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何 ?
PS:2016年5月28日,我在廣州正佳廣場一次線下活動做了一次演講,內容叫《讓人持續成長的三個好習慣》。這是我第一次全程脫稿演講,不借助PPT、提詞器等任何輔助工具,沒想到效果反而超級好,內容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現在將文字內容分享給大家。里面部分內容,在之前文章中也有提及。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分享嘉賓阿何。感謝時代家的熱情邀請,讓我有機會來到這里給大家分享。
站在這么高大上的講臺給了我一個錯覺,感覺我好像是個名人了。事實上,知道我要來分享之后,我的朋友紛紛發來祝賀信。比如有位朋友是這樣說的:阿何,因為你的參與,時代家又多了一位重量級的分享嘉賓。
一開始我很高興,以為他終于明白了我在業內的地位,后來才知道他指的是體重。
又比如一位粉絲給我寄了一份情書,說:阿何,我聽過你的很多課,覺得你真的好棒啊。聽到你要到時代家分享之后,心情非常激動,所以冒昧給你寫了一封情書。請問你能幫我轉交給時代家的嚴總嗎?
你看,一個人成名之后就是這么煩惱。
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是:讓人持續成長的3個好習慣。
說到成長和習慣,事實上每個人從小就開始了。還沒上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導我們,要養成各種好習慣。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在持續的成長。這樣看起來,好像談讓人持續成長的3個好習慣意義并不大,因為它實際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寫照。
實際真的如此嗎?我不認為。
曾經有一句話在網上非常受歡迎,大概意思是這樣的:“道理我都懂,為啥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習慣也差不多,什么是好習慣,什么是壞習慣,每個人似乎都明白,但真正能夠這樣去做的,永遠是少數。
我個人便有過這樣的經歷感受。
比如,過去我曾經是一個嚴重的拖延癥患者。什么叫拖延癥呢?就是一件事情你要去做,但你就是拖著不去做,直到最后才急急忙忙趕工。
我的拖延癥嚴重到什么程度呢?為了克服它,我曾經買了一本《如何治療拖延癥》的書,結果拖了一年連一頁都還沒看過。
難道我不知道拖延癥不好嗎?當然不是,可這并不代表我就會不拖延。
我相信你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知道要對身邊的人好,但是在外能夠做到彬彬有禮,對自己家人卻粗暴對待。知道要好好學習,但總是拿讀書的時間用來打游戲。
而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3個習慣,作用就是解決以前懂得了道理,卻還是做不到的問題,希望幫助大家建立起聽得明白,執行的下去,持續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方法體系。
第一個習慣: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勤奮,學會真正的勤奮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全網絡大概有幾百萬閱讀量。里面的觀點是這樣的:大部分人的勤奮,其實都是表面式勤奮。表面式勤奮最大的危害就是:你都背自己的努力感動了,但事實進步很小。
在過去,這樣的人我們不少見到,甚至我們自己也是這類型的人。
比如讀書的時候,有些同學明明很勤奮很努力,但成績就是不咋的。又比如工作以后,有些同事很拼,但好像升遷總是沒它們的份。
在過去,我們對這些現象習以為常,并且找到很多看起來非常合理的理由。比如,努力但成績不好,可能是天分不如人家。
比如拼命得不到升遷,可能不會搞關系拍馬屁,或者運氣不好等等。
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這件事情:難道僅僅是因為這些嗎?有沒有可能是他們的勤奮本身出了問題呢?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把勤奮和努力當成是一個態度問題。什么叫態度問題:你態度不好,懶惰,那你就是不勤奮。你態度好,你隨時都可以勤奮起來。
但我認為:勤奮不但是態度問題,更是方法問題。它其實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不是說你想勤奮就能做到勤奮的。
真正的勤奮,或許不能讓你馬上成為天才。但堅持下去,肯定能讓你持續進步,最終做出超過大部分人的成績。我本人就是它的受益者。
我出生的時候,我父母是特別高興的。為什么呢?因為我的頭特別大。一般來說,頭大的孩子都比較聰明。結果他們迅速的發現:我身上除了頭大再也沒有其他證明我可能很聰明的點了。
是的,小時候我是個笨孩子。除了數學成績稍微好一點外,英語一塌糊涂,語文經常不及格。一直到高中,我在年紀里面的成績都只能排到400多名(一個年紀不到2000人),不算特別差,但也沒好到哪里去。
因為家里窮,所以我一直都想改變這個現狀。后來,我就仔細去研究那些優等生的學習思考方法,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真的不一定是最努力的,但確實方法上值得學習借鑒。
比如一般的學生就是題海戰術,一直拼命做題。而優秀學生,會去思考不同題存在的共同規律,琢磨出題老師的考察意圖,以及知識點和知識點組合起來,如何解決新問題。所以同樣的時間,好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是比一般的學生好。
后來,我也采取這樣的方法去改進自己的學習,成績就很快上去了。到高考的時候,我以當地狀元的身份考上了清華大學。一直就好的數學拿了全市第一,連曾經多次不及格的語文也拿了全市第一。
這里引申出來的主題就是:表面勤奮和真正勤奮。
我發現,大部分人的勤奮,其實是停留在表面的勤奮,實質是為了逃避真正的難題。這種勤奮,其實是在重復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但不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
比如你學習的時候做題海戰術,做100道題,做200道題,只要你有時間,總是可以做到的。重復是最簡單的事情。但對你的幫助實質上并不大。
因為你就是機械式的勞動,到最后會成為一種慣性。做的過程是麻木的,你也沒得到什么新鮮的東西。
這種勤奮,實質上和流水線上的工人沒有多大差別。
而真正的勤奮,除了投入足夠多的時間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思考,總結事物背后的規律,最后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偷懶。
是的,你沒聽錯,勤奮的目的是為了偷懶。
比如還是做200道題,真正勤奮的做法是這樣的:
先做100道,然后對這100道題進行歸類。根據出題老師的意圖,考察的知識點,自己掌握的知識點,把100道題分成若干種類型。然后找到自己薄弱之處,去鞏固這些知識點。
你再做下100道題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大一部分題已經在前面類型里面,考察的知識點是類似的,你都會做。這部分題就不需要繼續練習了。
你會發現還有一些題你不會,又找到新的類型和自己缺乏的知識點,又回去鞏固。
重復幾次,你發現就不需要繼續做題了。因為你已經徹底掌握了規律,同時左右知識點你都會了。
這個過程,其實比單純做500道題要難很多,因為它涉及很多思考、總結、歸納、改進。很多人根本不會去做,因為它們滿足于表面的勤奮。
所以真正的勤奮,不但要付出很多努力,還要付出很多思考。要去發現事物背后的規律,以此來指導自己在做的事情,每天進步一點點。
不要被自己的努力感動,這只是一個起點。
第二個習慣:學會獎勵自己
中國人是特別含蓄的,對別人如此,對自己也如此。同時,我們對遠大的,虛無縹緲的事情很在乎,對很現實的東西卻很鄙視。
比如之前看到過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爸爸問小孩,你為了什么讀書?。啃『⒄f:為了金錢和美女,結果就被爸爸打屁屁了。結果換了個說法,說為了事業和愛情,就被夸獎了。
但是我覺得,人生太苦,沒必要為難別人,更不要為難自己。除了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拿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來激勵自己,事實上效果是很差的,還不如實際,短期的獎勵效果更加好。
在個人奮斗的過程中,我逐漸建立起了一套對自己的獎勵體系。這套體系,我認為對我個人的成長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
所謂的獎勵體系大概是這樣的:根據自己的學習,工作,設置一些階段性的目標。如果很好地完成了目標,就要給以相應的獎勵。
通常,我們是鄙視“欲望”這個詞語的,認為欲望是不好的。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欲望,你不能否認客觀事實的存在。我認為,與其抵制欲望,不如控制欲望,并且將欲望和能讓我們變好的事情結合起來。
具體一點來說:
我們先要控制欲望。舉個例子,我是嚴重的手機控,特別愛玩手機。去年一年就買了18部手機。這當然是不好的。
如果采用抵制欲望的做法,那就是:你不要再買手機了,除非現在的手機壞了。這樣也不是不可以,但你不買手機,不代表你不想買。一枚的控制,只會讓你的欲望被壓抑,它不會消失。人長期處于壓抑的狀態,就會變得很消極,這顯然是不好的。
如果采用控制的方法是怎樣的呢:手機還是先別買,但是給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制定階段任務。完成的好,就獎勵自己買一部手機。比如我是做公眾號的,我可以這樣設定目標:公眾號每新增20萬粉絲,就給自己一個購買手機的額度。
這樣你不壓抑,為了滿足欲望,你只能想辦法更好的工作,不是很好嗎。
比如之前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害羞,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不敢看,要轉過頭去。雖然頭轉過去了,心里還是很想看。我就鼓勵他,你想看就看嘛,不要壓抑自己。勇敢做自己,你才能變得更開朗大方。他聽了之后果然改變很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被警察叔叔抓走了,因為有個女孩子說他像個色狼。
當然,這個是玩笑話,大家千萬別學。
大的任務,設置大的獎勵。小的任務,設置小的獎勵??傊涯闳粘5拇笮∮瓤刂谱。缓蠛湍愕膶W習工作關聯起來。你就不會沒有動力去堅持了。
這個方法,不單對大人有用,對小孩也有用。
比如我朋友的小孩,之前一直不肯喝奶。你如果天天教育他,喝奶才正確,喝奶才是好孩子,才能長身體,或者逼著他喝奶,我覺得效果都不好,甚至讓小孩產生抵觸心理。
我朋友后面就換了一個方式,他小孩特別喜歡吃米餅,后面就建立一套獎勵機制,如果乖乖把奶喝完,就獎勵米餅2顆。到后面,不用說什么,他小孩都很喜歡喝奶了。而且小孩還很自豪,因為機制讓她感覺,這兩粒米餅不是達人分配給她的,而是她自己賺到的,產生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不然按照傳統的做法,米餅是家長分配制的,你心情好就多給兩粒,心情不好就不給,小孩子怎么獨立,怎么產生自豪感呢?
又比如我同事,生了雙胞胎。之前他很苦惱一個問題:出門的時候兩個小孩都不肯穿鞋,道理都說遍了都沒用。怎么辦,他后來采取比賽。出門之前,兩個小孩比賽誰穿鞋穿的快,快的就大力表揚,給小禮品。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人的本性,大人和小孩都是一樣的。我們要學會獎勵自己,你會發現生活會美好很多。
第三個習慣:成功之后要多反省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失敗了我們要好好反省。但我認為,和失敗相比,成功更需要反省。
為什么這樣講呢?
失敗讓人警惕,而成功讓人自大。失敗了,我們總會去找失敗的原因。成功了,很少去很少去總結成功的原因。失敗了,我們經常分析客觀因素,成功了,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自己厲害,自己努力,這是很可怕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認為失敗大多數是主觀原因,也就是沒有把事情做對;而成功大多數是客觀原因,也就是對的時間做了對的方向。
如果不去分析成功的原因,我們就會產生這樣的假象:我很厲害,我總是能把事情做成功。但事實上不一定如此,那后面就要栽跟頭。
比如小米公司的雷軍曾經說過一句話: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要是豬覺得自己很牛,能飛,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豬沒有翅膀,他成功飛起來,是因為風。
我們去反省成功,是要看自己成功,到底客觀因素占據多少,自己的主觀成分,比如努力,能力又占有多少。每次成功,都要仔細分析,這樣,我們才能保持清醒,并且找到真正讓自己成功的原因,從而盡可能持續成功下去。
以上便是我為大家總結的,能讓每個人持續進步的3個好習慣。
成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今天的分享,并不是說能讓大家馬上變得優秀起來。更多的是希望啟發大家,不管你出身好不好,不管你現在的境況好不好,但是只要你有心,找對方法,總是能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一些。
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就比如站在你面前的這個家伙,他長的不帥,體重漲得比07年的股票還快,創業失敗的時候口袋里只剩下18塊錢。唯一有一點,他從未停止過改變自己的心,他也從未停止過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他小時候的夢想是做老師和作家,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家人能夠過上好生活。今天,他今年要出版4本書,圓了自己的作家夢。他講課,經常幾千人上萬人聽,大家都感謝他,叫他老師。
他沒有什么背景,自幼出身貧寒。就是這樣的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自己,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同樣也可以做到!
阿何的話
001. 這次演講,是阿何這些年首次線下演講,內容你喜歡嗎?如果喜歡,記得給我點贊和打賞支持哦。
002. 今年,我計劃在各大城市,最少都搞一次線下的讀者見面會,每次也做一次主題演講,大家感興趣嗎?
作者:阿何,畢業于清華的理工男,感性理性兼備的寫作者,職場充電寶創始人,個人公眾號:阿何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