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環游夢”
? ?有一陣子,自己也瘋狂地想著要旅行,從華東想到中原,從西南想到西北,從亞洲想到歐洲。下載各種攻略,什么十七天玩遍歐洲,歐洲旅游攻略,看各種旅行散文書籍,什么《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什么《再窮也要去旅行》,什么《趁活著,去旅行》,什么《十年旅行足跡》…
? ?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想要出去,想要換一個地方生活,想要從現實的壓力下短暫地抽離出來。于是看到很多問卷上出現了這樣的提問:“您是不是每年都會有1~2次旅行的習慣,否則就會感覺生活不愉悅?!辈恢罏楹巫约嚎倳畹竭@樣的題目,而我往往選擇的答案也是“是的”。
? ? ?旅行成為了一種“信仰”,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奢侈的包裝。我好像對這一點曾經也沒有懷疑過,直到有一天被問到:“去了再多地方又怎樣呢?”我會不假思索地說,那不是就見多識廣了么,能看到更多的世界不好嗎?
? ? “然后呢?”然后?然后不是會覺得自己眼界開闊了,心胸寬廣了,看人處事都豁達一些了么?
? ?“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一定要通過旅行才可以達到么?有的人認為出去了一圈回來就放松了,然后每年就是盼年假盼出游,可結束了后呢,心里真的豁達了么?”只是覺得好像花了這么多錢,應該要對得起這個價值,看了這么美的景觀,應該會有所長見識,去了越來越多的的地方,應該要“心有所悟氣自華”。
不要“跟著別人”,停下來
? ? 旅行的意義一直都在,壞的只是我們的心態不對,心境不對,出發點不對。我佩服那些,想停下看看這個世界的人,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他們有對于生活對于生命的價值獨立思考的能力。
? ? ? 所以,他們能寫出一本書,能寫出自己的足跡,讓“我們” 來看,而更多的我們算什么呢?踩著他們的腳印,跟著他們的步伐,追尋所謂的意義和他人的價值。有攻略,省力吧?有指南,簡單吧?有旅行團,方便吧?
那你自己在哪里呢?
每到一個地方感嘆一下,哇,好美?。⊥?,攻略說得是真的哎!哇,節約了不少開支和精力喔!哇,住得還真是不錯哦!那些景點對于你來說,沒有“根” ,沒有“信仰”,只是因為看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名勝古跡”,覺得值了,然后就沒了,睡一覺起來坐飛機返程,重新投入瑣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那些“美景” ?不過成為了你茶余飯后的談資和向別人炫耀你貌似見識不少的資本罷了。
換句話說,與其如此,不如我是看到了一篇文章,讀到了一首古詩,甚至是一個雜志的角落的一行字,那里有一口井,一扇門,一堵墻讓我與之深深產生了共鳴,產生了向往,基于思考和文化的吸引,讓我踏上了一次尋根之旅。哪怕只是家門口的一個小花園,身臨其境的你同樣可以感受到在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花田中帶來的心靈震撼。
始于自發的感悟,從心而起的出發,那些外在的奢華包裝對你將不會再有動搖初衷的吸引力,你完全可以很自信的對那些仍然盲目地在不斷啟程,不斷返回的“路上人”說,我去過很多地方,不著名,但每一次行走,不管路是遠是近,都有價值。
“如果不具備看到自己內心的能力,跑到再遠也是徒勞;擁有發現美麗的眼睛,窗臺的盆栽也能帶來愉悅;若是源于對現有生活的郁悶不滿而逃離,那除非你徹底選擇另一種活法,否則逃避回來更徒增傷悲?!?/p>
這句話隱約記得是《停下來看世界 》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所以也從不會去一概而論,環游世界是假大空的夢,是沒有意義的,能看得到最簡單平凡的生活,才能裝得下滿目的花花世界,再以平常心度世界,返璞歸真。
熱愛自己現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在路上的樂趣。自由從來都不是斷線的風箏,斷線的風箏叫漂泊,自由是大樹,它的枝繁葉茂源于扎實的根基。
隨時可以停下來,看世界
? ? 地鐵站也是個有意思的地方,所以我停在終點站,坐在椅子上,卻沒有急著出站。如果我說我坐在這里一個小時,打完了這篇文章,你是不是覺得我很無聊。
? ? ? 可是不好意思,我確實就這么做了。
? ? ?途中應該穿過了幾十班地鐵,幾十撥人流了,坐在我身邊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有下班拖著一身疲憊癱軟下來發呆的的中年人,有拄著拐杖停下來休息的老人,有頭也不抬玩手機的年輕人,還有匆忙坐下來給餓哭了的小娃娃喂奶的婦女,還可以看到迎面走過的穿著校服的小情侶。一抬頭,還可以看到地鐵電視播放的高考信息,補課信息,我又感慨了一下,但此處不多展開,那又是另一話題了。
? ? ?我也可以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隨時都可以。你看到太多的匆匆,可卻總是以為一定要換一個地方,徹底與現在隔絕才能真的“停下來看世界”,這就陷入了一種怪圈,讓你永遠沒有辦法通過自我凈化循環更新的能力,來思考感悟調整好自己。
? ? ?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走在循環往復的上班路上,也可以停下來看世界。你的心若大到看得清這個世界了,環游自己的心不是更能游刃有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