認真的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容和方法。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就是寫給我看的,我特別需要改變,而且要從5%的改變開始。我記得墨老老師曾經(jīng)說過,改變內(nèi)耗的方式就是立刻行動----沒有讀書,不要自責,馬上讀書。
二、改變從現(xiàn)在開始
2022年2023年是我的閱讀和寫作覺醒年。2022年我閱讀25本書,2023年我閱讀50本書,今年的讀書才讀了一兩本,這顯?是不夠的,現(xiàn)在我要發(fā)力讀書,爭取有點進步。2022年8月起,我在簡書寫作,5個月寫作約15萬字;2023年,一年創(chuàng)作105萬字;2024年1-3月,主攻3-5個系列文,寫作近30萬字。我報名這么久的書評課沒認真學(xué),應(yīng)該對得起學(xué)費和老師了。墨花老師分享書評課上稿名單、讀書筆記10萬字以上學(xué)員,還是讓我羨慕了一下。
改變其實不難。李松蔚說,改變難是因為慣性在作祟:慣性自有它的脾氣。對外界灌輸進來的信息,它會自動加以甄別:有些聽過就忘,有些按自己的方式強加注解,有些感覺上有道理卻做不到。最終留下的,往往就是符合來訪者自身經(jīng)驗的——換句話說就是維持不變的。
要做到改變是從“做”點什么開始,哪怕它很微小。
“這是一條樸素的真理:你想改變嗎?做點什么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變化,也一定要從“做”點什么開始。”
解決問題不是從思考開始,而是從行動開始。
很多人都喜歡通過“思考”尋找答案,更安全,更無痛,并且顯得更深刻和觸及靈魂。但要我來說,還是“做”點什么更管用。行動會直接帶來新的經(jīng)驗。
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新的行動里。行動即使不能直接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偶爾會有這種情況——讓問題變得更糟,它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新的行動啟動了探索新經(jīng)驗的過程。
我特別喜歡這三句話:“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新的行動里。”“行動會直接帶來新的經(jīng)驗。”“新的行動啟動了探索新經(jīng)驗的過程。”有句俗話說,“話說千里屁股抬不起。”說的就是行動力欠缺。
三、從5%開始改變
李松蔚認為,行動之前要“擾動”:他們要嘗試的行動既要是新的,又不能太難受,這就是所謂“擾動”:恰到好處的“刺激”,讓對方更容易地啟動不一樣的嘗試。這個恰到好處的“刺激”就是5%。我理解的這個5%不是可以用數(shù)字具體來量化的,只是說它是一個微乎其微的變化,李松蔚的方法就是為期7天的提問題加心理輔導(dǎo)人的反饋。
為什么5%的改變就能讓改變發(fā)生?李松蔚說:“
5%,不太起眼,幾乎不解決問題。這反而是合適的。我那些效果最好的建議,都是請?zhí)釂栒咴谖磥硪欢螘r間近乎原地踏步,維持從前的困苦。這樣一來不就等于沒變嗎?其實也有一點變化,那就是提問者在同樣的困境中多了一份覺知,至少是奉命而行的立場。這已經(jīng)是變化了,會進一步催化更大的改變——這在系統(tǒng)治療中有專門的原理,叫‘悖論干預(yù)’。有時候,我還會把對方深陷其中的行為模式重新做一番演繹,請他帶著游戲的心態(tài)重復(fù)一遍,這也是改變。
重復(fù)就是改變?聽上去是悖論,卻是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覺知”兩個字,撫慰了我的心,讓我緩解了長期脫單墨花書評課的“有罪感和愧疚感”----因為墨花老師很優(yōu)秀,我自己又沒有學(xué)習(xí)書評,這還是有一種壓力感的。有時,我甚至想起書課課的讀書來了,又去問墨花老師這一期讀什么書,然后她告訴我了,我又沒有讀書,所以心生愧疚!是的,我“覺知”到自己的落后和難以平衡讀書和寫作的占比,改變就此發(fā)生。我認為一切改變都是打破,打破是有痛苦感的,所以要“無痛改變”,必須以微小的、堅持和重復(fù)的動作來“融化”“慣性”的堅冰。
四、“改變的工具箱”真地很有用
這個“改變的工具箱”就是李松蔚的第一章核心知點或方法的不結(jié)----
向上螺旋
積極的行動會開啟一條“行動讓人的狀態(tài)變好,狀態(tài)變好又帶來更多積極行動”的正反饋循環(huán)鏈路。與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惡性循環(huán):因為心情不好,導(dǎo)致什么都不想做;因為什么都沒做,導(dǎo)致心情更差。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靠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結(jié)果越想越難受。這種時候就要少想,多做。一旦開始做事,就啟動了“向上螺旋”。
第一步,就是無論如何先做一點對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來是沒有意義的小事。不超過5%,哪怕一開始只是運動熱身。提問者把這個過程比喻為“滾雪球”:開始了,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一切的關(guān)鍵在于動起來。
有時人們不愿意開始行動,會把原因推給“狀態(tài)”:“等我狀態(tài)好了,這些事都會水到渠成。”但這是很難實現(xiàn)的,因為不開始行動,狀態(tài)不會自己變好。要考慮的恰恰是在狀態(tài)不好的同時,堅持邁出一小步。
外化的聲音
人在糾結(jié)的時候,頭腦里總在自我否定,想法一會兒一變:想做的事,事到臨頭又覺得做不到;想放棄,又不甘心。怎樣都不滿意。
一個有效的應(yīng)對辦法,就是把所有的念頭拿“出來”,變成兩個或多個角色的對話。寫下來,念出來,演出來,都可以。
我們在生活中都跟不同的人打過交道,很清楚意見不一致時該怎么辦,那就是對話,充分的對話。友善溝通、各抒己見、求同存異。重點是,每個聲音都要表達。不要預(yù)設(shè)只能存在一個聲音,這是在自己頭腦里的暴政——我們總認為自己只能有“唯一”的觀點,從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有時候,允許不同的觀點同時表達,本身就帶來了溝通和解決的空間。
單雙日作業(yè)
如果一個人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它們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應(yīng)對這種沖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兩者同時實現(xiàn)。只不過放在生命的不同時間,像是單雙日或者單雙周。比如說吧,一個人可能想佛系,又覺得佛系不好,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壯志,那么與其花時間糾結(jié)“哪種人生觀更好”,倒不如兩種都要:一半時間充分努力,另一半時間充分躺平。
黑色想象
當一個人特別擔心某件事的時候,如果勸他“別擔心,事情可能不會像你想的那么糟”,這種勸慰往往沒有用。“可能”的另一面就是“不確定”,擔心正是基于不確定。對方一句話就可以反問回來:“萬一呢?”
所以焦慮的時候,反而可以多想一想“最壞的結(jié)果”。越具體,越實際,越有助于擺脫焦慮。遺憾的是,身邊的人往往都在勸說“別想了,不會有事的”,等于還是在強化這樣的意思——“它很糟糕”,“確實不能讓它發(fā)生”。等到雙方陷入爭辯,就更沒有時間對想象中的災(zāi)難做現(xiàn)實化的處理。
實驗者心態(tài)
這是一種給人出主意的方式。在提建議的同時,不對建議的結(jié)果做任何預(yù)判。這樣,就把建議變成了實驗。就像所有實驗一樣,因為猜不到結(jié)果,所以期待。結(jié)果可能印證實驗者的假設(shè),也可能剛好相反。正如你看到的,我給的大多數(shù)建議都會強調(diào)“試一試”“我們看看結(jié)果會怎么樣”,而不是胸有成竹地說“你照我說的做,保證解決問題”。
這就是做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探尋真相——無論結(jié)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會增進我們對事物的了解,因為真實世界的規(guī)律就是如此。同樣的心態(tài)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事與愿違,但無論如何,我們會通過行動(實驗)的過程更了解自己。為了確定的結(jié)果做事,就有失敗的可能。但如果行動的意義在于自我探索,就無所謂“失敗”。無論結(jié)果是什么,你對自己的認識都會增加,你會更清楚自己有哪些特點。有一些方法或許對別人管用,而你有另外的偏好。
關(guān)于閱讀和寫作,徐則臣說,如果時間有十分,六分閱讀,三分生活,一分寫作。這可能是針對已經(jīng)有了穩(wěn)定寫作能力和穩(wěn)定輸出的人說的。我認為,如果時間有十分,四分閱讀,三生活,三分寫作。寫作和閱讀要一樣多的時間安排,而我的安排是寫作四分,閱讀一分,生活五分。這樣,在目前維持以寫3-5個系列文堅持日更,我認為沒錯,但是閱讀太少,沒有新鮮知識的輸入和新的刺激的擾動,人很容易就枯竭,所以,閱讀不能放松。我其實己經(jīng)很穩(wěn)定地在寫3-5個系列文,爭取今年完成30-50萬字,這主要是訓(xùn)練自己的寫作計劃、寫作執(zhí)行和寫作推進能力,更強調(diào)協(xié)調(diào)能力!我己經(jīng)在使用“單雙日作業(yè)”,積極與沐靜、菊花葉子、盈盈三千樹、三平互動,既寫好日更文,也互相促進!我的目標是日更三千字或更多。經(jīng)過600天日更寫作訓(xùn)練,日更3000字己經(jīng)不是登天般的想象!我需要協(xié)調(diào)和平衡,但愿堅持第13期的墨花書評課給我?guī)砀淖儭N壹航?jīng)在部分踐行“向上螺旋”----閱讀時,我不再想摘抄式地歸納重點知識,而是要積極思考書中知識點給我的啟發(fā)、改變,只有這樣,理解和認同后的知識、方法才能化為我用----也許我無法堅持書評課的每日閱讀打卡,但是我會爭取每一章書讀兩遍,結(jié)合自己實際,1-2天寫一篇讀后感或讀書筆記,做出自己的思考或改變,這樣也終于開啟了5%的改變。
楊絳曾說過:“世人的煩惱多來源于,書讀得不多卻想的太多。”這句話教我們多讀書,少空想。是的,多讀書永遠正確,5%的行動改變,從讀書開始,從認真學(xué)習(xí)墨花書評課開始。這一次,我決定真地學(xué)習(xí)。
(201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