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蓲遐? ? ?
我,一個出生在農村的女孩,沒有參加過任何興趣班,也沒有去過除了上學所在地的任何地方。在我們這里,很多父母從小就嚴格督促孩子讀書,讀書,似乎成了我們擺脫貧窮最好的出路。
很幸運,我有一個嚴格的母親,小時候都是跟母親生活,我沒有撒嬌、賣萌、哭鬧的機會,甚至是別人家的孩子童年里看過的動畫片也沒有看過,每次都是:“你作業做完了嗎?快點學習去。”當然我覺得這也是母親為了霸占電視的一種方式。但可能就是因為長期地乖乖生活,也才讓我長成了一個不怎么鬧,不怎么說話,還很害羞膽小、知道自己該干嘛的女孩。
可能是一開始的成績比較好,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因為虛榮心,我不想考差。于是,我就一直努力地去學習,只要成績稍微下滑,就會感到不安。都說習慣成自然,我也就這樣比別的孩子多一份主動學習。小學、初中知識很簡單,只要稍微用功一點很好考高分,我也如愿保持在前十。然而,我沒有想到自己的高中竟是這般糟糕。
我在一所算得上是我們這里的名校上學,當初因為想學醫所以選擇了理科。然而高中的知識和初中完全沒法比,特別是理科科目,我的成績下滑得很厲害,尤其是在高二下學期所有的課都上完之后,考試對綜合知識的運用更加突出,我根本爬不上去。想想自己努力的毫無收獲,我逐漸失去了信心,變得自卑。加上每次回家,同學的父親都來向我家人炫耀她的女兒多厲害,而我卻每次都考不過她反而還遠遠被甩在身后,感覺真的很丟臉,很不甘但又無奈。那段日子,我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掙扎。
好在我遇到一群友愛的同學,一群敬業的老師,是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我。
我的舍長,每天到點就關燈睡覺,宿舍里不允許有一點聲音,她說:“你們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要換位思考一下。”在我發燒的時候陪我去醫院,對我噓寒問暖,我從她那里學會了照顧體諒別人,真心待人。我的最好的朋友,每次班級有各種活動,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高中三年里互為傾聽者,這份感情就是最好的禮物。班級里的勤奮學子,學生補助,每次我被推選上都感動不已。沒有他們的信任和耐心地為我解答問題也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我想這就是團結的精神。
我記得我英語是真的差,英語老師也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班主任跟我說了一句話:“作為一個女孩子,英語怎么可以這么差。”她要求我每天背一篇文章給她聽,剛開始,我背得斷斷續續,兩腿發抖,但時間久了,也就不那么害怕了,只要看見她就背,哪怕是在辦公室、操場還是飯堂。她曾寫過很多小紙條鼓勵我,記得最后一次談話,我印象深刻。她說:“你不是輸給任何人,而是敗在自己。只要你自信一點,一切都會變得更好。我很奇怪,明明是一生中最陽光燦爛的年紀,而你卻選擇了憂郁,你想想就算是斷胳膊斷腿別人不一樣可以活得很好,更不要說一場考試,其實生活中的任何事除了死亡都沒什么大不了的,方法總比困難多,開心不開心日子一樣過,沒有誰喜歡和一個憂郁的人在一起。希望你能做一塊玻璃而不是一塊豆腐。”
幸好老師們沒有放棄我,我的英語由七八十分到最后的一百二三十分,理綜也由一百三四十分變成了兩百多分,也不白被物理老師罵了一個學期的豬還有數學老師每天下晚自習到班上“巡邏”。雖然,我的高考成績還是在班上的中下游,學校也不是當初定的目標學校,但是,我上了醫學。
在這個學期里,我確實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大學比高中其實更難生活,有太多的誘惑和不順心,一切都靠自己,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我覺得都是失敗的。所幸的是,我走出了第一步,也積極地加入組織,感受到跟他們組織活動的快樂,雖然背后的付出少不了,但確實也在慢慢變得開朗,或許是事多了也就沒時間去想其他東西了,但是我還是沒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最近看到豐子愷先生寫的一段話: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你,而是你選擇這個世界。
我想我知道該如何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