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本書作者:馬丁·塞利格曼。他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這個稱謂可見他在心理學術界的地位有多重要。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他主要把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從對人的缺陷和不足,轉移到人的優勢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學要為提升大眾的幸福而努力。
本書核心內容
這本書詳細闡述了,讓父母、老師及整個教育系統教會兒童習得樂觀技能的方法。作者對千百個成人和兒童所做的研究,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大量案例作為基礎。
學習樂觀的5大療法
樂觀也是可以習得的?而且還有方法!
這里更讓我有些興奮了!之前總會認為樂觀是天生的,很多朋友都說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其實我也沒發覺自己很樂觀,但我知道樂觀確實帶給我的不少好處,在多少次的不如意中,樂觀的及時出現才讓我在每次的困苦中找到光明引導我找到出口!
最重要的是:這是教孩子的知識,做為媽媽我怎能錯過!好啦,不嘮叨進入正題。
如何教給孩子學習樂觀的ABCDE療法。
一、掌控行為是樂觀心態的關鍵
孩子從出生起,就在學習掌控行為。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形成樂觀心態的關鍵。這種掌控行為的建立,可以幫他們建立起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習慣。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發展了一套如何將失敗轉為成功的理論,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孩子將來能否樂觀的基礎。
二、恰當地批評孩子:孩子聽成人如何批評他們的同時,也在吸取這種批評的方式。當你在批評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批評自己的時候,都要非常注意措辭,不要用永久性的、個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歸罪孩子。
三、教孩子捕捉思維
捕捉思維,意思是說,當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你身上之后,第一時間出現在你腦子里的念頭是什么,需要你去把它找出來。想要讓孩子理解這個不是很容易,你可以給她講講偵探福爾摩斯和糊爾摩斯的故事。
【案例】小女孩的車丟了,糊爾摩斯僅憑腦子里想到的第一個名字,就斷定誰偷了車。但大偵探福爾摩斯不同意笨蛋糊爾摩斯說的,他會列出一張嫌疑犯的名單然后尋找證據來捉賊。最終找到正確答案。
給孩子講完這個故事后,問問孩子,如果自己的腳踏車被偷了的話,是愿意請哪個偵探來幫忙呢?要孩子描述,為什么福爾摩斯的方法更好。讓孩子意識到,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夠成功破案。通過這個故事,你要教給孩子,在他感覺最難過的時候,指認出閃過腦海里的那些想法。
四、教孩子反駁自己
【案例】強尼想跟同學們去露營,他的媽媽不準他去,所以強尼非常生氣,他想:我真恨她!她從來都不讓我開心去玩。但后來強尼想,媽媽上星期還讓他去大冒險游樂場,所以她不是真的從來沒有讓自己開心去玩。接著,看看媽媽不讓自己去露營的理由,強尼回憶起來,布萊恩的爸爸的確有不良的開車記錄,媽媽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媽媽還擔心,海邊沒有電話聯系不方便,去年自己在踢球的時候扭到腳,就沒有及時打電話到家里。好了,想到這里,強尼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說明自己之前對媽媽的理解是錯的。
通過這個故事,要讓孩子知道,強尼的做法成功地反駁了自己,改變了自己的悲觀想法。請孩子回憶一下,他生活中的一件不好的事,讓孩子把這件事寫下來,再寫上當時出現這個情況之后,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后來又是怎么做的。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孩子識別他自己的ABC模式。
然后,再讓孩子寫出,反對這個想法的證據,同時再想想,還有沒有對這個問題的其他樂觀的解釋,可以有很多個不同的解釋,也寫下來。到此,你已經帶孩子完成了反駁這個技巧的學習。再遇到相似的事情,及時跟孩子一起記錄,寫下不好的事、想法和做法,然后讓孩子找到證據去反駁自己。
五、教孩子化解災難
【案例】瑪麗向她最好的朋友凱倫借了一條很漂亮的裙子,去參加一個生日派對。派對上,大家都說這條裙子很好看。但是,不知怎么搞的,瑪麗回家后發現,裙子的袖子和胸前沾滿了奶油,花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洗掉。瑪麗非常害怕告訴凱倫,她覺得凱倫一定會非常生氣。瑪麗應該怎么辦呢?
你可以告訴孩子,當他在不好的事情發生后,需要想到三件事: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么;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是什么;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么。想完這三種可能性之后,他就可以為每一種可能性制訂反攻計劃。
比如,最壞情況是大概凱倫會非常生氣,告訴瑪麗不要再做她的好朋友了。解決的辦法是,瑪麗可以用零花錢買一件一模一樣的裙子還給凱倫。
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是,大概凱倫一點也不生氣。那么,解決的辦法是向凱倫說對不起,然后可以送她一件自己最喜歡的裙子。
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大概凱倫會有些生氣,會有一陣子不和瑪麗講話。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向凱倫道歉,然后對她非常好,經常和她一起玩。
文章金句:
1. 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講的話,還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是,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這讓我想起海綿式思維,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他們擅于模仿和觀察爸爸媽媽的行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外部世界的信息來源都是在父母這里得到的。
2. 讓孩子獨立思考,當他無法前進時,請給予指導,不要給予答案。
3. 一旦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你就不能對他的解決方式過分苛求。
4. 人們對自己講的話,會決定自己的感受。
5. 讓孩子知道,“對自己講話”是完全正常的,并且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行為。
我確實給自己對話過,因為那時候不懂心理學,對話完后,總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人格分裂癥?甚至還想過是不是自己得了精神病?遇到元認知在遇到心理學才發覺這是正常的!
以后定要女兒愛上讀書這件事情!!!
文中雖說是教給孩子的樂觀方法,我在學習過程中反而讓自己也是收獲滿滿。育兒的路上是一條不斷成長的過程,很欣慰自己現在懂得了改變以前的固有思維。這得感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