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為注會故,萬事皆可拋。想想這種說法未免可笑,這里想表達的是這種精神。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我更希望可以面面俱到,而不要萬事皆拋。
注會估計是所有會計人的一個夢,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美夢成真,且路途滿是崎嶇與荊棘,但追夢的過程卻是很值得回味的。
去年已有的備考經歷讓我更加清楚考試的強度和難度,心理很清楚,如果有去年的狀態,今年這幾門不在話下。可問題是去年那種背水一戰的態度卻難以尋覓了。或許是今年事情太多,心思不如去年那么單純了。有著諸多瑣事,有著大把的時間,卻沒有那樣純粹的備考心情。
今天總算把《富爸爸窮爸爸》看完了,書中有個觀念這樣說,越是陷入專業化的泥潭中,就越有可能陷入“老鼠賽跑”的財務困境之中。說的有一定道理,可能從心理上的因素來看,越是對一個專業投入得多,越是難以從心理上接受一個專業不太相關的事業(注意不是職業而是事業),投入越多越難以放下。
前兩天碰到的兩位前輩恰恰說明了這點。一個老會計因為被提拔到更高職務而脫離了財務會計崗位,卻再難回歸自己的專業崗位,于是諄諄教誨無論如何不要脫崗不要離開財務領域。而另一位大BOSS卻說,人確實可以花時間去積累經驗,可有些經驗是不需要的,但時間是寶貴的。兩人的迥異正說明了專業化和非專業化的不同心理。馬云也曾說,自己并非專業技術性人才,但是他可以找計算機專業人才解決技術問題,可以找財務專業人才解決財務問題,自己并不需要方方面面親力親為,更不需要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一專多能”是更好的方式。
每每懷著一往無前的心情備考注會,都會引發自己的疑惑,考完注會順利的話也得投上去兩三年的時間,沒有再多的精力去考慮其他的一些事情。而這幾年寶貴的時間,可以做很多其他有意義的事,可以積累很多其他方面的經驗與經歷。這樣的時間成本投入不知是值還是不值?直覺還是告訴我這是一筆很值得的投資,畢竟自己才是最大的資產。轉念又滿心疑慮,把自己培養成專業技術性人員是否真的那么好?還是別無辦法,這是一條相對來說比較好的出路?
不得不說《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帶給我思想上的沖擊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它啟迪我開始去思考一些我不曾思考過的問題。當然書中所言不一定全部正確,也不曾說明確切的生財之路,但至少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思路,而真理總是越辯越明,孰高孰下自會分明。抑或許作為暢銷書,我作為消費者是被消費了。而它教我去思考,思考本身總不是壞事,明辨資產和負債也不是壞事,教人關注投資理財致力于財務自由更不是壞事。
糾結又猶豫,到了想不清楚的時候,最好還是一根筋,不要思慮過多。總而言之,努力,積極向上,培養好習慣總是有意義的。人生苦短,就要讓人生絢爛而有意義。至于其他,時間的問題就交給時間來解決吧。
(湊夠一千字真不容易,呼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