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馬上就要升入大學和高中的莘莘學子們,即將迎來人生新的旅程,忙活著高考、招生、錄取工作的老師們也將迎來新學期的工作。圍繞高考的話題,似乎只在每年的6月才會吸引那些高三往上、高二往下年齡段人的關注。當考上好大學成為當今家長育兒成功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時,躲在考試后面的更大、更宏觀的教育問題逐漸走到了舞臺的正中央,成為最牽動大家神經的話題。因為孩子的教育,是影響著一個家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家長的自尊心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涉及面之廣、影響面之深,是其他社會問題所無法企及的。正因為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并開展了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各省市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改革實踐,例如在北京市的教育改革中,進行了教育集團化、學區制、高校中小學合作辦學等改革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現在看來,對踐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確實是有益的嘗試。在眾多模式中,我覺得高校和中小學合作辦學是一條不錯的路子,原因在于:
? ? ? ?從學校層面來說,合作辦學會為中小學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平臺,從學校管理,到教育教學;從教師培訓到校園文化建設等等方方面面,中小學都會在合作中收獲經驗,受到啟發。就高校來說,這樣的合作同樣能夠帶來收獲,比如說延伸學校影響,拓展在優勢學科或專業的生源選擇,甚至是轉變或者影響高校領導者對于高校辦學育人的理念和思路,通過合作,學校的領導層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到中小學,特別是中學,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情況,從而促發對于接受了基礎教育和高考洗禮的大學生如何轉變學習方式、思考模式等問題的深層思考。
? ? ? 從教師層面來說,我認為高校和中小學合作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搭建起了教師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正像小品中說的,“這是我們兩個病友之間的交流”,教師職業的屬性,為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帶來了天然的共同話題,可聊、有的聊是交流溝通的基礎和前提,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差異性,又為這種交流帶來的必要性和需求性,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具有向更高水平教師、專家請教的要求和渴望,成為了促發合作的又一誘因。那么,說到這個問題,我不由又想將其同常規的教師培訓做一個比較,常規的教師培訓應該說對于教師的成長、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這種培訓確實又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即“大波轟”式的培訓模式,帶來了缺乏針對性、個性化的短板,中小學教育的情況千差萬別,好學校與薄弱校之間、中學與小學以及一貫制學校之間、公立校與民辦校之間、城六區學校與遠郊區學校之間等等,培訓只能解決共性或者說極個別個性的問題,但教育育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我們追求的是因材施教、人盡其才,而不是統一規格的“商品”,那么高校和中小學合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填補了這一短板,我們說高校,特別是綜合性的大學,它在專業設置、教學類型上無疑是更為豐富的一方,那么它可以根據中小學的實際需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師,來幫助或者說與中小學教師一起共同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中小學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做出貢獻;對高校教師來說,合作固然會使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我認為這種合作和交流對高校教師也是有好處的。不可否認,作為合作供給側的一方,高校教師更多承擔了付出的責任,但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去思考,高校教師在面對剛考入大學的新生時,也會存在一些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源自學生的上課狀態、學習習慣等,通過這種合作,教師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小學的老師是怎么上課的,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學校是一種什么狀態,從而觸發他們對于如何更好地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思考,我想這對于高校教師在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上是有益處的。
? ? ? 就中小學生來說,我認為他們是合作最大的受益者。中小學生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對象和主體,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培訓教師也好,學校合作也罷,還是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那么改革為了什么呢?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孩子,怎么能培養孩子成才,能健康成長就怎么干,我想這應該是一個最簡單、最樸素的想法,但也應該是教育者和教育職能部門思考一切政策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孩子們應該并且必須是這一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具體來說,首先,引入高校優質教育資源,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視野,讓學生們接觸到一些他們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和觀點,這有助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于某個或某幾個學科的興趣。其次,對中學生來說,大學往往是神秘和神圣的地方(因為高考使得中學生們對于大學往往具有一種敬畏之情),能夠接觸到大學的老師,聆聽心目中敬仰的著名學者的講課,對孩子們提高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是很有幫助的。最后,由于大學和中學在學習方法、模式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往往孩子們在進入大學后,會出現或長或短的不適應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迷茫不知所措,這種情緒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成長和學業成績甚至是人生發展,所以能夠在中學期間接受大學老師在知識、學習方法、人生發展方面的教誨,能夠使同學們了解一些中學和大學的不同和差異,這樣有助于他們縮短轉型期的不適應期。
? ? ? 合作是一個雙贏的模式,當然,就具體環節來說,還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這種模式也并非盡善盡美、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我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模式是否真正能夠有效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素質的增強、辦學水平的提升,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總之,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浪潮中,勇于嘗試不同的模式和方法確是值得肯定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