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被邏輯思維譽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成甲老師,為了快速成長,曾經在2年內讀過200多本書,結果卻發現那2年是成長最慢的,在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后,獲得的卻是少得可憐的收獲,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 ? ? ?其實,這幾乎是每一個學習者在初期階段都會掉的坑,在學習成長的初期階段,我們都是菜鳥,通常會犯三個錯誤,恨不得:1.讀書的數量多一些 ?2.每本書都讀完 ?3.速度快一些,越快越好。 ? 貪多求全圖快,嗨了自己,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真的是“然并卵”。
一、為什么大多數學習者都會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這個大坑呢?
? ? ? 從小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正統的讀書方法: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心動或有啟發的句子、段落,就畫下劃線或者摘抄到筆記本上,似乎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這樣做的學習者可謂遍地都是,可是這也讓他們深刻地體會了什么是“聽過了無數的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二、為什么我們所謂經典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
? ? ? ?原因其實很簡單: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恰恰是人類大腦的短板。科學家經過多次研究發現,要想讓大腦發揮高效的記憶功能,就需要將輸入的新信息與原本的舊經驗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大腦記住新知識的高效方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關聯,這樣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這樣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總結分析,從而加深理解與認識。
三、為什么這個簡單的讀書方法卻很少有人踐行?
? ? ? ? ? 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新刺激,快速把書讀完,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快速不斷向前去獲取更多、更多……(讀到這里,我對此書相見恨晚,最近這幾年我就是這么干的)
? ? ? ?那么正確的讀書方法是什么呢?請看知識管理專家成甲老師在其著作《好好學習》中是怎么說的?
? ? ? ? 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及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和場景里。
? ? ? ? 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
? ? ? ? ?成甲老師說的臨界知識,其實就是這個世界底層的基本規律、法則。我們讀書時要將書中的新知識與臨界知識相關聯,學習才會更高效,避免“低水平勤奮”。當我們要解決某個問題時,帶著這個問題去找相關的資料,然后仔細的觀察:
1.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怎樣的?(提煉思路、關鍵表征)
2.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關聯已有關鍵表征,what提問法)
3.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演繹其他領域)
? ? ? ?其實以上三點總結一下就是四個字:歸納、演繹。當我們學會了這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后,便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臨界知識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我想提高時間管理的能力,于是找來了史蒂芬·柯維的《要事第一》,通過仔細研讀,對照成甲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逐一回答:
1.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怎樣的?
答:作者通過讓讀者首先明確自己的人生使命,然后確認自己的角色,為每個角色選擇第二象限目標,安排每周的要事計劃。通過以上幾個步驟,從而提高時間管理的效能。
2.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
答:找到使命、第二象限、周計劃,這些都是我之前熟悉的知識。明確人生的使命,其實就是問你的人生是為了什么而活,本質是“黃金思維圈”里的Why。
根據角色確立第二象限目標,把目標轉化為每周的重要行動,這其實應就是應用了“二八法則”。
3.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
答:通過“黃金思維圈”明確人生使命,用“二八法則”做生命中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運用在閱讀上,讀一本書前,先問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也就是“黃金思維圈”的why,然后用速讀法迅速提取一本書中20%的精華,也就是“二八法則”。這種方法適用于絕大多數的經管類書籍。
總結:
? ? ? ? 真正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把新結識與舊知識進行關聯,更重要的是要認真深入地思考,找到這類知識背后的底層規律、本質,以后在遇到此類問題時,便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通百通,這才是真正的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