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西安的女兒說她想吃新疆的大盤雞了,說在西安吃了很多家店,都沒有新疆的味道。
妻子說,那你買一只雞吧,我教你做。
女兒買回來了,一只雞,兩個土豆,三個青椒,妻子就開始了習以為常的遠程一個多小時的視頻教學。
雞塊過水,油燒好,加冰糖,出糖色,下雞塊炒,三成熟后,撥開雞塊,下蔥姜,下花椒,下香葉,下八角,炒香出味,然后和雞塊合炒再加熟一兩成,加水,到雞塊將沒未沒,蓋鍋中小火燉煮,到水下一半時,加入切塊的土豆繼續悶燉,幾分鐘后,開鍋,加入青椒蒜粒,一直翻炒到土豆綿軟,湯汁濃郁,即可以出鍋了。
這是我聽的一個大概的過程。
女兒吃得不亦樂乎,直到飽得要放下筷子了,才知道疑惑的問妻子說,雖然這大盤雞比我在這里吃的都要香,可為什么就沒有新疆一般大盤雞的味道和以前在家里吃的味道?
妻子就笑了,給女兒說,這么簡單的道理,怎么就想不明白了。
我倒是聽了個明白。
新疆大盤雞,雖然在新疆各地都有各地的味道,有不太一樣的做法,但雞是新疆的,水是新疆的,土豆是新疆的,辣皮子是新疆的,自然就有新疆的味道。就比如烏魯木齊大盤雞,最好的材料,那就一定是南山的土雞和土豆,安集海的辣皮子,金西域面粉扯出來的皮帶面,這才配得上大盤雞的稱謂。所以,大盤雞就是新疆味道。
至于家里,做一只雞,咸淡,辣或不辣,喜歡吃肉還是土豆,土豆是硬一點還是徹底燉爛,湯汁是全收還是多留一些,則是全看家里人的喜好和口味。而這,就是家里的味道。
想新疆大盤雞,那是對新疆的感情。
想家里的大盤雞,那是對家里的感情。
都是感情,但味道不同。
說起來,情感超乎尋常的簡單,往往一種飯食,一種味道,就可以把心中的想,表現的淋漓盡致。一種方言,一種口音,同樣也可以把心里的念,撩動的千回百轉。
就像新疆人回新疆,第一頓飯一定是拉條子或者抓飯。
就像陜西人回陜西,第一頓飯一定是哨子面biangbiang面或泡饃。
就像河南人的胡辣湯刀削面,廣西人的螺螄粉,北京人的爆肚炒肝。
就這么簡單。
其實,當地人在當地,會每天都吃嗎?會不管不顧的喜歡嗎?未必。
只有離開了,心有牽絆了,才會把這些當做安心的錨,不至于讓心東游西蕩的漂。而這種源于味道的牽掛,往往能陪著一個人一世一生。
人和人呢?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