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鳳這個名字,已經沒有幾個人知道了,但是在1981年之前出版的《魯迅全集》里,他卻占有一席之地,因為他曾和魯迅結過梁子。
《魯迅全集》中有一條注釋:“葉靈鳳,當時曾投機加入創造社,不久即轉向國民黨方面去,抗日時期成為漢奸文人。”其實葉靈鳳沒有投靠國民黨,更沒有去當漢奸,當初的恩怨源于創造社和魯迅發生過文字矛盾,并不牽涉政治。
當時葉靈鳳很年輕,不過二十多歲,畫了一幅漫畫諷刺魯迅,魯迅撰文還擊。葉靈鳳又干了一件更過火的事情,在一篇自傳體小說中寫道:“照著老例,起身后我便將十二枚銅元從舊貨攤上買來的一冊《吶喊》撕下三面到露臺上去大便。”惹得魯迅在兩篇文章中點名葉靈鳳,對他冷嘲熱諷。
不過,葉靈鳳晚年的時候,無論在友人訪談,還是撰寫的文章中,都表達了對魯迅的敬意,過去的恩怨隨著世事變遷都成了前塵往事。
葉靈鳳前半生在上海,后半生在香港,以抗戰爆發為分割線。在香港淪陷期間,他為國軍搜集情報,還營救出被日軍抓捕的戴望舒。他與蕭紅關系不錯,1957年親自護送蕭紅骨灰從香港遷移到廣州。這些都是文壇佳話。
葉靈鳳是學美術出身,畫畫很好,尤其喜好版畫(這與魯迅倒是氣味相投),后來又寫小說,但是真正讓葉靈鳳成為葉靈鳳的,還是他的讀書隨筆。
葉靈鳳一生嗜好讀書,寫了一百多萬字的讀書隨筆,三聯書店于1988年出版了一套《讀書隨筆》,一共三冊,收錄了葉靈鳳六十余萬字文章,這個書名也是他第一本隨筆的名字。這套《讀書隨筆》分為一集、二集和三集,包含了《讀書隨筆》《文藝隨筆》《北窗讀書錄》《霜紅室隨筆》《晚晴雜記》《香港書錄》《書魚閑話》《譯文附錄》等八個隨筆集,一共356篇文章。
這套書似乎銷量不錯,印刷了多次,但是一直沒有再版,2008年三聯又出了一冊《讀書隨筆》,應該是只有四十六篇文章。現在要想全部買齊這三冊書,只能借助于孔夫子舊書網了,我手頭的一套就是從孔網買的。
這三百多篇文章,以讀書、藏書題材為主,還兼及畫論、文壇軼事和地方風物。
讀書的文章最多,所介紹的幾乎全是西方文學,如《巴比尼的<但丁傳>》《亞剌伯的勞倫斯》《關于紀德的自傳》《巴爾扎克和他的<人間喜劇>》《鴉片快船》。
藏書的文章如《書癡》《書齋旨趣》《氣氛不同的書店》《西諦的藏書》《我的藏書的長成》《蠹魚和書的敵人》。
葉靈鳳的文章都很短小,一千多字,過去適合刊載在報紙副刊,如今如果發在自媒體上,恐怕傳播效果不會太好,因為葉靈鳳既不去蹭熱點,也不去推銷暢銷書、成功學和情感雞湯,只去寫純文學的作品。
現在去看葉靈鳳的文章,不是要模仿他的文字,文字是學不來的,但是他一事一議的風格倒是值得學習。現在大家薦書,動輒一篇文章推薦五本、十本,對于一本書只有寥寥幾句的介紹,葉靈鳳則不然,每一篇只討論一本書、一件事,雖然也會旁及其他,但絕不泛覽無歸。
其實,民國時期成名成家的一群愛寫書評的作家,比如周作人、唐弢、黃裳,都是這個風格。說到底,他們能夠寫好讀書隨筆,還是應了那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篇篇文字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物,并非注水、拼湊而來。這一點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