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進大學在某地攤上看到一本書——《讀大學,究竟讀什么?》,剛畢業的高中生就是一張白紙,大學就像一個小社會,特別是對于那些從不發達地區出來的孩子們來說,大學為他們打開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新世界。因此這樣的標題對于一個大一新生來說很具有吸引力。
這本書讓我好奇了很久,我當時很想知道大學應該怎么讀,特別是當這本書屢屢出現在我眼前的之后,我總有沖動搶過來看看它到底講什么。有好幾次我盯著書名看了許久,可我最終還是沒有碰過它。我不想再過小學中學那樣按部就班的生活,按照別人的劃好的路線走沒意思,大學的路我要自己走。這就是我當時的人生觀念。
雖然我沒有讀這本書,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徘徊在我心里。于是按照我當時的想法,我也嘗試著去思考、回答這個問題。大學究竟讀什么?我想無非是讀書唄!但我又發現大學里的各類組織琳瑯滿目,各種活動層出不窮。聽人說,讀大學就是培養社交組織能力的。于是乎,大一的我把學習丟在一邊,開始參加各種組織社團活動,每天活蹦亂跳像一只忙碌的螞蚱。但是到大一結束時,我辭掉了幾乎所有的職務,我覺得這樣的大學不過如此。
大二開始我改變思路,悶在寢室里過自己的生活,具體來說是看書和學習。看書不限于本專業,而是看各種類型的書。學習則是圍繞在專業領域這塊,通過各種方式惡補專業知識。這樣一年下來,我感覺自己收獲頗多,觀念想法也變得更加開明,但隱隱約約有些看淡世間的感覺。
接下來大三我來到廣州實習打工,一瞬間便跌入現實社會當中。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從今天開始,關心糧食蔬菜”;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和陌生客戶也不過是聊新聞時事,聊家長里短;我第一次拿自己賺的錢買了兩件衣服一個包;我每天早上背著筆記本坐一個半小時地鐵去上班,晚上到家已經是9點以后。我開始能感受到自己依靠這樣的工作就可以活下去,我驚異于自己的力量。
當我大四再回到學校時,我已在外邊工作了大半年。我看到校園里隨手噴畫的宣傳海報,四處悠閑散步的小情侶,當我再次坐在課堂里聽老師講著一二三點理論時,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曾經坐在第一排認真做筆記的我開始坐在最后一排低頭玩手機,后來我索性就不去了。
一個月之后,我逐漸適應了校園生活,但我卻不再留戀學校的一草一木。我搬出了宿舍,整天躲在出租屋里。我不去上課,也不參加任何畢業活動,我只是拉上窗簾,打開音樂,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感受時間的流淌。大四最后的時光,我彌補了一些大學未完成的憾事。看了幾百部電影,談了幾十天戀愛,徒步從學校走到江邊,又學了幾個月英語,然后我就畢業了。
現在我再來回答那個問題: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是鍛煉組織能力?學習專業知識?還發展課余愛好?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這些都不是非得要讀大學才能得到的。
在我看來,大學拓寬了我的眼界,幫我構建了一個基本知識系統,同時也培養了我的學習和社交能力。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讓我擁有一種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不僅源于老師的課堂,課余的活動,或者課外的書本,更源于我自己對“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個問題不斷探索總結的一整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究竟讀什么?這個問題本身比它的答案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