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游』川西紀行⒆ 諸葛大名垂宇宙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01


川西之旅的最后一日,我們在成都。

在酒店吃早點時我便在想,還是應為這座城市最濃墨重彩的時代留下一筆,因而我對坐對面的同同說,“今天我們去武侯祠吧”。同同眨著眼睛問我,武侯是誰?我說是諸葛亮。那時那個孩子也已了解了些三國故事,因而他知道如劉備、關羽和張飛這樣的三國人物,當然,自也有那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我捧著大碗邊吸溜著熱乎乎辣斯斯的云吞湯水,邊給那個孩子講解杜子美的《蜀相》,那個孩子就坐在我的對面,抱著他的大碗,咧著嘴,呲著豁牙,傻笑著看著我。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深樹鳴。

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這首律詩的頭兩句我是很喜歡的,很有畫面感,以至最初讀它時,就對那座丞相祠堂有了向往。我對同同說,這是詩圣杜甫在諸葛亮去世五百年后,拜謁武侯祠時所寫的。那個孩子仍抱著他的大碗,咧著嘴,呲著豁牙,傻笑著對我說,他也想去。以至于坐在一旁的波,都嫌我話多了,耽誤了她寶貝兒子的早餐。

杜子美所云“何處尋”的“丞相祠堂”,就在如今以那座祠堂命名的武侯祠大街上。這座唐代還在錦官城外的祠廟,如今已在成都的一環以內,說它“坐擁城市繁華”,那是不帶一丁點凡爾賽的,甚至可以說,這座城市的繁華本就因它而存在的。

當然,即便門口的大街不歇氣地鼓噪著武侯祠的熱鬧,但武侯祠門頭的匾額,依舊不改初心地寫著“漢昭烈廟”。單看這個廟號,估計就有一半人以為自己來錯了地方。“昭烈”是誰我不管,能先告訴我“武侯”在哪里嗎?莫非是在隔壁?

這位“昭烈”是昭烈皇帝,他就是三國蜀漢赫赫有名的開國君主——劉備劉玄德,而漢昭烈廟就是祭祀劉備的帝王廟。其實在詩圣杜甫年代,諸葛亮的武侯祠確在劉備漢昭烈廟的西側隔壁。但在大明洪武年間,就藩成都的蜀王朱椿,或是見到了武侯祠香火的旺盛,想到了臣強君弱,進而擔心起了老朱家的江山,他在重新整修昭烈廟時,就將隔壁熱鬧的武侯祠一道整合進了帝王廟中。因而這兩處祠廟就進了一個大門,并美其名曰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

朱椿遷祠,多少應算是好心吧,試圖扶正君尊臣卑社會倫常,然而從后世發展來看,這種整合卻越發像是為玄德公去掉遮羞布的惡搞。


三絕碑


02


進了廟門,一進院落里有兩座紅墻灰瓦的碑亭,右手為唐碑,左手為明碑。唐碑為撰文、書法、刻工皆為高妙的三絕碑,是武侯祠中的國寶。我第一次去那里,三絕碑在維修,幾年后的第二次去,才始見真容。

明碑是嘉靖年間擔任右副都御使巡撫張時徹撰寫的,張巡撫到四川拜謁武侯祠,見此處破敗,遂下令維修,并親自撰文,追述昭烈皇帝的豐功偉績。顯然這明碑是寫給劉備的表揚信,但碑名卻是《諸葛武侯祠堂碑記》,是不是很有意思。

從洪武遷祠,到嘉靖立碑,不過百年時間,昭烈廟在民間的口碑里,就已泯滅于武侯祠中了。

碑后是二門,門匾上題寫著“明良千古”,有了之前的種種疑惑,不免在這里也會多問一句,能“千古”的“明良”是誰?解它的答案自在大門兩側的楹聯之中: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由此可見,這里合祭的是君臣,君為明君,臣為良臣,他們在這里“一堂上下共千秋”,這倒很有些《三國演義》中群英會的熱鬧,當然,這里是繼承兩漢“正統”的,蜀漢群英會。

二門后,就是那座群英會的大殿了,大殿匾額上藍底金字地題寫著“業紹高光”。這里的高是漢高祖劉邦,光是漢光武帝劉秀,他們分別是兩漢的開國君主。而三國中,自稱繼承兩漢事業的,正是這位號稱中山靖王之后的劉皇叔,他認為他是“高光”之后的第三位。

沒錯,這座大殿就是“漢昭烈廟”的主殿,當中供奉著的,便是那位漢昭烈皇帝劉備。這個二進院落里還有東西兩個廂房的偏殿,分別供奉著劉備的兩個好哥們關羽和張飛。偏殿與主殿間,有連廊相接,主殿左手為武將廊,右手為文臣廊,人們耳熟能詳又熠熠生輝的那些歷史人物,便依次端坐在他們主公的兩側,趙云、馬超、王平、姜維、黃忠等等在左,龐統、簡雍、費煒、董和、鄧芝等等在右,兩邊各十四人,除了那位“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諸葛丞相,開創蜀漢歷史的名臣良將便都在這里聚齊了。


趙云領頭的武將廊


03


小時候看那種英雄傳奇小說時,總向往群英會那樣的熱鬧場面,就如“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三國演義》中的蜀漢英雄似乎沒有這樣團圓的大場面,但民間對蜀漢猛人也有“四將軍”、“五虎將”的排次,武侯祠武將廊中延申了這種排次,最終定出了“蜀漢一十四名將”。這很有些像是東漢初年跟著劉秀打天下的“云臺二十八將”,再或是大唐李世民所隆重請上高樓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總之,是志同道合者們聚在一處的,好不熱鬧。

如果細究向往這樣熱鬧的根源,我們總似能看到草根的逆襲,看到通過打拼找到自己位置的人生希望。而這么一群人,他們在實現共同的人生追求時,又在努力構建著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式,那是一個公平正義,相互信任,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社會,那個社會的根基,如果概括成一個字的話,就一定是個“義”字了。

三國時期,或許是我們古代歷史當中最為慘烈而無義的一個時代。然而三國的故事,在后世的演變中,卻越發地背上“義”的責任。這或許跟唐宋以降,國家對儒家學說宗教化和教條化的塑造脫不開干系。在宋代,朱熹將蜀漢的歷史確定為三國的正統,其后在三國中戰績并非超群的關羽,卻逐步在脫離史實的演義中成長為新一代戰神,并最終成為與“文圣”孔老師平起平坐的武圣人。

如果說,被后世宗教化了的孔老師所背負的社會責任是“仁”的話,關帝的責任自然便是“義”了。“仁義”,基本上就構筑起了,宋明以來我國古代社會道德體系的脊梁。對于“仁”的理解,或許還需要一些有基礎的知識分子來解讀,而“義”,就可以直接推向普羅大眾,成為理想社會里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而在“義”的打造中,明代羅貫中成書,清初毛宗崗定本的《三國演義》,自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在最動蕩、最難有義的三國時代,去尋求“義”的光芒,或許是出于戰爭年代里人們對于“義”的渴求,或許是出于戰爭年代里人們對殺戮的恐懼。盡管非常黑暗,我們也依舊愿意制造出點點星光,而這些匯聚于劉備身旁名臣良將的熱鬧,不也正是我們對于那種理想社會的期許嗎?



04


劉備的昭烈廟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侯祠。祠堂正殿的額匾上,黑底金字地寫著“名垂宇宙”四個大字。這是不是要比昭烈皇帝的“業紹高光”,大氣太多了。你玄德公還在自己的先祖中,比來比去地尋找驕傲時,他的軍師中郎將諸葛孔明先生已經直接在宇宙的留言簿上簽到了。

給出這個評價的,自然不是研究宇宙的科學家,而依舊是那位詩圣杜甫,它出自于杜子美大氣磅礴的那句“諸葛大名垂宇宙”。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在無垠的空間和時間上都留下自己的痕跡,足見諸葛先生的重量。

大殿正中有一神龕,龕額懸匾“靜遠堂”,那出自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非寧靜無以致遠”。神龕中,諸葛先生在兩個小童的陪伴下,端坐當中,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態安然,就似戲中扮相,在龕內燈光的照射下,三人就如在戲臺上一樣,只是這一幕被啞然地靜止于這高大的屋宇之中。

這里聊聊諸葛先生名垂宇宙的功績吧,小談三點。其一謀劃,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是年輕的諸葛亮交給劉備的是一份,對于國家未來構建的路線圖,也可稱為是戰略規劃書。其實這樣的戰略規劃,史上非他獨有,韓信就曾為漢王劉邦做過《漢中對》。這兩部策對都是史上掛了號的精彩,這兩位策劃者也都是史上掛了號的牛人,但他們所面對的領導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彼時的劉邦已經是雄霸一方的諸侯,而那時的劉備呢?雖也有自己的武裝,但也還得寄居于各位地方大員之下來討生活,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撐死算一個垃圾股中的潛力股,可見《隆中對》的實現難度,還要更大一些。



其次聯吳,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舌戰群儒的精彩,但拋開演義的成分,再設想一下這樣的舌戰,多少就有些天方夜譚般地畫大餅了。就說孫劉聯軍,孫與劉遠沒到平起平坐的地步,以一個岌岌可危的地方雜牌軍,要與強大東吳搞聯合,放在現在,是不是可以定性為大忽悠呢?但這個年輕人拿下了這個Case,而劉備也從此翻了盤。

其三治蜀,我們國家不缺少統一時期的大治年代,但在周圍戰爭壓力下,很好地完成區域國家治理的案例卻并不多,這其實要求領導者要有更高超的軍政能力。而在這方面有兩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可圈可點的,一位是前秦的王猛,另一位便是蜀漢的諸葛亮。

對于國家治理的理念,武侯祠大殿門口的一副木聯說得很是耐人尋味: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1958年,主席來武侯祠參觀時,就曾在此聯前駐足良久,反復玩味,或許在那一沉默的時刻里,兩位雄才大略者就已經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05


武侯祠后還有三義廟,那里祭拜的自然是劉關張三人的兄弟之“義”,主殿的門額上就寫著“義重桃園”。

走到這里時,我問同同“義”是什么?那個小孩喜歡桃園結義的故事,他說義就是結為異姓兄弟,一起喝酒,一起殺敵。你別說,我覺得他說得有些道理。

“義”或許就是非血緣的人們之間的一種,相互信任的關系。《三國演義》中關于“義”的故事很多,其中最精彩的一定是關云長千里走單騎了。在那個故事里關羽掛印封金,千里尋兄,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完成義兄劉備的重托,將兄嫂送歸兄長的身旁,自己也棄曹歸漢,成為“義薄云天”的戰神化身。

當然,這個故事為了講述得精彩,其中注入了大量演義的成分,不過在三國史實里,卻也真有一件托付與不辜負的故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就是歷史有名的白帝城托孤,而諸葛先生用他后半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完成了先主的重托。如果說關羽完成托付,還給劉備的是一個女人和一個良將,那諸葛亮完成托付,還給劉備的就應是一個國家了。

相對于前者,后者莫不是更大的“義”,依我看,武鄉侯諸葛亮對于少主劉禪的鋪政,才是三國故事中最大的義,是最讓人動容的信任與不辜負的佳話。只是由于時間線太過冗長而丟失了故事的精彩,也模糊了“義”的內涵。而讀者似乎更喜歡前者故事的暢快和鮮活,寫者似乎也更愿意在暢快與鮮活的故事中去淺顯地解讀“義”的內涵罷了。



06


三義廟向西,過聽鸝館可到盆景園,我和同同沿著兩道紅墻夾持的狹窄過道南行,終至惠陵。那是蜀漢締造者,那位漢昭烈皇帝劉備的陵墓。

當初這座帝王廟,自然就是為了祭祀這座陵墓而修建的,只如今,人們似乎走到了這里,才會驚奇地發現這里居然還有一座帝王陵。更何況,人們來到此地的原因,多半也不是因為那座帝王廟,而更是想一睹那位帝王的臣子。這或許是那位帝王的尷尬,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會有大浪淘沙的,哪一位能在歷史中走得更遠,或許是他們生前的功績所決定的,而非地位。

那座陵冢,下層是花崗巖長石磊就的一人高的圍堰,圍堰攏抱成巨大正圓的基座,圍堰上是高高的冢丘。成都氣候溫潤,適合植被生長,如今冢丘上已草木森森,如一盆大號的花草盆景,與陵墓圍墻外,探過高墻的茂盛翠竹,綠意盎然地相得益彰。

這里沒有武侯祠堂前那么多的人,來此的人們,多會繞著陵冢輕松地閑轉上幾圈,與同伴在輕聲交談中,吐槽一下那段歷史,緬懷一下那位人物。只是我們似乎也很難說請,哪個是那個人物在歷史中的真實,哪個是那個人物在小說中的虛構。

我跟同同講,我對劉備的認知更多是來自《三國演義》的,不要認為小說中的一些虛構情節就不真實。一本名著在時間中的傳播與弘揚,也同樣是歷史的一部分,它們也在一代一代地塑造著,我們對于歷史的認知。



而在我心目中,劉備就不像個帝王君主,而更像個帶頭大哥。

民國史學家蔡東藩先生評價劉備“起自寒微,以一販履織席之貧民,獨能具有大志,交結英雄,為國討賊”,說他與關張誓同生死,這既說明他有“駕馭英雄”的能力,又有“令人傾倒、樂為用命”的個人魅力。

主席生前對劉備的評價更是中肯,說他“善于用人,善于團結各方人士,終成大事”。我們知道劉備敦厚重義,他與關張桃園結義是流傳千古的佳話,而他人生最大的貴人,卻不是他最好的兄弟,而是小他二十歲的諸葛孔明。就像一個中子,他與關張的相遇,不過是一個中子又遇到了另外兩個中子,變成了三個中子。而他與諸葛亮的相遇,就不是又多了一個中子,而是爆發出讓人恐懼的核能。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的二十年,劉備的創業可謂步履艱難四處碰壁,而遇到諸葛亮之后的十三年,劉備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和諸葛亮,很難說誰成就了誰,就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所說的,“其(劉備)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有一句我們常用來形容小夫妻的詞,用在他倆身上似乎更貼切,那就是“金風玉露一相識,便勝卻人間無數”。


岳飛手書的出師表


07


但劉備成在個“義”字上,敗也在個“義”字上,他不顧諸葛亮的勸阻,為給兩個好兄弟報仇,不惜與東吳徹底絕裂,最終兵敗夷陵,命喪白帝城,將新生蜀漢政權的大好形勢葬送,讓人讀此莫不扼腕嘆息。

主席說劉備的失敗在于沒有分清主次矛盾。個人覺得,劉備重義,但他“義”的格局還是小了些。

為什么諸葛先生能名垂宇宙,那是因為他有以國家為格局的大義。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開篇所說的那樣,“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與這樣的格局相比,劉關張的義,是否還羈絆在人與人相處的哥們義氣中不能自拔呢。后世的《三國演義》似乎也更愿意著筆于這種哥們義氣的暢快抒發,而埋沒了這種更宏大的義。

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將諸葛亮描寫得“多智而近妖”,我們讀者也在作者的引導更崇拜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將他奉為智慧的化身,其實這不是恭維,而是對諸葛亮最大的抹殺。學了很多的知識,身有很強的才干,如沒有強大的正能量的德行做支撐,知識和才干也可能會化為反動的作用,就如西漢末年篡漢的王莽。而在諸葛亮的精神世界里,知識和智慧或許并不重要,他精神氣質的核心價值還應是“忠義”,忠于漢室,義于先主,這或許才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

說了這些過去的人與事,其實也是無用的,我們不是當時人,沒有當時人事的羈絆自可以于無聊中暢快吐槽。而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當下的時人,被當下的時事所牽扯,而重復著轉著歷史的圓圈呢。

如今想起了武侯祠,想起了曾與同同一游的經歷,也又想起了那些三國的人與事,不覺留下這多筆墨。

寫于此處,天過子時,一首渾厚的男低音老歌從暗夜的意識深處悠悠響起,就以它來做個結尾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那個小孩,在那條路上




《 川西紀行》推薦閱讀:

『云 . 游』 川西紀行② 神秘的大佛

『云 . 游』川西紀行⒄ 永遠的生靈


《人在淮安》推薦閱讀:

『云 . 游』人在淮安⑨ 承恩,西游

【人間文品】人在淮安⑿ 此地曾有淮陰侯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