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角度:
結合手稿,思考微信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功能實現了怎么樣的交互,它為什么這么設計(功能&交互),并運用KANO模型對功能進行簡單分類。
正文:
圖標、歡迎界面:
微信的圖標是以兩個“信息”圖片依靠在一起所組成的,且兩個“信息”圖片上都有兩個點,如同營造出兩個人相互依靠的感覺。但是,當點擊進入微信之后,其歡迎界面是一個人獨孤的站在新球上的場景,顯得非常的渺小和孤獨。分析:為什么這兩個圖標有這么大的差異呢?試想一下用戶的使用場景,當他無聊時,希望找一個人聊天,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能夠給以依靠感覺的圖標,再當其點擊進入之后發現自己那種孤獨感被再次激發和放大,那么當其最終進入聊天界面時,就已經達到了聊天的最大渴望值,如圖3、4。
點擊進入之后,其顯示的主要為底部的四個標簽式Tab,分別為:微信、通訊錄、發現、我。
微信:
當微信重新開啟之后,顯示的第一頁是微信記錄頁。分析:因為人經常聊的人不多,所以進入的是記錄頁而不是進入通訊錄頁面。如同《人類簡史》所說的人類的內心本質并不是趨向于大范圍的合作,而是社會營造的很多虛擬的東西所促成人類的集體活動,如圖5。
進入之后,中心內容剛好為7個List(記錄列表),且不顯示搜索欄(而通訊錄是顯示搜索欄的),因為最為核心的內容是聊天的內容和主要聊天的人,并且將搜索欄重新向上拉回時,只要其搜索欄的輸入框底部的線被隱藏之后,它會自動上移進行隱藏,形成7個列表的樣式,顯示出清潔的聊天頁面,如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