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讀到一段小標題為「無法理解的事件背后的秘密」時,感覺到無比的熟悉,比如說孩子想吃糖,媽媽不直接說不可以,反而經常能聽到“可以吃糖呀,不過不要長蛀牙才好”;孩子不想學習時,母親對孩子說“不用學習也可以”;對孩子說“趕緊睡覺”的母親,有時只是自己想早點休息或是在孩子睡了做點自己的事……在熟悉不過的對話模式,可能我們自己也經常這樣說,從沒在乎過,也不以為意,但這種不直接表達想法的話危害是很大的,從小生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對于到底能不能吃,能不能做,該不該做,失去了判斷力,也會變得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失去自我認知能力,也會變得討厭與別人接觸。
? ? 對于容易受到情感暴力的人來說,書中給出的一個小方法是,在交談的過程中不要只專注于對方的語言,還要關注對方的表情,就是要訓練自己學會注意別人傳達出的非語言信息,當對方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出現矛盾時,真想一定隱藏在在非語言信息當中,思考他到底想表達什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