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從林殊到梅長蘇

? ? ? ?我這個人其實特別后知后覺,在剛看完小說的時候,我對林殊的印象仍然是模糊的,當梅長蘇要以林殊為結局做為自己最后歸去的方向時,我甚至有些恨林殊。

  然后再慢慢回想,看了很多書評,逐漸認同大家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梅皮林骨”——梅長蘇所改變的其實只有外在,林殊的風骨從來沒曾改變。

  但是,梅長蘇和林殊仍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所有認出他的人,都不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像林殊而認出的——因為他倆完全不像。

  后來,又看了好多遍小說,漸漸感覺到,對于梅長蘇本人來說,他對林殊的認同感遠遠超過梅長蘇,或者說他根本就不喜歡梅長蘇。

  林殊這個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幾乎是完美的:出身高貴、性情飛揚、聰穎慧黠、文武全才。他的身邊,無論是親人【父母、太皇太后】、師長【黎崇、言侯、蒙摯、聶真】,還是朋友【祁王、靖王】、下屬【衛(wèi)錚、聶鐸、聶鋒】,都是有著主角光環(huán)的人物,他就如眾星捧月一般生活著。林殊做人做事,基本上順性而為,因為他根正苗紅,從小正統(tǒng)的教育不僅讓他擁有人性中最美的那些品質:善良、真誠、勇敢、堅強、坦蕩、自立、自信、樂觀……也讓他擁有很正的三觀【儒家的】,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傳統(tǒng)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樣一個正統(tǒng)教育下出來的零缺點好孩子,又有著滿身的才華,被所有的人喜歡著寵愛著。梅長蘇自己,也是喜歡這樣一個陽光少年的。

  林殊是個小火人,不知道冷為何物;林殊身體好,什么傷痛都能扛過去。而梅長蘇的身體差到不能再差,動不動就生病,就可能救不過來。

  林殊是個陽光少年,他的世界是純真的,他眼里是揉不進沙子的。他厭惡陰謀詭計,看不起瘦弱的文士【聶真】,直到聶真用滿腹才華折服他。梅長蘇就是典型的林殊看不起的人的樣子:只會背后用機謀的瘦弱文士。林殊是寧折不彎、正義凜然的,梅長蘇是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哪怕向無辜的人捅刀子。

  林殊不屑做的,梅長蘇都可以做——不是他愿意這樣做,而是為了形勢需要,他逼迫自己做,而且做的時候,還要讓自己面不改色心不跳,淡然坦然的面對。林殊的內心根本不想這樣做,但是外面那個梅長蘇還是做了。

  這樣一個自己,是林殊討厭的。

  他是如何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的?我覺得,是在過去的十二年里一步一步、一點一點變成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變成的。下面,我將分析這個過程。

  PS:我更愛忍辱負重的梅長蘇。

  所謂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樣一個生來就帶著無數(shù)光環(huán)的人,作者生生把他身上的光環(huán)一一毀滅,這還不夠,還要把這個人完全毀滅,毀滅了再劣質的重塑,卻再也塑不成原來那個人了。從林殊到梅長蘇,有被動的改變,也有主動的改變。

  讓我們先從貞平23年說起,這一年冬發(fā)生了赤焰冤案,17歲的林殊身為赤焰少帥,被定罪被追捕,而此時,他又身中天下第一奇毒。

  關于這一段的故事,書中提到過一句,是衛(wèi)錚被抓以后,云夫人來京,梅長蘇勸他,書中是這樣寫的:

  梅長蘇神情清冷,眸色深深,“但被捕,并不等于定罪,而潛逃,才是自承有罪。我知道被定罪后逃亡的滋味,不到絕境,不能選這條路。……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林殊已經(jīng)身陷絕境了,他開始可能并不想潛逃,有可能想過被抓后到金殿再呈冤。但是,抓他的人,應該是奉的殺無赦的旨,就沒想活捉,而是直接要他的命,所以他才要逃。他也應該已經(jīng)想明白,要殺他的不是謝玉、夏江,而是皇上。

  此時,他應該是身中奇毒之后,全身長滿白毛,抓他的人,應該不知道他就是林殊,而只知道他會是赤焰軍一個將領,因為謝玉十分肯定林殊被燒死在谷里了。對一個將領都要趕盡殺絕,林殊應該是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到底發(fā)了什么事。

  其實逃命的這段,對他來說,并不算最苦的,要說苦也只是身體上的苦,因為這時候,他沒有時間與精力去想其他的,而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逃、活下去。

  后來,他被救上瑯琊閣,雖然口不能言,但他一定會有辦法追問瑯琊閣主,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以瑯琊閣的實力,應該能查到大部分的真相,雖然關于家破人亡的消息,應該瞞著林殊,但是,林殊那倔強的勁兒,恐怕也瞞不住,而且,他必須在知道真相以后,才能決定將來如何做。

  我想,林殊應該從來沒有過武裝奪取政權的念頭,因為他受的教育太正統(tǒng)了。他首先想的應該是查明真相,清清白白的雪冤,那么,他需要“正常的聲音和容貌”,他必須選擇徹底的解毒。關于徹底解毒,文中是這樣寫的:

  “要解火寒之毒,過程非常痛苦。簡單地說,必須削皮挫骨。”藺晨看向聶鋒道,“聶將軍是鐵漢子,這個苦當然受得住,只不過……如果要徹底地解,須將火毒寒毒碎骨重塑而出,之后至少臥床一年,用于骨肌再生。此種解法的好處是解毒后的容顏與常人無異,舌苔恢復柔軟,可以正常說話,不過樣貌與以前是大不一樣了。”

  很多吧友寫過這一段,過程特別非常以及極其的虐。我也不用怎么描述,反正是只有更虐,沒有最虐。

  這一年之后,林殊就不再是林殊了。

  解完毒,靜養(yǎng)的這一年,他除了思考,沒有其他的事情,他要思考的事情有很多,但主要就圍繞一條:如何雪冤。

  他這一思考,就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

  首先失去的是尊嚴。林殊雖然是獨子,卻完全沒有大戶人家獨生子的嬌慣,雖然藺晨曾說“可別跟我說你這輩子就沒使喚過丫頭”,但是,我還是認為,林殊自理能力特別強,生活上的事,一切都能自己搞定,他十三歲就上戰(zhàn)場,行軍打仗,一切都應該是自理。當他成為梅長蘇以后,身邊也沒有使喚丫頭,同時還能照顧飛流。

  但是,養(yǎng)傷的這一年,他幾乎完全不能自理,就像重癥監(jiān)護一樣。當吃喝拉撒這些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都依賴別人照顧,都要開口要求陌生人幫助時,他的尊嚴遭到了徹底的踐踏。在瑯琊閣,老閣主經(jīng)常不在閣內,藺晨和他以前根本就不認識。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他也許會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但他就沒有立所能及的事,一切依賴別人出于道義的照顧……這一點,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躺著不能動只能靠別人照顧的經(jīng)歷,但是可以想象一下……

  其次他失去了驕傲。林殊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很多東西,都失去了,甚至變成了笑話,他已經(jīng)由少帥變成了逆犯。他高貴的出身地位,飛揚的性情,他的親人、師長、朋友、下屬,一瞬間全都沒有了。由天之驕子變的一無所有,不僅變成了零,甚至是負的,他欠瑯琊閣的,欠藺晨的,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還清。

  第三,他壓力山大,幾乎無力支撐。他以前沒有感覺到什么壓力,生活的壓力,學習的壓力全沒有,沒有遇到過什么難題。但是,這一次的事,幾乎壓垮他,七萬赤焰男兒的血債壓在他的心頭,無力緩解。我不相信他一開始就有清晰的雪冤思路,他甚至還要擔心蕭景琰的生死,因為景琰很可能像英王等人一樣為祁王和林家鳴冤而獲罪。如果他身體好還好一些,來日方長,但是,他躺著的時候,可能面臨著隨時會降臨的死神。

  第四,他孤獨,他失去依靠。以前有父母支撐著他的天,有最寵愛他的太皇太后,還有那么了不起的黎崇、祁王能給予各種思想上、生活上、學業(yè)上的各種幫助,還有朋友景琰、未婚妻、以及一幫弟兄們一起玩,真是天大的麻煩也不怕。但現(xiàn)在,只有他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依靠。以前,他就像森林中一棵小樹,而現(xiàn)在,他像曠野里孤零零的一棵大樹,必須獨自承受狂風暴雨。

  這些被動的改變,都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因為這些改變,他必須主動改變自己的個性,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他需要收斂起曾經(jīng)的張揚,學習克制,學習隱忍,讓自己的血變冷……

  梅長蘇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透過原著,去找尋一下過去十二年里的梅長蘇。

  【束中天說】

  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秦般若說】

  江左盟能快速崛起為天下第一大幫,靠得的不僅是江湖拼殺,也不僅是仁義道德、收攬民心,更重要的是,它多年來幾乎有些偏執(zhí)地在維護它的權威。

  【霓凰說】

  “蘇先生的才名誰人不知?……”

  【梅長蘇的日常】

  梅長蘇:“其實這段時間盟內還是有許多麻煩沒有解決的。霍州蝗災,分舵要安排受捐開粥棚的事;撫州成、林兩大家族因姻親事結怨,到今日都尚未平復;靜州連續(xù)出了幾件巨盜案,官府上門求助,也不能置之不理;還有……”

  【梅長蘇處理江湖恩怨】

  梅長蘇收起玉笛后,緩步前行,目光冷冷掃過場中人之后,朗聲道:“各位賞光入我江左十四州,這般慘斗委實有些不給面子。若是私人恩怨,我江左盟愿居中調停了斷,但若是在做殺人生意,就請大家三思了,在我們江左地界,買賣不是這樣做的。”【雖然這一段是梅長蘇的布局,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江左盟的江湖地位。】

  【救飛流】

  “……飛流是當時那群孩子里最小的一個,秘術剛剛修成,還從來沒有被放出來過,所以沒有仇家,流離在外,凍餓將死。當時我正好到東瀛去找一味藥材和幾件東西,碰巧遇上,就帶了回來。”說到后來,梅長蘇語調憂傷,顯然是回憶起當時情形,仍是心中疼痛。

  【言津豫說】

  梅長蘇不喜露面,曾睹其真容的人世上只有寥寥幾個。既然身為瑯琊公子榜的榜首,梅長蘇當然不僅僅是個幫會首領,更是有其他風雅的妙處。一路上經(jīng)過的風景古跡、名勝典故他都了然于胸,講起來妙趣橫生,四野風光之美也由此平添了幾分。談到深處,幾人還不禁訝異地發(fā)現(xiàn),論起政務經(jīng)濟,他不輸給謝弼,談起詩文典章,他不亞于蕭景睿,連研究音律器樂,他也能讓京城里出名的品曲高手言津豫甘拜下風,至于其他的天文地理,雜學旁收,更是讓人難窺其底限。沒過幾天,言津豫就開始感慨地說:“我以前一直以為景睿已經(jīng)很完美了,可現(xiàn)在認識了蘇兄之后,才知道景睿在瑯琊榜上只能排第二,實在是再正確不過了。”

  【梅長蘇說】

  “《翔地記》,這里面人文地理記載得翔實有趣,非實地勘游不可得,”梅長蘇一面笑答,一面將手中的細毫小筆放下,“有些地方我也去過,隨筆批注兩句感慨,不過無聊罷了。”

  =============

  通過以上,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那個瑯琊榜首梅長蘇。

  在江湖人的眼中,他是英雄,是才子,雖然他露面不多,見過他的人很少,但是,他應該有很多英雄事跡在江湖流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去過很多地方,還出過國(可能去過東瀛和南楚),是個非常風雅的妙人。

  他救了宮羽、救了飛流,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俠士。

  不僅是他有非常正面的形象,江左盟也有非常正面的形象和崇高的江湖地位,多數(shù)江湖人會給江左盟面子。

  這種地位的得來,主要來自于梅長蘇對江左盟的軍事化管理,不出江左,言出必行。

  江左盟日常很忙,會做許多功德無量的事,比如救災、揖盜、調停江湖恩怨紛爭。

  因此江左盟樹立了仁義、公正、護佑幫眾的良好的形象,才會那樣有權威。

  片花中說許多江湖高手都聽命于他,當時出現(xiàn)的鏡頭是飛流和藺晨,從書中我們知道,這些高手包括排在高手榜第七的季布季大俠、揚威鏢局武功遠勝于景睿的四大高手等人。

  林殊是一個“喜則雀躍、怒則如虎,從未曾隱藏自己內心任何一絲情感”的人。梅長蘇與他正好相反,在尊嚴、驕傲、依靠等等,幾乎一切都失去之后,背負上七萬赤焰冤魂的血債,改頭換面,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的活著,他必須內斂、穩(wěn)重,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被任何人看透。也許梅長蘇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造就“瑯琊榜首、麒麟才子”之名……

  梅長蘇除了表面上扮演好江左盟宗主,其實他內心一直致力于成為一個他理想中的人,因為只有成為那個人,他進京雪冤復仇才有可能成功,那個人叫蘇哲。

  林殊不喜歡梅長蘇,卻不得不變成了梅長蘇;梅長蘇不喜歡蘇哲,卻逼自己變成蘇哲。

  林殊變成梅長蘇,是被迫的,梅長蘇變成蘇哲,是主動的。

  被迫變的,就變了,主動變的,卻不那么成功了。

  梅長蘇很分裂,他一面要做梅長蘇,一面又要做蘇哲。下面我們再通過原著來認識一下蘇哲。

  【蘇哲說】

  “那些陰暗的,沾滿血腥的事我來做好了,為了讓惡貫滿盈的人倒下,即使讓我去朝無辜者的心上扎刀也沒有關系,雖然我也會因此而難過,但當一個人的痛苦曾經(jīng)超越過極限的時候,這種程度的難過就是可以忍耐的了……”

  【靖王眼中的蘇哲】

  “你聽著,蘇哲,我知道你們這些謀士,不憚于做最陰險最無恥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們這些人射出來的冷箭,連最強的人都不能抵御。……”

  【梅長蘇說】

  “蘇哲是什么樣的人,他曾經(jīng)怎樣在太子和譽王之間游走,全京城都知道。他身為陰詭之士,行陰詭之術。雖是奪權利器,卻終非正途……”

  ============

  如果說謝玉是一個偽君子,做壞事偷偷摸摸,還要顧及顏面;那么蘇哲,就是一個小人,壞事都可以做的光明正大,完全不要face,滿腹機謀,“閃動著沉沉眸色算計險惡人心”,無論什么人能利用就利用,冷血無情,甚至沒有七情六欲,有的只是利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這便是梅長蘇理想中的蘇哲,是他想要成為的人,只有成為這樣的人,才斗得過偽君子謝玉、偽忠臣夏江,以及心狠手辣、地位穩(wěn)固的太子和譽王……

  從林殊到梅長蘇的轉變,是從熱烈到溫潤的轉變,雖然很痛苦,主要還是身體上的,不算困難。

  從梅長蘇到蘇哲的轉變,是從善良到殘忍的轉變,是從天使到惡魔的轉變,是心性顛覆性的轉變,是徹底地毀三觀的轉變,這一轉變,讓他的整個靈魂都受到煉獄般的折磨。所以,這一轉變非常困難與漫長。

  當他決定做這一轉變的時候,他可能還是一個不到20歲,心性還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少年,也許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完全和藺晨敞開心扉,沒有長輩和朋友的指導和依靠,一切都只能靠他一個人,也許他也走過許多彎路……

  最終,他沒有徹底的變成蘇哲,在蘇哲與梅長蘇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完美的黃金分割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簡單幾句話,概括了自己一生的成長歷程,其實他所講的是每一個人成長中所要經(jīng)歷的過程。不過,這個過程或快或漫,有人渾渾噩噩過了一生,還不能做到“而立”,有人雖然生命短暫,卻能做到“從心所欲”。一個人成長不是想要怎樣就能怎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去經(jīng)歷、去體會、去思考,去磨礪,思想才會逐漸成長、成熟。

  孔子說,三十而立,所謂立就是確定了作人處事的原則;四十而不惑,就是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便能看清人和事的本質,因而更加沉穩(wěn)、冷靜、理智;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經(jīng)歷了更多事,因而明白了自然規(guī)律,懂得了天數(shù)。

  我認為,梅長蘇在過去的十二年的時間里,經(jīng)歷了家族變故,個人磨難,以及在江左盟管理天下第一的幫派,經(jīng)歷商場、江湖、處理政務等等很多事情,雖然他的生理年齡不到三十歲,但他的心理到了知天命的年齡。(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還達不到。)

  什么是“知天命”呢?通俗來說,就是堪破了生死。引用文中一句話:

  “我也曾經(jīng)問過差不多的問題,連我爹都解答不了我,反倒是長蘇說,在世人的眼中,生死是天大的事,可在上天的眼里,世間之大,茫茫萬劫,浩浩宇宙,眾生的公平?jīng)Q非體現(xiàn)在某一個人壽數(shù)的長短上,所謂有得必有失,當年活下來的那個人雖得了命,但他所失去的難道不是比性命更要緊的東西嗎?”藺晨一直笑著,可眼中卻閃著水光,“聽聽他這論調,都快參悟成佛了。你們要是能懂他的心思,就別再拿自己的忠心去折騰他了,他不會同意的,反而要花費剩得不多的精力來勸撫你們,何苦呢?再這樣逼他徹悟下去,只怕人還沒死先就出家了……”

  林殊所接受的是正統(tǒng)的儒學思想,而梅長蘇在瑯琊閣調養(yǎng)身體期間,閱讀了瑯琊閣龐雜的各種書籍,他應該研讀了佛學,這種生死觀就來源于佛學。他經(jīng)歷過人生、家庭變故以后,有可能對他原本所學的儒學那一套理論產(chǎn)生質疑,這時,只有佛學能夠治療他心靈的傷,開闊他的視野與胸襟,拯救他的靈魂不被黑化,讓他能夠站在歷史長河、浩浩宇宙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經(jīng)歷的這段歷史。也許正是因為他在佛學上的造詣達到了一定高度,才能與少林的方丈大師談經(jīng)論道,所以平輩相稱吧?

  【這里,我無意比較儒學和佛學的優(yōu)劣,只是從梅長蘇當時的情況來說,佛學更適合他。】

  對于歷史長河來說,人的生命實在太短暫了,用長短來衡量意義不大,對于按部就班每一天都在不斷重復的人來,一年與一天有什么區(qū)別呢?人活著的意義,需要用他在有限的生命里所做的事的偉大程度來衡量,這些事便是一個人的歷史,《瑯琊榜》就是梅長蘇“一個人的史詩”。

  瞿秋白說,人愛自己的歷史好比鳥愛自己的翅膀,請勿撕破我的翅膀!

  林殊當然愛自己的翅膀,但是,他的翅膀不僅被撕碎,而且被潑滿污水。經(jīng)過痛苦的磨礪,鳳凰磐涅,浴火重生,那個“喜則雀躍、怒則如虎”的林殊不見了,變成溫潤如玉的梅長蘇。他破繭成蝶,長出了新的翅膀,但是,大家都說他“梅皮林骨”,他骨子里,其實還是林殊,他最愛的還是林殊的翅膀,所以,梅長蘇,在他短短十五年的時間里,做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他還原了林殊清白的歷史,也還原了林家、祁王、赤焰軍的清白歷史。

  這個梅長蘇其實并不是他自己所認為的他討厭的那種樣子,實在是因為他對自己要求過高,所以才會不喜歡自己。

  以我現(xiàn)在的年齡【包括心理年齡】,還不能理解到梅長蘇做人的高度,所以,我只能是以小人之心勉強度一下君子之腹。

  經(jīng)過12年的蟄伏,梅長蘇破繭成蝶,磐涅重生,終于開始了進京雪冤的歷程。此時,與其說外部條件都準備好了,不如說是他內心準備好了。

  首先,從處事上,人生能經(jīng)歷的,他都經(jīng)歷了,所以什么也不怕,無論發(fā)生什么事,他都能沉著的從容應對,因為人生經(jīng)驗會告訴他應該如何做。

  其次,從心態(tài)上,他已經(jīng)基本上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tài),哪些屬于蘇哲可以黑化的,哪些屬于梅長蘇可以忍受的,以及哪些是林殊所必須堅持的。

  最后,從情緒上,他已經(jīng)基本能夠掌控自己情緒,不會因為什么事過于激動,過于情緒化,而能夠成熟、理智、沉穩(wěn)應對。

  總之,他在蟄伏江左期間,修行了一門技藝——“控制”,他能通過一系列措施控制突發(fā)事件的發(fā)展,還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能夠控制自己從梅長蘇到蘇哲任意轉換,能夠控制蘇哲做事不觸及梅長蘇的底線。這門技藝可不是憑空來的,是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處理錯綜復雜的許許多多事件,逐漸培養(yǎng)出來的很少人能具備的一種極為高超的能力。

  1、下面,我們從梅長蘇如何面對仇人,來看一看他多年對“控制”修行的成果。

  見鬼說鬼話,見到仇人,他能面不改色從容應對。

  進京以后第一次見謝玉,梅長蘇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

  梅長蘇邁步上前,執(zhí)的是晚輩禮,氣度卻甚是從容不迫:“草民蘇哲,見過侯爺。”

  第一次見梁帝之前,梅長蘇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

  梅長蘇一面與他們閑談,一面還要照應著不冷落了霓凰郡主與穆青,竟是長袖善舞,面面俱到,蕭景琰在旁冷眼看著,眸中不禁露出厭惡之色。

  當面對與謝玉、夏江、太子、譽王的直接斗爭時,梅長蘇把蘇哲做的成功,比如景睿生日那天面對謝玉,比如在懸鏡司面對夏江,又比如一步一步引譽王走向深淵,蘇哲的表現(xiàn)堪稱完美。

  2、制片侯曾被梅長蘇那顆“不滅的赤子之心”所打動,那么,就讓我們從他如何看人,尋找一下隱藏在文字深處的那顆“赤子之心”。

  梅長蘇雖然說該利用的,但其實真正被他利用的人并不是很多。他雖然利用三個年輕人進京,但是,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他是付出了真誠的。

  對景睿,他知道他必然會傷害景睿,但是,在之前,他曾經(jīng)開導過景睿:

  “其實偶爾可以放松一下的,難道你認為豫津真的就全無煩惱嗎?他只是比你會放松而已。你心思細膩,天生有責任感,這是好事,你所要學習的,是怎么把承擔責任變成一種快樂,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樂趣,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不得已而為之的責任。” 梅長蘇側著頭看他,目光柔和,“成長對你來說……非常辛苦,是不是?”

  可以說,梅長蘇就像導師一樣,指導了景睿的成長,守護了他的“仁恕”之心。

  對謝弼,梅長蘇是失望的:

  在足足沉默了一刻鐘的時間后,謝弼最終低下了頭,為難地道:“父親一向為人謹慎,且又與慶國公私交其篤,若只是懲戒其親族所為還沒什么,若要將矛頭直指慶國公本人,只怕會違逆了父意。這樁事到目前為止,已是我的底限,請恕我現(xiàn)在離開,你們之后再商議什么,就與我無關了。”

  梅長蘇心中有些失望,但面上卻分毫不露,淡淡道:“顧念世交情誼,這也無可厚非。謝二公子明哲保身,若要離去,我等又有何理由阻攔?請您自便吧。”

  假如梅長蘇真的變了,變成了蘇哲,那么,他對謝弼的表現(xiàn)應該是欣賞的,因為謝弼的表現(xiàn)其實比其他二人更理智成熟,更體符合身份與人□□理。但是,梅長蘇更欣賞的是豫津那樣的人:

  “世上大義凜然的話太多,我就不說給你聽了,”言豫津哈哈一笑,仍是那副沒心沒肺的樣子,“我只知道,這么做是對的。”

  “好,”梅長蘇忖掌起身,也是展顏一笑,“這般胸襟,令我汗顏。以茶當酒,先敬你一杯!”

  瑯琊榜一書給讀者看到的,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的梅長蘇,那么,從林殊到梅長蘇的變化過程,是否經(jīng)歷過挫折呢?我認為是有的。大概從這段文字可以推斷一下:

  “因為他還是沒有變啊,”梅長蘇說著說著,眸中漸漸模糊,“雖然看起來不愛說話也不愛笑了,雖然沒有那么開朗沒有那么明亮了,雖然他的心里也積滿怨憤和仇恨了,但是在骨子里面,他卻還是那個好心腸的蕭景琰,還是那個……有時欺負我,有時又被我欺負的好朋友……”

  年輕的林殊,一定也經(jīng)歷過迷惘,經(jīng)歷過對人性、對公道、對三觀的否定,陳淑樺的《夢醒十分》中有句歌詞可能很適合他當時的心態(tài):

  你說你嘗盡了生活的苦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你說你感到萬分沮喪

  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正是在經(jīng)歷過否定之否定之后,他的心性得到了升華,最終沒有走上斜門歪路,而是回到正途。到了救飛流的時候,梅長蘇的心性大概已經(jīng)穩(wěn)固下來,不會再受外界什么事情的影響而變化了。也就是說,他的心可能曾經(jīng)黑過,但最終又紅了回來;他的血也曾經(jīng)冷過,但是最終又熱了回來。

  提到飛流的時候,文中這樣寫:

  “……飛流是當時那群孩子里最小的一個,秘術剛剛修成,還從來沒有被放出來過,所以沒有仇家,流離在外,凍餓將死。當時我正好到東瀛去找一味藥材和幾件東西,碰巧遇上,就帶了回來。”說到后來,梅長蘇語調憂傷,顯然是回憶起當時情形,仍是心中疼痛。

  這說明,他當時知道了飛流的事,不是默然以對、冷眼旁觀,而是善心大發(fā)、積極救助,讓飛流獲救的,就是長蘇那顆“不滅的赤子之心”。

  藺晨對長蘇的心性變化過程,是最為清楚的。所以后來,藺晨與長蘇在京城見面以后,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到了晚間,梅長蘇起身,略吃了些飲食。便到院中撫琴,誰知正在琴韻哀戚婉轉至最高時,鏗然弦斷。將他的手指勒了一條細口,凝出殷紅的血珠。月光下他默然靜坐,素顏如冰,旁觀者皆不敢近前,只有藺晨幽幽嘆問了一聲:“長蘇,你的血,仍是紅的么?”

  梅長蘇淺淺一笑,道:“此血仍殷,此身仍在……藺晨,我近日豪氣衰微,只糾結于半點心田,一縷哀情,讓你見笑了。”

  藺晨仰首望天,半晌方道:“我一向狂妄,愿笑天下可笑之事。你心中牽掛過多,做起事來的確有許多能讓我發(fā)笑的地方。但我卻總難笑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梅長蘇拈起崩斷的那根琴弦看了看,淡淡地答了“知道”兩個字。竟不再多說,起身回自己房中去了。藺晨垂下頭,緩步走到外院。

  這是梅長蘇的心結,他還是認為自己變了,他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藺晨問:你的血仍是紅的嗎?其實是在勸梅長蘇,雖然你的外表變了,但是你的心沒有變,你的血沒有變,不用再糾結了。梅長蘇能看清世事,能掌握自我,他最沒看清的其實是自己,是梅長蘇,因為他對林殊的執(zhí)念太根深蒂固了,而只把梅長蘇當成一張皮和一個殘破的身軀。藺晨點破他,你就是長蘇,長蘇的血和林殊一樣,血一樣是紅的,不必看輕自己。

  3、林殊的復仇與梅長蘇的雪冤

  林殊有沒有想過復仇,我想會的。

  當他看著謝玉的屠刀砍向自己的生死弟兄,把他們一個一個送往地獄;當他一個人變成了白毛吸血怪,千辛萬苦逃避追殺;當他得知自己引以為傲的家族被冠以叛逆的帽子,滅了滿門;當他得知自己母親、靜瑤姑姑自殺,最尊敬的景禹兄長被迫服毒;當他看到劊子手成為“朝廷柱石”……他的心里肯定是充滿仇恨的,復仇的火焰一定燃燒過他的胸膛——這也是人之常情。我相信,即使他采用暗殺,甚至是起兵造反這些極端的手段來顛覆了大梁的江山來復仇,多數(shù)讀者都會理解認可。反正這種多個小國家爭霸的亂世,連年征戰(zhàn)是家常便飯,江山易主的戲碼本就經(jīng)常上演。

  然而,梅長蘇沒有。

  無從推斷中間思想斗爭的過程,只能從結果來看。

  梅長蘇甚至沒有采取什么極端的方式來報復仇人,除了璇璣,其他的仇人,包括前太子獻王、譽王、謝玉、夏江、梁帝,還有宮里的各位娘娘,他們的下場,都不直接與梅長蘇有關,梅長蘇起到的只是催化劑的作用。梅長蘇沒有用陰謀詭計殺任何一個人,他只是在仇人們的互相爭斗過程中推波助瀾,激化他們的矛盾,加速他們的滅亡,使他們暗中進行的陰謀大白于天下。他們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與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相比,長蘇已經(jīng)足夠仁慈了。

  以【謝玉】為例。

  謝玉第一次獲罪,被判斬刑,但因國喪,不予處決,改判流徙至黔州,謝氏宗族有爵者皆剝?yōu)槭恕5诙伪慌写竽孀铮幰粤柽t之刑,株連九族。因戮尸不詳,停究。

  謝玉在黔州被石頭砸死是意外?當然不是,看文中夏江、夏冬都有派人殺謝玉。而梅長蘇一直在保謝玉,只是在適當?shù)臅r機,就不保護了,讓謝玉成功被害。

  謝玉第二次被判凌遲并戮尸,但因不詳而停究。就是說根據(jù)律法應該戮尸,那么停究是誰的意思?應該是梅長蘇。

  先來看一下審案判案的三個人,紀王、言闕、葉士禎。【葉士禎】“是那么一個古怪而又挑剔的人”,沈追對他認真挑剔的風格覺得“都快瘋魔了”,這樣一個人,應該會嚴格按照律條來,判戮尸。【言侯】不是儒家,更類似縱橫家,連炸梁帝這樣的事他都做的出來,才不會認為戮尸不詳,我看戮尸才更合他意,才更能一解他十多年的怨念。【紀王】這個人不是特別計較,其他兩人都這樣認為,他不會特別反對,而且他對林家、祁王也特別有感情。

  這樣一個判案結果,首先會呈交給太子景琰,這樣的結果景琰不會反對,他當然會第一時間給梅長蘇。在此時,應該是梅長蘇加上不詳,停究四字。一個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儒學家教,另一個原因是為了景睿、豫津、謝弼這個三人小組,為了【景睿】,尤其是他心中侯制片所說的那份“仁恕”。

  現(xiàn)在想來,這并不是梅長蘇頭腦一熱,心腸一軟的結果,而是他進京之前,就預想到的結果,也不是他進京之前的臨時決定,而是他從林殊轉變成為梅長蘇以后,逐漸形成的觀念。

  這是一種站在歷史的高度,堪破了生死了“人死觀”。

  我們經(jīng)常說“人生觀”,那是一個人對生的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而“人死觀”,就是一個人對死亡的看法。很少有人去研究人死觀,而梅長蘇的人死觀是非常正確,他的人死觀來源于佛教和道教。儒教很少研究死亡,佛教對生死輪回的研究則比較多,而道教對生死的論述也有很多。梅長蘇在研習其他學派的經(jīng)典之后,能超越人生的長度,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去看待生死。

  他的人死觀究竟是怎樣的呢?

  老子說: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纓絡經(jīng)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他不去替天行道,一個人做了有違天道之事,天必譴之。他不會去殺他們,而是讓他們站在法律、天理、歷史的審判臺上,讓歷史去記載,去評說。

  梅長蘇對謝玉停究了,這是他的仁,他的恕,但是,歷史是公正的,謝玉的罪惡被寫于歷史之中,歷史將把他的凌遲。

  然而,這些,都不是梅長蘇最終想要的。

  雖然他學了佛,學了道,但是,他骨子里還是受儒學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孩子,治國平天下才是他的理想。

  具體來說,梅長蘇最終想要的,還是蕭景琰的正當上位,是大梁的國泰民安。把那些仇人送上歷史的審判臺,也不過是為他這一目標鋪路罷了。雖然他的這些功績不會被歷史銘刻,也不會被人們傳誦,他不過是一個幕后英雄。

  任何國家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梅長蘇就是這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

  他們是國家的脊梁。

  這就是從林殊到梅長蘇的蛻變。

  不論過程如何,我們只看到了他呈現(xiàn)的結果:

  他最終沒有失去那顆赤子之心,而是變得更加火熱,更加博大,更加仁愛。

  以上是我用我一顆卑劣的心,對一顆神圣偉大的靈魂的胡亂解讀,褻瀆之處,還請大家原諒我水平、層次有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02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15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06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44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26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7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7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9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7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1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50評論 5 3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4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7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0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9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