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在美麗的杭州,魚缸迎來了今年冬日的盛大聚會。在本次魚缸的活動中,不僅發布了我們期待已久的魚缸標志,還有4位來自國內一線公司的師兄師姐與我們分享了他們寶貴的專業知識。
本次分享的主題有:
劉逸青(上海挖數):《創業心得分享》
李斌(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戴力農(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士):《探索未來移動出行——復雜社會屬性的產品設計與體驗創新》
沈博文(網易云音樂產品總監):《網易云音樂產品創新實踐》
周莜(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1到∞ —打造有效的自動化平臺設計規范》
PART1:魚缸LOGO發布
經過長達半年的籌備與征集,我們萬眾期待的魚缸標志終于新鮮出爐!作為一個有愛又有才的集體,從此以后也是有自己專屬的形象了呢!下面就讓我們先睹為快吧:
魚缸的標志設計,以“魚缸”“魚”“UX”“交”為基本元素,用簡約線性蓄勢向上連接組合,搭配東方韻味的紅色,使得標志富有東方學術、藝術設計氣息。動靜結合的圖形一方面體現了魚缸學者的發散思維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另一方面象征著團隊凝聚穩定可持續發展,彰顯上海交大“游魚”學者之間的交流分享進步及授人以漁的理念,并不斷影響更多熱愛知識的人。
本次參加缸聚的小伙伴都獲得了定制的魚缸專屬徽章一枚,至于以后會不會有其他魚缸周邊產品出現,嘿嘿嘿,讓我們期待一下唄~
PART2: 四位重量級嘉賓分享
分享一
劉逸青(上海挖數)
主題:《創業心得分享》
逸青學姐作為魚缸的大姐大,本次分享中給我們帶來了她在創業過程中的打怪升級之路。在充滿著競爭和套路的資本市場中打拼,除了非一般的勇氣和毅力,還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呢?
1、找方向
在創業中最痛苦的是找方向,底層思維和頂層思維的差異,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有時投資人都非常認可的方向不一定是好的方向,因為很可能市場中已經有先行者,且創業者眾多,競爭也更加激烈。
2、執行力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執行力非常重要。加班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時間賽跑快速產出成果,也是核心團隊培養和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一起同甘共苦過的伙伴才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聽起來真的是好辛苦也好有道理呀)
3、投融資
劉逸青在創業尋求投資的過程中,遇到過許多聊得非常好、但最后卻只看不投的投資人。后來發現這些投資人主要是通過創業者來了解市場,以及對自己之前投資過的公司進行投后管理等。在當前資本寒冬的情況下,投資者都變得十分謹慎,每個投資方都會對公司的方方面面進行綜合評估。
4、氣要長
創業是一件很辛苦也很艱難的事,想要成功,公司自身的執行力和市場的形勢都非常重要;同時還要活的足夠久,有時熬到對手犯錯,也是成功的關鍵:)
分享二
李斌(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戴力農(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士)
主題:《探索未來移動出行——復雜社會屬性的產品設計與體驗創新》
戴力農博士和李斌的分享來自于今年在UXPA舉辦的工作坊,本次的內容展望了未來移動出行中設計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思考了在復雜社會屬性的產品中,怎樣通過設計來構建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出行生態。
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讓汽車廠家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提供一個商品,而是更關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內的出行服務和用戶體驗價值。汽車與互聯網的結合,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轉型動力與發展機遇。
【出行領域UX的變遷】
用戶體驗的發展,伴隨著互聯技術的演進,同時也改變了用戶的行為方式,并且傳遞到更廣域的社會層面,并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慢慢展露出來!? 這也啟發我們去思考社會屬性對出行產品設計的影響。不僅是私有的出行工具,更有公共的交通工具與方式。
【UCD在出行與交通工具中面臨的挑戰】
與我們熟悉的手機端設計不同,汽車在與人的關系、產品質量與安全要求、迭代周期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當互聯網從事用戶體驗的人群進入傳統汽車/出行領域,會發現這是個產品很重、線下很重的行業,因此很多設計師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
【復雜社會屬性的產品設計與體驗創新】
共享單車解決了用戶的公共出行問題,這種看起來綠色環保、經濟實惠的方式似乎是IDEO模型的好例子。但是共享單車的公共性也使得它淪為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以后還會有更多不會出現在私車上的問題浮出水面。因此在出行領域的體驗創新,不僅要滿足用戶需求,更要考慮社會規則與良性發展。
【構建未來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出行生態】
在東方文化里,個體是最小的單元,然后是社會國家,再之后是自然天地。這個結構,對個體來說,就是節制的。對于產品設計來說也是一樣,在設計時既要滿足用戶的需求,也要尊重人類社會和環境復雜系統的運行法則,最終才能實現友好與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構建面向未來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出行生態,將不僅僅是一個行業、一個領域能夠單獨立完成的。這將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管理體系,需要我們每一個出行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
【如何管理復雜?一個立體模型的暢想】
面對如此復雜的設計問題,戴博士和李斌共同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暢想,即把社會規則納入到技術、商業和用戶之中,作為設計時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以此來指導商業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的推進等。
分享三
沈博文(網易云音樂產品總監)
主題:《網易云音樂產品創新實踐》
網易云音樂產品總監,負責網網易云音樂平臺功能,社交功能等多個模塊的產品策劃工作及網易云音樂產品團隊管理。完成了網易云音樂付費電臺,視頻,評論管理社區等功能從0到1的設計與跟進。從業多年,擁有豐富的產品策劃,交互設計,算法策略調優,運營策略設計經驗。
沈博文從事過教育行業,做過交互設計、產品經理、產品運營。他做過很多網易的重量級產品,也面試過很多產品經理,相應提出了對產品經理較高的要求:會運營、懂研發、了解市場、了解設計,能獨當一面的業務負責人。他認為:產品經理的能力可以分為3大層次:1-3年基礎期,3-7年,頂層。
【1-3年基礎期】
培養洞察能力:會用戶研究,能深入了解用戶;懂數據,會分析,并從中能進行創新洞察;會做競品分析,發現不同產品的優勢,找好自己的定位;
培養架構能力:會做交互設計,清楚信息架構;
可選的能力還包括:對視覺設計及編程的了解。
【3-7年】
培養洞察能力:邏輯能力,包括歸納演繹、抽象、系統、推理能力;思維方式包括創新、大局觀、辯證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是不是馬上想去看邏輯學方面的書^^);
培養架構能力:對業務架構有清晰的了解;
可選的還包括:審美,如果不懂美,幾乎很難做出一款美的產品。
【頂層】
培養洞察能力:運營、營銷、洞察、商業思維;
培養架構能力:眼界、戰略設計。
如何體現產品經理的能力?
沈博文給了很多例子,這里主要分享他在數據分析、抽象思維方面的經驗。
以風評很高的云音樂評論為例,云音樂每天都要收到百萬條用戶舉報評論,而團隊只有1名正式運營人員,怎么管理評論質量?如何篩選出更多好的評論?
他們的解決方案便是發動用戶的力量,建立警員和警花制度,讓更多喜歡云音樂評論產品的人有更多的特權,更好地維護他們喜愛的歌曲。
于是云音樂運營團隊根據實際數據,不斷調整并制定出評論的規則,最終建立了產品功能對應的用戶運營金字塔模型。
這里很深的感受便是:任何你看起來表面的問題都可以數值化,最后都可能演變成一個數學問題。通常感性認識是我們出發的動機,仍需要從理性層面進行嚴密推理并驗證。
分享四
周莜(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
主題:《1到∞ —打造有效的自動化平臺設計規范》
設計規范相信很多設計師都參與制作過,好不容易花了好多人力和時間來做規范,卻發現沒人用,不好用?規范到底有沒有用?應該是誰來使用規范?規范又該如何助力產品,不斷發展和演進?周莜從實際項目分享了下面3個方面。
1.規范認知
羅列了市場主流的規范,并按照普適程度進行了梳理,并推薦了一個規范匯總的網站:
2.基于“用戶體驗要素五個層級”推導規范制作
這個設計模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但方法不在新,而在于思考的力度和執行的深度。
目標:明確用戶,鎖定核心目標;
功能:明確用戶的主要需求,提煉規范核心功能點;
架構:制定計劃并確定規范模塊;
布局:確定規范的頁面布局;
界面:完成單個規范控件制作。
3.打造創新的平臺規范
以后沒有純做執行的設計師,設計師需要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平臺規范在獨創自動化平臺配色理論,讓規范的控件和圖表呈現更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