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似乎農歷新年過了,才會覺得新的一年終于開啟了。
今年是婚后的第三年,和老公,寶寶一起在我的父母這過的,87歲的奶奶,哥嫂一家三口,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起坐在沙發上,茶幾擺滿了零食,看著春晚聊著天嗑著瓜子,對我來說,這一刻很溫馨,很幸福,感受到團圓。似乎是從98年開始,自己有了朦朧地看春晚過除夕的記憶,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年的味道也慢慢淡了,聽媽媽說起她小時候過年,因為高興激動,可以換一身新衣服,穿上一雙新做的鞋子,半夜三四點鐘就起床在村子里挨家挨戶去拜年,那時沒有壓歲錢,連瓜子也沒,拜年可以吃上別人給的一點油炸的面葉,對她們來說真的很開心,這是媽媽過年的記憶。
今年因為寶寶,春晚并沒有從頭看到尾,但是一大家子在一起我覺得很幸福。不免想起去年的年三十,在南方公婆家,晚上好多親朋相聚吃飯,之后都去打麻將去了,只有我和寶寶在家里,特別想家,想我的父母。讓我覺得北方的年味更濃。后來跟老公討論哪家年味更濃些,他還是覺得他們那邊濃,因為年三十很多親戚就聚在一起,可以通宵打麻將。他喜歡他們家的方式,我喜歡我們家的方式,不管怎樣,我還是很感激他能陪我回娘家過年。
2 ?雖然外面的競爭已經很大,可在小縣城里大家過的依然很安逸,感覺時間很閑,沒有房貸壓力,掙得錢不愁吃不愁穿,有事沒事幾個親戚朋友家逛逛嘮嗑嘮嗑,談論著別人家的瑣事,而我并不是很在意別人家的瑣事,只是會對親眼所見的會有所思考,說來奇怪,在老家幾天,寶寶變得異常調皮,屋里待不住,總要去院子里玩,到大門外面去,老家人多,誰帶著玩都成,甚至都不愿跟我了,發現自己也變懶了,育兒文章和得到專欄都懶得看了,中午和晚上也沒有睡前故事,到床上喂喂奶很快就睡了,自己也總覺得困就跟著睡了。
3 自從上大學離開生活一二十年的縣城至今已有9年了,發現自己的思想觀念與老家的人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這次回來尤其明顯,可能因為有了孩子,對孩子教育和自身成長有了更多的渴求,自己的為人處事也更加成熟。看到的人和事總會觸動我的思考。
大年初二,去鄉下看望外公外婆,覺得老人很可憐,外公躺在床上不能動,很瘦,意識也不清晰,需要人一口一口地喂飯照顧。兒女也沒辦法時時刻刻在身邊照顧。年后兩位舅舅還要到外地打工。兩位老人至今都沒享受過兒子的清福,而他最疼愛的大孫子,因為他臥床不起后怕死在自己的房子里,找各種理由收回房子,按照規矩只能轉移到長子家里,媽媽和小姨不想兩位老人分開,給大舅媽一部分贍養費,希望能把姥姥也接過去,可是大舅媽還是只接走一個人。每當看到媽媽二姨給外公喂飯,覺得好心疼老人,寶寶小也很少回去看外公,年初二下著雨,還是帶寶寶回去看看,媽媽說可能是我們見到外公的最后一面,看著消瘦萎靡的外公,腦海里很懷念那個坐在椅子上雖然看不見但是知道很多事侃侃而談的外公。覺得很悲哀。愛都是向下的,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遠大于對自己父母的愛。在農村,很多人思想上仍舊重男輕女,把什么都留給兒子,不舍的兒子吃苦頭,養兒防老,可是當自己真的老了,需要照顧,卻發現兒子根本指望不上,還沒女兒照顧的多。子女孝不孝,和他們的經濟實力有關,也和受教育程度有關,自己晚年的悲劇何嘗不是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一手造成的呢?老公過來,見了我們家的親戚,身為教師的他也發現我們老家的人對兒子的愛有點過了。同樣的悲劇,也發生在大姨家里,過年沒見到大姨,大姨父去逝,大姨似乎還沒走出來。大姨和大姨父一輩子也很辛苦,他們有三個兒子,沒有女兒。兒子都成家,每一家又有兩個孩子,六個孩子在老家由大姨照顧,三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60多歲的大姨父在老家幫人蓋房子,一次蓋房子時,不小心從二樓滾了下來,送去搶救,住進重癥觀察室,脖子以下沒有了知覺。沒有各種保險,需要一大筆醫藥費,三個兒子回來,親戚朋友勸說先治療,困難可以向親戚朋友借,花多少錢到時再找雇主獲賠,可是三個兒子不聽勸,想盡快拿到錢,就和雇主簽了合同賠償5萬,再無瓜葛。很快,5萬醫藥費花個精光,他們便把大姨父接到家里養著,家里條件又不好,天氣轉熱,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但是意識卻很清醒,說想等到麥子收割了再去死,不然埋的時候會破壞麥子,然而還撐到麥子收割便離開了。聽媽媽說到這些,感覺很悲哀,更覺得那三個兒子可恨。
在農村,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兒子不才不孝,老了凄涼。
如今,我也有了兒子,他還小,但是我也設想過他成家立業以及自己老年的樣子,雖然現在我辭掉工作全職帶他,付出很多,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教育沒有回頭路,我不想因為現在為了掙錢將來收獲不才不孝的兒子,現在的付出照顧也是為了將來更好的放手,當我老了,也不希望自己成為兒女的拖累,他們有有他們的生活,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當然,做一個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人,不為自己設限,相信自己的老年不會很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