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魯迅《故鄉》中年閏土悲劇的原因
閏土的年代正處于中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閏土的悲劇是中國時代變革的陣痛!農業社會人們很難像工業社會那樣擁有物資,很難取得收入只能以土地取得溫飽。所以這是時代的原因。其次,閏土的悲劇只是閏土本人的悲劇,任何時代都有幸與不幸只是多與少的問題,閏土沒有一技之長,還養了五個孩子,這肯定是造成個人生活的不幸!從文學角度和人性角度來講,我們都會對魯迅筆下的諸如“祥林嫂”,“駱駝祥子”,“閏土”產生悲哀和同情。進而上升到中國“舊社會”的“黑暗”!其實我們從社會學角度講,任何社會經濟巨別都有不幸者,任何發達的社會都有底層勞動人民!即使在所謂“舊社會”,仍然有勤勞致富者,仍然有安逸的小康之家。我在初中的時候讀魯迅經常感到壓抑,我時常思考“既然舊社會那么黑暗,為什么人們還要活著不去自殺呢?”所以在以后的時間里我是很排斥魯迅的,認為其過于消極!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逐漸認識到,其實魯迅只是對“人性”的批判,所謂對“舊社會的鞭撻”只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加給他的。魯迅只是希望我們的人民形成一種“健康的人格”一種“積極的道德品行”而絕沒有參雜太多意識形態和政治的東西,那些東西都是有人加進去的!這其實對魯迅是一種“捧殺”!認識魯迅,要讀當時的歷史,要將魯迅作為一個人來看!就像魯迅在故鄉里給豆腐西施起外號叫“圓規”,他也會給人起外號,也會嬉笑怒罵。認識魯迅我認為,他只是作為一個人,看到了國民丑陋的一面,進而以文學作品揭發人性的丑陋,他所期望的是國民改掉這些丑陋的品行!但是魯迅并不是什么“封建掘墓人”,這些意識形態上的拔高在1949年之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要理性看待魯迅,多讀他的作品,多思考,自己思考魯迅的作品,少看那些賦予他的高帽子,和對他作品的無謂闡述!
在上世紀語文教材《少年閏土》里,那位“深藍的天空下……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的“少年小英雄閏土”,曾讓多少“80后”記憶猶新。而放在真實的民國歷史上,那位“閏土”的原型——大文豪魯迅的“少年發小”章閏水,人生卻苦到令人心疼。
特別是在章閏水人生發出劇變,不得不賣掉六畝土地淪為佃戶的1934年,亦是浙江天災載入史冊的一年:空前的旱災席卷了浙江全境,海寧、寧波等地竟上百天滴雨未下,受災土地在兩千萬畝以上,很多地方更是遭受過旱災后,緊接著又遭受水災。
魯迅記憶中那個“教魯迅捕鳥,講海邊故事的少年”,變成了眼前“衰老、陰沉、麻木、卑屈的人。
而比天災更可怕的,則是人禍。就以當時治理浙江的國民政府來說,面對1934年空前的災情,各級官員表現出的,卻是令人發指的麻木。長興等幾乎顆粒無收的縣里,政府官員或是拼命隱瞞,或是巧立名目瞞報。而當災情蔓延時,救災無方的官員們,卻挖空心思侵吞物資。“不良分子胥吏乘機漁利”成了普遍現象。至于勾結地主富戶囤積居奇,趁機聚斂兼并土地。章閏水,就是這樣失去了六畝薄沙地。
這樣的辛酸,不是哪一個“閏土”的個例,更不是浙江省的個例,卻是1949年以前,中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們,普遍的艱辛苦難。理解這樣的苦難,就理解了與“迅哥”重逢的“閏土”,那讓“迅哥”吃驚的““衰老、陰沉、麻木”,理解了這樣的“閏土”,也就看懂了那個落后挨打且民生艱難的時代。
最后我們都活成了閏土,也甘愿成為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