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天,一位禪僧前來參問:“請問禪師,有病的人能參禪嗎?”大法禪師說:“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你要放下。”這位禪僧說:“我就是放不下,怎么辦呢?”大法禪師又說:“痛了,就能放下了。”禪僧一聽,心中還是猶疑。大法禪師不再說什么,只是拿起茶壺說:“茶杯拿來,我倒茶給你。”禪師慢慢倒水,滾燙的水倒在茶杯里,讓禪僧幾乎拿不住,他口里喊著:“太燙了,太燙了!”然后即刻把茶杯朝桌子上一放。大法禪師見狀就說:“你看!痛了自然就放下了。”這位禪師最初不服氣,到了這時,他心中也不禁佩服,若有所悟。
是啊,痛了就自然放下了。
最近因為與人相處時遇到了很多困惑,多方求解不知如何作答,觀察別人、反思自己、四處請教,因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徑庭,乃至于無法釋惑。聽一位老師說過,你的問題,一定能在某本書里找到答案,對此深以為然。看到鼴鼠的土豆在書評群中發出《給情緒多點時間》約稿,眼前一亮,毫不遲疑舉手邀約。
《給情緒多點時間》由洪仲清所著,他是一位臨床心理師,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自教育咨詢、人際與家庭溝通等領域。工作之余,通過書寫,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療愈之路。全書共四個章節,分別是給情緒一個出口、有智慧的愛、父母孩子心、尊重不完美。這本書的篇目共有87篇,每一篇字數不是很多,但卻寫出了人生的許多方面,有的在談消化負能量,有的在說安全感,有的講當你承受不住時該做什么,有的談愛情究竟在愛哪些方面。
閱讀時,帶著疑問的態度,跟隨一篇篇精致的短文,猶如走了一趟精神之旅,一遍過后意猶未盡,很多不明白的道理,似乎在剎那間豁然開朗,原來如此。
2
《給情緒多點時間》里講:人活著很難不焦慮,焦慮到最后,就是“無常”對著我們招手。
深以為然,曾處于焦慮多年無法自拔。大多時候,越想逃避,焦慮感纏繞越深,好像鉆進了一張無形的大網,四處掙脫不掉,硬生生被困在了永恒的當下。在叢林之中生活,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逼迫你去上進去努力,脅迫你去做一些不敢做的事,就像逼著你能夠早點結婚生兒育女一樣,匆匆忙忙間,好像是在趕著自己快點完成某個人生任務。
生在人間,身處煉獄,這樣的人生,豈能快樂。
不太喜歡攻擊性太強的文字,也不喜歡與攻擊性很強的人打交道。相對來說,更加青睞于娓娓道來,如沐春風的感覺,不管是人,還是文字,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大多時候,從一個人的文字中,能夠讀到到他的人生態度。
作者顯然是一個極有智慧的人,他沒有用非常拗口的理論來教條地告訴你必須怎樣做,他更像是一位非常具有親和力的長者,通過講述一個故事,訴說一個道理,再用商議的口吻說,你看看,這樣試試可好?
越是能夠將大道寫的平淡,越說明作者能將這些看得簡單,簡單并不代表容易。生活本來就不是刻板似的教條,它應該是豐富多彩、開闊包容的和溫和有趣的,快樂是種選擇選擇,焦慮也是,我們不應該被焦慮裹挾著前進。
3
有時候,當你帶著積極的態度努力向上時,感受最多的往往不是鼓勵,而是來自周圍人的無情打擊,假如你對這樣的打擊入了心,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的感覺,甚至會自我否定。
《給情緒多點時間》里講:你不應該被任何人否定,更不需要提早給你和你的生活下結論,時間還早,道路還長,你慌什么呢?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選擇。
生活本無所謂對錯,也不應該被簡單的一分為二,在別人看來是否值得,于你而言,是你是否愿意,是否快樂更重要。選擇做一個開心快樂活著的人,比選擇作一個悲觀厭世的人顯然容易的多。不管現在的你是否困于永恒的當下,你都有選擇樂觀的自由。在負面情緒中待久了會上癮,不想戒掉,也戒不掉,在一天天中消磨了大好時光,假如能夠了解到這股情緒的存在,并與之和解共存,找到情緒的源頭,人生才可能會快樂很多。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有時候對于別人輕而易舉的一件事,對于你來說可能就是舉步維艱。每個人在情緒牽制下覺得人生苦短,何不試著去觀察一下情緒背后的來源,非要與自己死扛,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不可呢?
正如大法禪師說講的,放下。在適當的時候放下,在難過的時候疏解,在失意的時候振作,在得到的時候感恩,生而為人,要學會時刻與這個世界有一個只屬于本我的共振。想要獲得更多的成長,進入一段關系或許是種便捷的方式,不管是父母、朋友、戀人還是其他人的深層溝通,你與每個人的相處方式,代表著你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因為在乎一個人、一些事,你的情緒會開始變得敏感,更深的能夠體察別人的心境,在這其中,能讓你更深的認識自己、理解自己,他人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來是你的影子,懂得了自己、了解了世界,也就慈悲了眾生。
4
朋友和母親的關系,幾十年來一直處于交戰的狀態,她曾經怨恨過她的家人,為什么不能給她很好的成長條件,讓她在人群中不敢抬頭,嚴重的自卑讓她不能自已,為了擺脫家庭,她奮發圖強、挑燈夜讀,等到她有選擇能力的那一天,毫不留情毅然決然離開了家門,這股濃烈的恨意伴隨著她兒時的成長旅程,而看到年邁的雙親遭受生活的無情打擊和背叛時,她又心疼到了極致,心痛不己,愛中交織著恨,恨中有著濃厚的愛,愛恨交織不能自己。她們本是世間最親密的人,為何每次出口都會中傷彼此,或許太在乎彼此的感受,才會傷的如此之深。
原聲家庭在給她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有著深深的傷害。但她深知,如何面對過去,決定著她能看到的未來。后來,她通過自我教育脫離原聲家庭帶來的陰影。她越努力、越有力量、越有自信,越能重新面對原聲家庭。
當她在傾訴這段經歷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和母親現在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她說,母女關系的磨合,她用了整整三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可謂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她沒有繼續逃避,而是選擇給情緒多點時間,讓自己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現在整個人變得越來越柔和。
其實,我們都需要給情緒再多點時間,情緒本就是來來去去,沒什么了不起。愛一個人也可以同時對他有種種負面情緒。不管我們對一個人的情緒是高興還是生氣,關系的基礎都可以是愛。
5
朋友是幸福的,她終于做了自己情緒的“主人”,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還有一些人,還沒有學會圓融般相處,對于外界的刺激,常常出于一種本能的反擊,大多時候,感受最多的往往是一種叫做孤獨的情緒。
情到深處人孤獨,孤獨的的情緒如影隨形,相依相伴。
《給情緒多點時間》說到,當你愛上一個人,是把“部分”的自己交給了對方,而不是把“全部”的自己交給了對方。當你在一段關系中感到孤單時,有多種原因。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狀態值得深思:一是你覺得對方越來越陌生,你越來越不了解對方;二是你過于習慣對方的存在,以至于忘記怎么獨處。也就是說,當你在關系中開始感到孤單,可能是由于兩種狀態:一是對方給你的愛越來越少;二是你給自己的愛越來越少。
讀到這里,感到世界一片豁然,瞬息之間升起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長久以來困擾著內心的問題,在這一刻找到了答案。不是別人不管你、不要你、不愛你、不在意你,而是他們本身早已自顧不暇,即使親如子女,有時候也不得不放下,或者選擇生離,或者選擇死別,因為對方也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困境,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座孤島,我們都是在地球上孤獨生存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彼此間的相互照耀和溫暖。
當情緒來襲,不積累,不勉強,不糾結,先選擇與之好好相處,再啟用元認知能力看清感情緒背后的來源。不要再讓自己淪陷在自我的偏執里無法自拔,更不要與真實的自己擰巴,我們都要學會找一個出口,不是發泄情緒,而是尋找靈魂擺脫的渡口。
放過自己,給情緒多一點時間,選擇與這個世界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