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兄弟倆去同學家做客了。期間,我不停聽到果爸對果果的很多“不良”行為大聲指正。如:果果脫了鞋不穿鞋亂跑,玩具玩完后不收拾等。我理解果爸對果果某些行為的惱火的心情,但是對他不斷指責孩子的行為感到氣憤和不滿。
不善溝通的我,事后簡單的和果爸溝通了這個問題,果爸的態度是:孩子的習慣不培養好后果會很嚴重。并舉例做了說明。我認可壞習慣的糾正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不是憑吼叫或者威脅能達到真正的效果的。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說服果爸。
晚上在家,果果要幫忙給弟弟口腔里噴藥,外婆阻止他,結果果果故意把藥噴到了外婆眼里,外婆非常生氣,拿棍子要打果果。并認為是我太嬌慣孩子,因為我不提倡打孩子,孩子才養成好多壞習慣。孩子要多打才能聽話。我很嚴厲的批評了果果這種因為覺得好玩而有可能傷害別人的行為,可是對于孩子需要被打,才能聽話的教育理念很不認可……
我不贊同在外面不給孩子面子“人前教子”,我也不贊同總是揚言要打孩子,在我的眼中,果果并沒有那么多“不良”行為。我始終認為:“孩子的問題。首先是我們家長的問題和受成長環境影響導致的,一味打罵孩子,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導致我們眼中的孩子的問題的惡化?!?/p>
面對家人對教育孩子方面出現的分歧,我覺得無法用自己的言語來要協調處理。晚上翻到一本書,沒想到書的頭兩節就很好的解答了我的疑惑,恰巧是我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觀念。
截圖書中部分文字,與家人共享之。
我們看到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可是我們看到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真正需求了嗎?我們要求孩子培養各種好習慣,我們自己是否又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育兒,絕不是“簡單粗暴”讓孩子懼怕就行的通的,育兒是一場修行,不止是媽媽一個人的修行,其實是全家人都需要的修行。身教重于言傳,如果孩子出現問題,請我們首先審視自己。我們都愛孩子,我們都看到了孩子的各種行為,無論孩子行為的好與壞,我們更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需求。教育孩子不是控制孩子,不是權利之爭,而是我們彼此看見,彼此愛的聯結和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