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的心路歷程
2017年12月10日是2017趁早party舉辦的日子,我在早鳥票報名開啟的第二天才看到這則消息。由于早鳥票限量100張,我立刻著手準備,回憶我的2017,挑選重要時刻。傍晚去赴早定好的飯約,說了無數句“馬上就好,等會啊”,直到友人飯都吃完了,我才做好報名視頻,不敢再耽擱一秒立刻把郵件發送出去,那時剛好距離早鳥票通道開啟過了整整24小時。
我為什么會在報名早鳥票時展示出了令我自己都吃驚的執行力?一是我相信瀟灑姐的號召力,二是我相信趁早星人的行動力,三是作出決定的時機已經有點晚了。我要去參加這次party的決定在整個報名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我幾乎是一看完早鳥票召集令就決定要去。
這么果斷的決定對我而言是不多見的,我自認是一個往好了說是謹慎往差了說是糾結的人,而且我已經有兩年沒有刻意去關注過瀟灑姐的動態了(但是大姐總是強勢地帶著最新成績闖進我的時間線里)。所以去參加party的決定既不是出于近期密集關注而產生的一時激情,也不是出于多方面權衡利弊的理性思考。還記得報名之后,我在趁早qq群里問有人要一起去蘇州嗎,只得到了一人回答:真有激情。
南昌到蘇州距離700公里,只為了這個活動,我要在寒冷的冬天、忙碌的年終、短暫的周末不辭勞苦的奔波上千公里,我內心的動力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直到我看到了蘇州的小橋流水青瓦白墻都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
活動中的所感所思
活動舉辦地是蘇州今年才開業的w酒店,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和有名的東方之門、蘇州中心相隔不遠,這一帶是蘇州CBD核心區。我被古韻古香的蘇州園林絆住了腳步,連中飯都沒來得及吃,一路疾行,趕到會場將近2點,不一會兒party就開始了。由于到的較晚,我的位置比較靠后,T臺被人頭擋住,屏幕可以看見一大半。
由于充足的暖氣、炫彩的燈光、環繞的音效、興奮的人群、激勵的言語、煽情的視頻等等,五感一味不落地全方位感染著到場的每一位趁早星人,置身其中我可以感覺到興奮在整個會場縈繞。這種興奮不是源自于個人信仰,而是誕生于環境,如果你去看一場演唱會,周圍的人都在聲嘶力竭地跟唱,也許臺上唱歌的人并不是你偶像,你也是滿臉泛紅、雙眼放光。人很難不被環境影響,并且情緒特別具有傳染性。但是,在即時產生且注定消散的興奮情緒之外,會場發生的一切在每一個到場的人心中激起的回響必定是不同的,區別源自于每個體迥異的認知層次和行動能力。
我來說說我被感動的幾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趁早效率手冊背后的故事,瀟灑姐開始做效率手冊的第二年,本子開始售賣了才發現有印刷錯誤,此時幾十萬本都快全部印刷完成,簡直是個晴天霹靂。視頻中可以看到瀟灑姐和生產大隊長回憶起此事時表情都依然凝重。
那時我也在這個場景里反復糾結:這只是一個小錯誤,可是廢掉幾十萬本的話就是一大筆錢,但是不廢掉的話這個產品的口碑就毀了,或許使用的人不會發現這個錯誤呢,幾十萬人總不會都集體粗心吧。我一個旁觀者,面對這樣的問題,都會在逃避責任和付出代價的選擇中煎熬,何況他們這群當事人,這畢竟是他們的飯碗、他們的事業、他們的未來啊。但是我畢竟是一個旁觀者,既不是當事人,更不是領導者,所以瀟灑姐對于此事的反思令我很震動。
她說,“我開始懷疑我們應該做這個事嗎,對于文創和電商我們都是新手,我們適合做嗎,我們能做好嗎?這么多人把青春獻給了我,我娶了他們,我要對他們負責。”
我從來不知道瀟灑姐做效率手冊還有過這樣自我懷疑的時刻,我看到的是那么多人在做效率手冊,但只有她打出了品牌,我一直以為她做這個產品雖然是偶然之舉,但過程是很順利的,她的決心是很堅定的。
人們在順利的時候不常反思自己選擇的路到底對不對,唯有挫折和痛苦會讓人懷疑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我們為自己的未來做選擇的時候,都難免瞻前顧后,總是對做出選擇時放棄掉的其他可能性難以釋懷,那為別人的人生做出選擇呢?我想象了一下大姐當時所感受到的壓力和自我懷疑,窺見了創業艱辛的一角。
趁早團隊放棄了那批印錯的本子,艱難但是頑強地走過了這次坎坷。當大姐霸氣瀟灑地從黑色商務車上下來,帶領鏡頭參觀偌大的倉庫里整齊碼放的效率手冊時,我心里忍不住為她喝彩。這就是人生的華麗轉身,真的太酷、太炫、太爽了。能得到這樣的結局,多舛也只讀做豐富。
第二個場景是瀟灑姐在演講時說到,“如果你得到了未來的預言,你就一直往前走,夢想會朝你走來,你為什么做到一半就停下來了呢?你別停啊,堅持做啊!時光機器告訴你的呀,十年以后能實現啊!”講到這句的時候大姐語調高亢,略帶哽咽,我被她那瞬間流露出來的感情感動了。
真的有許多人,因為沒有相信本該屬于自己的未來,被時光一點一點地磨掉了靈氣和活力。就像傷仲永,旁觀者都會為他感到惋惜,這個世界本可以誕生一個精彩的故事,但最終只得到了平庸的結局。如果這個人是我自己呢,那會不會更加痛惜?
大姐因為相信關于自己未來的預言,她通過努力自證了預言,所以她篤信預言和相信的力量。這股力量在大姐眼里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隱約看見的一條軌跡,延伸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更多的人看不到這條軌跡,不相信這股力量,就算他們再渴望,都只是停在原地徒勞焦慮,而大姐和其它相信預言的人也只能在旁吶喊:“你別停啊,堅持做啊”,卻不過只充作畫外音。
第三個場景是馬甲線大賽十強選手在舞臺比拼。我可以親眼目睹那些美好的肉體,她們蓬勃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她們用身體講述了一個個格格不入卻又令人羨艷的故事。我看見她們有清晰的馬甲線,緊實的手臂,健美的大腿,我知道這樣的身體都是汗水雕刻出來的。
從11月起我每天早起健身40分鐘,才做到第50天,攢下的運動日記已經有7000多字。堅持做一件小事,每天鼓勵自己幾句,要說140多個字才能繼續走下去。持續健身有多難,就是每天對自己喊70次“加油”這么難。
這還只是運動的部分,飲食的部分則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運動你可以去健身房,跟著健身視頻,總歸不是你一個人在戰斗,健身最難的環節是“去健身”。可是飲食,你總不能一直一個人吃飯吧,就算你不需要有人陪著一起吃飯,那你的家人們也許需要你陪著他們,控制飲食就容易顯得自己格格不入:你每頓都把自己的食物和家人們分開做嗎,你每餐都和其他人分餐吃嗎,你吃進嘴里的每口食物都先在水里涮一遍嗎,你永遠不參加親朋好友的外食聚餐嗎,你從此拒絕那些烤串油炸火鍋蛋糕嗎?真的,飲食這個環節太不容易了。你不僅要與自己的貪吃做抗爭,還要和社交需求做角力。
但是臺上的這群人,他們在運動和飲食這兩個環節都做的很好,他們是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們做到了,這條路不是條死胡同。我看見他們在舞臺上做二指禪俯臥撐、做瑜伽鶴禪式、做波速球深蹲、做平板支撐,我仿佛能夠看見他們格格不入地、日復一日地用汗水雕刻身體。
活動后的萬千思緒
2017年是我第二次參加趁早party,上一次是2015年,那一年我獨自奔波了三千多公里去參加了這個活動。一般去過幾次party的趁早星人都會放前后對比圖,展示自己在趁早party上收獲了多少能量。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那一年我暗自決心,明年我也要上臺,然后我就真的站到了臺上,還拿了一個獎。”他們就是大姐演講時說到的那群“討厭的”厲害人,他們總能把新年愿望實現。
好多沒去現場的人聽到他們的話也會默默決定明年我也要去。等到明年你去了,你發現你還在臺下,你會不會想:“他們說的不對。”又或者你沒去現場,但是你可以分析:每天去到現場的有400人,上臺的最多50人,還有450多人是許愿但上不了臺的,或是沒許愿要上臺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全是參加趁早party就能心想事成的故事,這其實是幸存者偏差。畢竟沒有實現愿望,你又有什么可說給人聽、可寫給人看呢?不是去了party的人都能心想事成,而是去了party心想事成的人才會把故事寫下來給你看。
這個推論邏輯上正確,但是否忽略了這樣的可能性:正是這群“幸存者”想要把這個夢想成真的故事寫出來,所以他們才能夢想成真。在場的確實有90%的人上不了臺,為什么你要把自己歸到這90%里呢,為什么你不能成為那10%呢,因為你夠理性?
我參加2015年趁早party時就是這樣一個理性粉,我孤身一人不遠千里去了北京會場,我坐在喧囂的會場里,也有好多個瞬間都內心受到震動。
深圳趁早最美跑者nini代表趁早去了紐約跑馬拉松,她說她以前是個大胖子,在這次全馬之前連10km都沒跑過。她說這次跑馬對她來說完全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她接住了這個餡餅,于是擁有了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生體驗。當時我想,她曾經也是個平凡人,可是卻可以過得這么不平凡,真的好厲害。更厲害的是什么?回憶那場party的時候,我去微博搜索了一下nini的近況,她現在是深圳趁早讀書會會長,擔任過趁早學院深圳場的導師,自己創立了一個100多平的美學教育工作室。可能當初還會讓人覺得不過是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的“平凡人”,不斷精進、不斷迭代,現在已經蛻變為一個“成氣候的人”。
北京趁早的獨立動畫師李點點兒,她每天做一副動圖,本來只是21天趁早煥新活動,一個沒剎住車就持續做了365天,她的分享特別誠懇。兒時那些天馬行空的夢想,被歲月打上一層又一層的馬賽克,你漸漸看不清它了,在日復一日的生活流程里你也許會想起那些遺忘的夢想,喟嘆一陣,然后又把這一切拋到腦后,就像擦拭掉頭上出的汗一樣,漫不經心又眼疾手快。李點點兒講了一個關于“尋找本真自我”的故事,特別動人。也許你曾閃現過一個美好的靈感,它也許可以成為開啟另一種人生的鑰匙,你有沒有抓住它?靈感是需要用心靈去捕獲,用行動去鐫刻,用時間去呵護的。
2015趁早party瀟灑姐宣布了五件大事:一、出版新書《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二、創立shape your life運動品牌,三、開設第一屆馬甲線大賽,四、開啟趁早打卡服務,五、發行趁早中信銀行聯名信用卡。看到我列舉的這些事項就應該感受得到,2015年是趁早大年,趁早即將迎來一個大飛躍。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往回看,這個預測已經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當時有很多人可以說在那場party上打了一場狼血,看看有多少人報名馬甲線大賽就可以略知一二了。當時在現場的我也在幾個時刻收到了靈感的召喚,當瀟灑姐說“趁早星人就是屬于20%的精良的人”和“在趁早星球,耕耘就會有回報”時,但是我沒有抓住那轉瞬即逝的靈感,沒有用行動去鐫刻這些美好的瞬間。
我腦海里閃現過“我也要報名馬甲線大賽”,“我也要每天做計劃、打鉤、復盤”,“我也要成為20%的精英”,這些念頭我都曾有過,但隨之而來的是“我明年有什么什么要忙,抽不出時間來每天閱讀一小時”,“我吃食堂怎么能控制飲食呢,不控制飲食根本不可能有馬甲線”等等我做不到的借口,于是我在糾結中停下了行動。我在靈感的感召下產生了短暫的激情,隨即又用固有思維狠狠潑了一盆涼水,美其名曰為理性粉的自我修養。瀟灑姐說卡我就去辦卡,說本我就去買本,說運動衣我就去買運動衣,那和那些瘋狂追星的人有什么兩樣呢。我可以不為大姐去辦卡買本買衣,但我不能不為我的人生來賺錢、做計劃和健身啊。當一個粉絲模糊了理性和麻木的邊界,偶像對于她就失去了意義。
做一個理性粉是不要活在偶像的世界里,而是把偶像吸引你的地方投射到自己的人生中來。換句話說,理性粉不要把自己代入偶像,而要把偶像代上自身。
如果你每天沉迷于關注偶像的大成小就,在他的經歷中感受進步的喜悅和成功的輝煌,那偶像對于你而言只是夢想中的自己在真實世界的投射;反過來,如果你關注自己的漫漫求索,在每一個艱難的時刻仿佛偶像上身一樣,思考他會怎么解決當下困局,那偶像對于你而言才是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橋梁。更何況你怕什么變成偶像的狂熱粉,最怕你成為狂熱粉的正是偶像本人。
我自詡是一個理性粉,關注了瀟灑姐三年,我是不是要學她的方法,踐行她的精神,買她的本本,參加她的大賽,是認同她還是批判她,對她來說都沒有任何影響,因為她只管一路狂奔,把夢想一一兌現。兩年后她從北京跑到蘇州,我也從北京追到了蘇州,這對一個自認的“理性粉”而言,確實是狂熱之舉,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內心的動機到底是什么。
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次靈感的召喚。未來的我孜孜不倦地朝現在的我發射召喚的信號,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層層迷霧,這些信號有些抵達了我處,有些消散在時空中,有些被我接收了并且響應了,有些被我接收受然后無視了。我的位置一直在變,她的位置也一直在變,我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一直在變,最幸運的是在生命的盡頭,我達到了她身邊,她也來到了我身邊。
當我在某一瞬間心潮澎湃,腦海里有一道靈感一閃而過,我要用心靈去捕獲它,用行動去鐫刻它,用時間去呵護它,最終它會變成一枚化石,陳列在我的人生博物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