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不辭辛苦奔波千里,異邦人所求為何?
有人為盡忠踏上征途,
有人為求勝遠赴東洋,
有人因戰(zhàn)亂流落異鄉(xiāng),
有人為生存四處逃亡……
因緣際會,這些追求各異者相遇東洋。
白鸞——白發(fā)白袍,奉大明國皇帝之命尋找不死仙藥。一路追蹤至東洋領(lǐng)土,所求可否如愿?
羅狼——金發(fā)藍眸,效力于大明,卻并不屑于所謂仙藥,他為何遠渡東洋?
將監(jiān)——日本領(lǐng)主手下,不甘根據(jù)能力界定自己的欲望,卻根據(jù)欲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所欲何為?
無名——紅發(fā)過客,曾為盡忠而違背良知,時常被噩夢驚醒。他為何封劍?
?【仔太郎&無名:絕境生存】
一個國破家亡,灰心滅志的無名過客,路遇莫名遭眾高手追殺的孩子,本可一走了之,出于什么原因,他一路回護這個倒霉孩子,甚至飛奔回去舍命相救?
真的是為了錢財?shù)脑挘龅糜悬c太多了。仔太郎聲稱價值十兩黃金的古董玉,實際上價值不過一兩。
真正的危急,卻發(fā)生在無名得到玉以后。
既然錢貨兩訖,好像沒有什么理由回頭去救了,他卻拼力一路狂奔而去。
偏偏是這塊玉,在決戰(zhàn)中成了保命符。價值這回事,又怎么說得清呢。
倒霉孩子仔太郎,和無名說話從沒順暢過,生硬倔強,別著一股嗆勁。他防備無名,卻又希望他能留下保護自己,依賴無名,卻又怕他出賣自己。
想想看吧,一個流落異鄉(xiāng)時時被追殺的孩子,怎樣才能生存?警惕、防備、不屈(外加一只聰明可愛通人性的秋田犬)。正是這份稚嫩的防備,使得他不敢過分信任這個陌生人。他知道,“為錢財而留下,也會為錢財背叛!”
無名看似冷淡,實則以男人的方式維護著仔太郎的敏感自尊。說來他們是雇傭關(guān)系,可是后來得知玉的價值時,卻也不甚為難地接受了。他從沒對回報有太大期待,也沒把那東西的價值放在心上。
無名和仔太郎有著共通的命運:一個國破,一個家亡,都是孤身一人流落異鄉(xiāng),經(jīng)歷種種滄桑后,都對生活充滿懷疑與失望。他們的相遇,是無名打開心結(jié)的精神救贖,也是仔太郎的成長契機。
【羅狼&無名:一生何求】
白鸞為皇帝尋不死仙藥,自認為是忠義之士。這也屬萬千人生追求的一種,只是相較于金毛羅狼和紅發(fā)無名,他活得太倚仗外物,生命本身卻空虛平庸缺乏內(nèi)涵,不值一提。
羅狼雖為白鸞部下,價值觀卻始終不同。可疑的道士,死忠的白鸞,乃至大明皇帝,他都并不在意。他千里迢迢而來,不為錢財,不求名利,惟愿得遇一真正可匹敵的對手。他是一個獨孤求敗式的武癡。
白鸞為了確保得到孩子的血,不論手段直接對前來救人的無名比劃火槍。羅狼終于按捺不住,反手削了白鸞——去你大爺?shù)闹倚牛『貌蝗菀子龅交蚩梢粦?zhàn)的對手,怎能隨意對待。
對于“忠信”,無名和羅狼同樣不以為然。
無名目睹政治斗爭的殘忍,“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曾經(jīng)的“盡忠”成為他一生的良心背負,從此他發(fā)愿封劍。
而今解劍出手,他已不再糾結(jié)于死忠,而是聽?wèi){本心。
【羅狼VS無名:對戰(zhàn)】
山間趕路,只身力敵眾強盜,側(cè)襯羅狼武技高超;
野寺偶遇,劍不出鞘解決紅袍高手,暗示無名身懷絕學(xué)。
將監(jiān)與羅狼交手后,提到僅見過一個與羅狼或可一戰(zhàn)的高手,即是無名。
若這二人相遇,不知情形如何?
第一次照面,羅狼不知對方底細,只瞧見那把佩劍便首先挑釁。無名只躲閃,不出劍——他曾為盡忠而違背本心傷及無辜,已決意封劍不再染指爭斗。
大明國建造的祭壇前,兩位高手再次照面,終于有足夠的理由對決。
極致武藝VS本心良知。
羅狼根本不介意孩子的生死,他第一次遇到了能作為對手的人,只想快意一戰(zhàn);無名根本不介意成敗勝負,只想救出這個無辜的孩子。
疾行了很遠的路,又兼被大明國紅袍所傷,無名此時體力精力俱有不支。公平起見,羅狼拿出一枚藥給他,以解除疼痛。
無名不受,“有痛覺,才有活著的感覺。”
羅狼深以為然,隨手棄藥,踐踏而過。
大明國紅袍們按時服用的藥,止痛提神,但羅狼從來不吃。所謂不死仙藥他也不感興趣,那些玩意再傳奇,無非是外物。火槍也一樣是外物。
真正的勇士不屑于倚仗外物。人如果沒有一點可貴的精神,死乞白賴借外物加碼續(xù)命又有什么意思?
萬物同等,俱有生滅。生滅之間,是否激蕩過生命的火花,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無名看來,劍技是工具,掌握高超劍技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有本心有良知,不可為他人所束縛綁架。萬覺寺祥庵和尚的自我辯解,重現(xiàn)了無名曾經(jīng)的兩難境地。
無名以行動做出選擇:既可為本心封劍,也可為本心而戰(zhàn)!
【電影呈現(xiàn)方式】
電影開場就是一場緊急逃亡,瞬間吊足讀者胃口。配樂烘托氣氛張弛有度,鏡頭切換圓轉(zhuǎn)如意,思路巧妙。如以“老者釣到大魚-魚兒逃脫”,暗喻羅狼與無名第一次照面的心情變化,水中浮標浮浮沉沉,暗示著此事余韻未絕。
人物形象鮮明有力,對話設(shè)計含蓄而處處伏筆:交代背景、人物刻畫,寥寥數(shù)語穿絲引線,功夫頗深。英雄行事不離世間,所有重要的背景線索,都由平民之口點明,幾條線索穿插并進,然后無縫合攏,逐漸展開一幅復(fù)雜的背景幕布。
場景意蘊絕配主題,能夠自如借助動畫技術(shù)的天然優(yōu)勢:田園風(fēng)光,山水景色,安恬自適的鄉(xiāng)村生活反襯打斗激烈,動靜結(jié)合更顯張力十足。局部細節(jié)不失,連打斗過程中風(fēng)雪腳滑的幾個趔趄都細致地表現(xiàn)出來,確實是誠意之作。
至于歪果仁搞怪的國語配音咱就憋笑忍了,明朝皇帝身邊站著一群清朝馬褂官員咱也不吐槽了。
雖然這部電影關(guān)于中國的功課沒做足,看在整體效果的份上,表示大方地寬容了。。。(不寬容又能怎樣)
總體來說電影值得一看,豆瓣評分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