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記錄時間的習慣,發現時間總是很快過去,之前總是自己一個人斷斷續續進行輸出,偶有懈怠。加入社群后找到了互相鼓勵和分享的動力,也從大家的分享中找到了調整與參考的地方,每個人都在發著光,都在堅持著努力變成自己想要變成的人。
生活
在小伙伴們的影響下添加了許多健康的生活習慣。開始每天早起規律地生活,每天記賬、記錄自己的心情與狀態的調整。回顧之下驚喜的發現原來夜貓子的我也可以連續這么多天早起進行早讀。
每天早晨大家各自道的早安、清晨清新的空氣和陽臺上可愛的多肉成了每天早起的動力。
閱讀
已經堅持了兩周的一周一讀,也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真的做到了。每周一讀的flag從大二就開始立起,卻從來沒做到過,回想起來閱讀量最大的時候居然要回溯到初中。
利用早起和睡前的閱讀時間,通過細化到天數的讀書計劃與進度安排,偶爾落下但也會及時做好調整,在周六就能夠提前完成閱讀任務同時也沒有太耽誤筆記的整理。
重新開始進行系統閱讀的書選的是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方法論書籍,希望能獲得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直接指導自己后續的學習與堅持練習。這兩本書也確實給了許多啟發和實際的行動建議。
學習
堅持記錄自己每天的學習狀態和筆記存檔是自己堅持做了最久的事。每天看著自己的目標不斷接近并且達成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
《刻意練習》提到了刻意練習第一步:“有目的的練習”的特點,在閱讀的時候驚喜地發現自己已經在學習中或多或少地應用了一些,慶幸這本書讓我的學習計劃變得更加系統。
1.具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將目標分解成具體可行的計劃。這可能確實是讓自己堅持下去的一個原因,雖然效率有高有低,但至少踏出了第一步。這也是我堅持用bullet journal 記錄的原因。
2.保持專注
在Coursera曾經上過一堂關于學習方法的課程,Barbara給過一個使用番茄鐘的建議,大概較短的分段時間能夠讓自己保持注意力。對我個人來說有些白噪聲和冥想音樂的番茄軟件能讓我多一些專注,雖然走神還是無可避免。
3.給自己有意義的正面反饋(動機)
最初依靠一些集體的打卡訓練,讓自己在別人的督促下進行輸出,后續的一些計劃來自于自己的步驟細化,每天收錄自己的學習筆記和其他的一些成果,利用慢慢的成就感讓自己堅持下去。
但是有的時候一旦小計劃完成之后總覺得打完勾就解決了,之后的摸魚時間總會讓自己很羞愧,偶爾會記錄自己的狀態和調整建議。在加入社群之后把記錄筆記作為習慣之一,狀態有所改善。
4.走出舒適區
爛大街的標語,但真的堅持下去的人卻不多,我想這也是自己一直想達到的狀態吧。可能寫這篇總結也算是讓我走出舒適區了,拖延了很久才開始寫,但事實上開了個頭走出第一步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應用在閱讀和學習上這可能就是克拉申曾經提的"i+1"理論,選擇自己能掌握70%的材料進行閱讀和練習,當你做到100%就能進階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自己還是需要push的懶人。
希望接下來的十天接著十天,收獲到越來越多的領悟與行動力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