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
——讀《教師專業發展十四講》和《教師花傳書》有感
? ? 《語文教師專業發展十四講》和《教師花傳書》這兩本書就如寒冬里的縷縷春風,漸漸吹散心頭的陰霾,也溫暖了這個冬天。
? ? 第一縷春風:卓越教師的培養與成長
? ? 讀完此書,回看目錄,我在思考:卓越教師到底卓越在哪里呢?
? ? 一有大視野,有前瞻性的思考。
? ? 今日之教育就是明日之科技,后日之經濟。教育現代化聚焦在現代人的培養上。現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未來社會又需要什么樣的人呢?
? ? 我們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備講批輔考的工作流程,我們深陷應試的泥潭不能自拔。我們如此辛苦地教書,還是會有一些那么高冷的學生打老師的面前穿過連一句問候都沒有;我們對學生嚴愛相濟,還是會有學生在背后罵罵咧咧;甚至,一言不合,就伙同家長對老師拳腳相向甚至流血犧牲……諸如種種難道不是打在老師臉上一記響亮的耳光嗎?!我們日日在教書,而忽視了育人。前幾天參加孩子幼兒園的新春聯歡會,三歲多的孩子們唱著歡快的歌曲,卻個個面無表情。我收起了微笑,不禁打了個寒顫:我們的孩子,你們怎么了?你們為什么不會笑一笑?我們的教育,你怎么了?我們費盡心力把孩子們訓練成了一臺臺精于做題的機器,卻使他們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喜怒哀樂的能力。有一天,當我站在講臺上看到學生們麻木的表情時,我說:“同學們,今天陽光明媚,空氣清新,咱們何不對著陽光來一個燦爛的微笑呢!”有學生竊竊私語,以為我神經了呢!
? ? 于漪老師將現代化的人的特征概括為20個字:基礎寬厚,用于發展,敢于創新,人格完善,造福社會。這也是對孩子們的期望。也許,我比較悲觀,我想首先應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其次才是創新、發展和造福社會。
我們往往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何出發。我們需要腳踏實地,但更需要仰望星空,牢記育人的目標,不要徒勞無功。
二有文化自覺意識
我覺得程紅兵老師在第二講里談的教師的文化自覺是指,作為教師應該目中有人,心中有學生,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去尊重去關愛。如果目中有人,就不會在表揚學生時,拿農民工子女班的學生做對比;如果目中有人,就不會只關注學生的學習而忽略了健康;如果目中有人,就不會用成績這一把標尺衡量所有的孩子;如果目中有人,就不會只關注升學率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成長。前幾天,和一位老教師談心,他還提到:“我現在就是給學生傳達一種信念:老師不會放棄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他還說:“我前幾年生氣時,還會說一些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管你之類的話,但現在不會說了。”我心中一驚,這不正是我在生氣時常說的一句話嗎。見賢思齊。我自知我的文化自覺意識還很淡薄,以后要謹言慎行,讓教育少一些無意的傷害,多一些文化的含量。
三有極高的專業素養
在第3講里,謝利民老師認為卓越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潛力、專業情操。一一對照,覺得自己每一方面都欠缺的厲害。所幸的是,遇見韓老師,在她的引領下,至少,我在路上。很喜歡第59頁的這段話:“卓越教師不僅要學會教書,還需要育人。教書可以憑借課本,育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正如佛像有光,可以照亮人性的深處,可以溫暖孩子柔軟的心靈,常常讓孩子記憶一輩子,回味一輩子。人格魅力的養成,不可能速成,需要守住寂寞,力戒浮躁,需要長期修養,順其自然。”看來,要想擺渡學生,還得從修煉自身開始。
第二縷春風: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發展和教學能力的修煉與提升
如果說本書的第一板塊給我們指出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的話,那么第二三板塊就是給我們搭建了一架通向夜空摘取那顆明星的天梯。
第一階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解讀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文本提到的三大范疇分別是: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其中,還提出了教師一個非常根本的專業素養——教育敏感性。什么是教育的敏感性,編者也沒有給出一個定義。怎么培養教師的敏感性,這是一個久被忽略的課題也是難題。從編者列舉的事例可窺見出與第2講里程老師講的文化自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為師不易啊,有時需要鈍感,以防受到傷害;有時需要敏感,以防傷害別人。
第二階梯:從教育問題的解決者到教育知識的發現者
這一講,只是看題目就已經顛覆了我的認識。我只聽說過教師是傳播的知識的人,是運用知識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沒想過教師還可以自己發現知識。細細讀來,原來是這樣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解決。當問題解決以后,不要停留于此,應該往前再走一步,進行總結和反思,如此,便由知識的運用者轉換成了知識的發現者。怪不得專家不厭其煩地為叮囑我們:寫十年的教案也成不了專家,但寫十年的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專家。要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需要始終保持對教育現象的敏感度、對教育問題的好奇心。
第三階梯: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的構成
王榮生教授將語文知識區分為教師知識與學生知識。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由語文學科知識、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實施、語文教學評價四個方面組成。王教授開闊的視野和縝密的思維,將語文知識分得詳細而又系統,其中還有對一些知識、術語的解釋也顛覆了我原有的認識。例如,在159頁,講到“多元解讀”這一文學理論的術語時,他指出:多元解讀在文學理論里面大概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面對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閱讀能力會有不同的理解。這近似于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第二層是文學的接受理論。文學理論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論,對同一部作品做出不同的闡釋。第三層意思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由于時代差異和民族風情的差異,對同一個作品會做出不同的闡釋。而我原來對“多元解讀”的理解只停留在第一層意思。讀到這里,想起我上過的一節《囚綠記》的公開課,其學習目標之一就是“多元解讀本文的主題”。真是無知者無畏啊!當然,出現這樣的問題,是由于在傳播的過程中只是空喊一個口號,而忽略了對概念本身的解釋。這也警示我,在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對概念追根問底,不能人云亦云,主觀臆斷。
最后,王教授指出:語文之所以有些知識給學生教不會,一是老師自身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二是“大面積的、長時期的、集團性的”知識錯誤。所以,語文老師一定要尊重知識,相信知識就是力量。所以,我打算把王榮生和宋冬生主編的《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一書買來,好好學習。
第四階梯:從課例中獲取語文教學知識
之前,從一些專家的文章中就知道了讀課的重要性。我也特別喜歡讀課,尤其是讀到一些妙課就像讀小說一樣,剛剛讀完這個環節就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環節是怎么處理的,那種扣人心弦的感覺不亞于追一部偶像劇。
這一講的開始就讀到了王崧舟老師《長相思》的課例,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啊!我邊品邊批注,還手癢癢地仿寫了《登高》一課的簡案
借助注釋,讀懂詩意
? ?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3、檢查重點詞意。(蕭蕭、作客、百年、萬里、艱難)
二、展開想象,讀出詩情
1、師讀。? 2、學生描述看到的畫面。
3、試著將畫面歸類。(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國家之秋)
三、探究原因、讀透詩心
問題:詩人為何而悲?
選擇《登高》的原因有:1、詩詞本是一家,體裁相同,教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就有許多相似之處。2、之前磨過這節課,但那時按照詩歌的順序和意象、意境、情感設計的。且感覺處理得有點繁瑣,板塊不是很清晰。所以,想改變,想突破。但這個設計也只是這次讀課的附屬品,還沒有經過推敲。反思一下,覺得雖板塊清晰、每一版塊既有教學手段又有教學目的,也有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之感,但不足還是很明顯的:其一,在細節的處理上,問題的設計上還是有力不從心之感,例如第二板塊的第三個問題,一是怎么把這個問題表述清楚,二是這樣設計會不會太死板,三是三種歸類太落窠臼,很多教案都這樣設計。其二,第三個板塊的“探究原因”是教學手段嗎?看來不在作品里經過一番摸爬滾打出生入死是設計不出好課的。
第五階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雖然工作有五六年之久,但《語文課程標準》卻沒有仔細研究過,只是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才有針對性的讀一部分。“腦中有課標”便成了一句空話。只做到“手中有教材”,那么要把學生帶往何處,就變得隨心所欲了。如此,要想實現目標,無異于緣木求魚。研究課程標準,能促使我們像專家一樣去思考。將課程標準細化為每一學期每一節的教學目標并實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六階梯:課堂教學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
透過一些學歷不高而功勛卓著的名師崛起現象,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研究意識+自我修煉。研究意識是打開教育奧妙世界的大門。缺乏研究意識的教師,很難發現獨特的教育現象,常常只會感到教育生活的平淡乏味。自我修煉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關鍵。保持一顆敏感而好奇的心,涵養教育熱情,不斷探索,養成隨時思考問題的習慣,多讀書厚養氣,成就自己,擺渡他人。
? ? 第三縷春風:《教師花傳書》
這本書,書名極其別致并富有詩意。綠色的封皮給人以清爽,盛開的花兒欣欣向榮,極富生命力,也許,這象征著專家型教師就如這花兒一樣活力四射、永葆青春。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教授反復強調: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業性”兼備的專家。教師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專家的一面。作為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知識、技術、反思與創造性探究構成的。匠人是通過模仿與修煉來學習的,專家則是通過反思與研究來學習的。這與《語文教師專業發展十四講》里的觀點不謀而合。看來,國家有異,人們對專家型教師的認識卻是相通的。書中的一些細節還是能給我帶來一些震撼和反思的。
在閱讀一些老師的博客時,我也很詫異他們怎么能把課堂實錄寫的那么詳細完整呢。終于,在這本書里找到了答案。原來是他們在課堂上種下了“傾聽”的花種。在家常課上,往往唱獨角戲的多,傾聽的少,尤其是到了學生吞吞吐吐,意會了卻不能言傳的急人時候,為了所謂的提高課堂效率,就搶過話頭,滔滔不絕一番,便得意洋洋地進行下一個環節。缺少了傾聽,怎么了解學生的病癥和需求,怎么能對癥下藥和因材施教。如此看來,我在“傾聽”這片天地里還是很有機會大有作為的。
? ? 剪剪春風已至,能否迎來一樹妙花,這中間的路途還是很漫長遙遠的,但吾愿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