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不同。有些人很早就找到了人生的端口,踏上了通往美好未來的征途,即使遇到坎坷崎嶇,或者幸逢康莊大道,方向總體不會改變,便不至于猶豫不決,徘徊不前。努力而幸運者也許很早就能嶄露頭角,榮登獎臺。有些人卻命途多舛、兜兜轉轉,迷失在混沌未開之人生長夜,始終偵知不到黎明的曙光。但只要尋找,終究會發現最恰當的途徑;只要出發,終有一天會到達規劃的終點。
在困惑迷茫之際,不要輕易放棄;在青春遲暮之時,不要輕易言老。開始努力,任何時候都不遲?!墩撜Z》中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世上人多如蟻,有幾人能悟得仁義之道?絕大部分人是懵懂一生,糊涂一世,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就以為自己找到了正道,自此志得意滿。其實大道難覓,真能得道,將此生活明白了,做個有道之人,千古景仰,何惜一死?當然,因為各種機緣,聞道有先后,只要最終得道,倒不在乎早晚。
事業的成功,更不必在乎何時。終其一生,完成某個愿望,固然是一種莫大的成功。行年九十,確定目標,發憤圖強,得償所愿,未嘗不是一種莫大的成功。有些人少年得志,一帆風順,早早獲得殊榮。有些人磕磕碰碰,風風雨雨,歷經磨難,終得大器晚成。其實從人生的意義上說,是殊途同歸的。成功在于結果,而樂趣卻在途中。
所以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不晚,也許你人生的正道,正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發現的。上帝將一扇扇門關閉了,就是為了讓你找到最適合的那扇門。只要能找到,前面所有的摸索都具有了深刻的含義,晚一點進去,又有什么關系呢?有趣的是,或許你自小認為正確無比并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經過你犧牲青春歲月、屢戰屢敗予以佐證,完全不適合甚至是錯誤的。此時的心態一定難以言表,為過去的時光祭奠,還是為找到新的道路志慶,蓋二者皆有之。但是,啟動新的大門,心中必有疑惑:是否真的來得及?況且還有那漫長的寂寞。其實大可不必擔心,任何事情,架不住堅持,更架不住長期的堅持,更有甚者,滿心歡喜的長期堅持更有穿透力量。三五年小成是正常的,十幾年大成是無疑的。六十歲起步,到七十歲便赫然功成,何愁時光已暮!
歷史上大器晚成者比比皆是。首先讓我們想到的就是姜子牙。這位整日以直鉤釣于渭水之濱的姜太公,其實是在等待那個曠古知音,終于等來了獨具慧眼的周文王,被拜為相,成就了千秋功業。姜子牙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到孟津經營賣酒生意,一直窮困潦倒。但他胸懷天下,志在安邦,從未停止過對治國興邦之道的思考,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圖,實現抱負。可是歲月蹉跎,直到暮年,才被周文王慧眼識英,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強周滅商,建立了統一的周朝。后世有誰會說,姜子牙成功的太晚!也許正因為晚,姜子牙成了千古的勵志典范!
如果說姜子牙是滿腹經國大計,只是等待被發現的話。劉邦則是在毫無根基,幾乎看不到遠景的情形下,奪得了天下,成為一個傳奇的創業人物。秦二世元年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時,已是47歲的“高齡”了。在古代,這個年齡已進入老年階段,可以自稱“老夫”了。劉邦其時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非出身貴族,也沒讀過什么書,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治國,只是做了個沛縣的泗水亭長,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吏。但他并未就此妄自菲薄,而是在起義作戰中不斷思考,不斷成長,與其他義軍合力摧毀秦國。又團結各路人馬,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取得了楚漢相爭的勝利。僅用八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跨越,從一無所有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到開創西漢三百年基業的開國皇帝,劉邦創造了大器晚成,大器快成的奇跡。
打天下,治國家,不怕年齡大,不怕出發晚。搞藝術同樣不怕遲。很多人認為藝術要在很小的時候就要打下基礎,見到成效,年齡大了學不了。而著名的畫家齊白石也是起步晚,基礎差,卻成為名揚四海的大藝術家。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巢瘛⒎排!⒎N田,他什么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以現代人的理念,幾乎可以斷定,齊白石沒有什么未來。然而,他卻刻苦訓練,持之以恒,結果異軍突起,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
無論是政治、科技,還是文學、藝術,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只要夠勤奮,夠專心,夠持久,永不言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