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牽動家長心弦的就是孩子的健康。3個月的寶寶頭上長了個包,歷經2家醫院,3個大人,4天時間,期間花費2000多塊,做了核磁共振和CT檢查,最終的結果是:沒事,等待自然吸收!孩子沒事當然皆大歡喜,但這幾天的狗血經歷我真的忍不住要吐槽一下。
平時去醫院是很少的,近一年頻繁出入醫院也是因為必要的產檢。所以下面的體驗也許是缺乏經驗的少見多怪。
周末和家人帶TT去游泳,很奇怪平時特別愛游泳的TT今天很異常,做完撫觸后放到泳池就大哭,哭的撕心裂肺,看他這么不開心,就讓洗澡的阿姨馬上撈上來洗個澡結束游泳,洗澡的過程依然哭得撕心裂肺,那位阿姨說孩子應該是困了。抱起來哄了哄就睡了,也沒當回事。
晚上回去TT爸爸抱著孩子說聽到孩子耳朵上方,右側頭部有蚊子叫的聲音,頻率有點像警車。我和TT姥姥都聽了一下,確實如此。難道是進去蚊子了,太可怕了?!馬上問度娘,看看有沒有類似情況。搜到的內容很少,有人說是血流搏動的聲音。不放心,想到可以在分答付費問醫生,馬上問了三個看起來履歷豐富的兒科醫生。因為看不到孩子的實際情況,表達出的信息有限,得到截然不同的三種回復。1懷疑聽力問題,建議去醫院做相關耳深聽力篩查或是腦干聽力檢查;2懷疑是孩子喉嚨發出的聲音,建議去兒科門診讓醫生聽診一下;3懷疑是血管搏動的聲音,建議去門診做一些影像學方面的檢測;擔心!
第二天一早發現蚊子的聲音沒有了,聽到聲音的位置長出了一個3*4cm大小的軟包,摸起來不疼,孩子吃睡正常,除了那個包沒有任何異常反應。心想應該沒什么大問題了,打算去市中區人民醫院的兒科檢查一下。兒科大夫看后說:“我們這看不了,建議去大醫院。”我傻眼了。
看樣很嚴重!一定要去最好的醫院找最好的大夫。齊魯醫院七點半掛號,八點大夫上班。六點半我們就出發,沒想到半小時的路程走了快兩個小時。早高峰居然這么早就開始了。齊魯醫院停車難我是知道的,直接開到了離醫院幾百米外的立交橋下停車場,停下車,管理員居然說停一次20,去年還2塊一小時,說漲就漲,物價局不管嗎?!趕時間懶得跟他辯,趕緊跑去醫院。
詢問分診臺,告訴我們去二樓小兒外科掛號。到了小兒外科,護士讓去一樓自助機辦卡充值。到了一樓,自助機旁的志愿者說孩子沒有身份證要去負一樓建卡充值。負一樓建卡后,護士問了情況讓去一樓的神經外科。就這樣排隊完成每個環節已經快十點,我們抱著孩子樓上樓下跑了好幾個科室。
還好神經外科掛號并不多,只排了兩三個人就到我們了。J大夫問了情況,看了患處說:“可能是被磕碰產生的頭皮血腫,過幾天可以自行吸收不用處理,但前一天的晚上聽到了蚊子叫的聲音,那是血管搏動的聲音,懷疑血管有問題,可能血管畸形,建議做核磁共振血管顯影。”“血管畸形?!一直都好好的,突然就能畸形嗎?”“這個不一定的,有的很晚才能顯示出來。”好吧,問過對孩子沒有太大負面影響后,我選擇相信大夫,既然經驗豐富的大夫提出來了就一定有必要,也求個安心。
十點多到了負二樓,護士告訴我們說今天的號已經排完了,給了我們一張單子,明早9-11點之間來做。明天下午16:00-17:00取片子。吸取經驗,為了最快拿到檢查結果給大夫看,第二天我們不到六點就從家里出發了,七點前到了負二樓,我們到的最早,半小時后陸陸續續來了很多人,開始在核磁共振室外排隊。
想著昨天和大夫的對話,懷著沉重的心情抱著熟睡的TT進了核磁共振室。把小小的TT放進巨大的設備里,聽著設備巨大的噪音,只能看到露出的小腳丫,這么小的孩子要受這種罪,心中充滿自責,鼻子發酸,眼淚無聲的掉下來。
為了最快拿到片子,我們決定一直坐在核磁共振室外等。雖然寫著16:00拿片子,畢竟我們是先做的,應該可以早點拿到吧。沒想到果然是要16:00統一發片,而且發片的順序跟做的順序壓根沒關系!白在來了這么早,在醫院等了一天!拿著片子火速趕到神經外科掛號,昨天的J大夫不在。掛了W大夫的號。
門開著,他正在熱情的和看似學生的人聊天,我們禮貌的在門口等學生走后,重新跟他講述了一遍病情。W大夫輕描淡寫的說做這個核磁共振沒有用,血管沒問題。摸了摸TT的頭說,“你們誰說了算,摸摸這,我懷疑孩子頭骨折。”我摸了摸果然耳朵后面好像有點凹陷,另一邊似乎沒有。“怎么辦呢大夫。”“孩子的頭皮血腫放血就行了,關于骨折我建議做個CT。”骨折?!還要放血?!難道要開刀放血嗎?CT對孩子有影響嗎?如果真的骨折了怎么辦呢?…””不用開刀,血抽出來就行了。CT會有一些影響,所以我問誰做主。別的我沒法說,看了片子我才能告訴你怎么處理。你跟家人商量一下吧。”天哪!怎么會這么嚴重,感覺我的理智快要用完了!腦子里出現了一系列的胡思亂想。擦干眼淚,盡量平靜的跟老公商量,決定還是做吧,如果有問題就及時處理,千萬不要耽誤病情。“大夫我們現在就去做,你今天能給看看嗎?”“不行,我馬上下班了。”看了看時間馬上四點半了。這么小的孩子都懷疑頭骨折了,說的這么嚴重,給我開了個CT,就輕輕松松的下班了?!沒有任何交代,真是惜字如金啊。
門診快要下班,不知道還能不能做上,趕緊跑到負二樓,希望今天能做上,不然又要耽誤一天,明天晚上才能拿到片子。到了CT室,還好他們晚上十點下班,因為要熟睡狀態才能拍,哄睡了2次,終于在晚上七點拍完了。“我看到門口牌子上寫今天下午做的明天11點后才能取,但是門診醫生懷疑孩子頭骨折,能不能先告訴我到底有沒有骨折。”我懇求道。那個年輕的大夫很善良說:“外面等一下,一會我就把片子給你。”我感動的不得了。“有骨折,趕緊拿著片子去急診。”有骨折?!這句話像把刀插在我心上。不能耽誤時間,趕緊跑到急診。
這是我第一次去急診。人很多,每個人看上去都很急。預診后,我們去了外科急診室。我們前面一個急性闌尾炎的,一個被針扎的,一個急救的,不時還有過來開藥的。兩個年輕醫生看上去特別忙碌,但是比門診的專家耐心很多,接待著眼前的病人還要不停的接著電話。
其中的Z大夫催X大夫說“七點半了,咱們得趕緊交班了,我中午飯還沒吃呢。”X大夫邊寫著病歷邊忙著回答說,我馬上處理完這個急救就跟你交班。”輪到我了,Z大夫聽我說了情況,看了看CT片子說“我看了片子,不嚴重,應該不用動手術,X大夫是專門看腦部的,我們交完班讓他給你看。”聽到他剛才說還沒吃飯。我說“好”。
把情況跟X大夫說完后,他拿過片子仔細看了三四遍說。“我真的沒看出來有骨折,孩子這么小,頭部骨縫還沒長好,我建議你等明天拿了CT報告,到門診專家那里再看看。或者拿著片子到兒童醫院看看,那里專門看這么小的孩子,我們看三歲以上的比較多,經驗上還是不如兒童醫院。”聽他說沒有骨折我心里踏實多了。
他接著說“孩子有沒有哭鬧、嗜睡、吐奶、半邊身子不好使...(此處省略聽起來可怕的病理反應300字)”“沒有,都很正常,只是有個包。”“好吧,仔細觀察,如果有這些情況要趕緊送醫院。“讓我在病歷上簽個字就回去了。醫生們果然有一個共同的優點,絕不吝嗇于把最壞的可能告訴你,讓你通過聯想嚇得自己睡不著覺。
因為CT報告11點才出來,有了前一天的經驗,我們10:30到了醫院。希望拿出報告后在大夫上午下班前看看。今天早上TT頭上的包看起來小了一些,拿到報告后我看到上面寫著無異常,心里放心了,既然來了還是讓大夫再看看。掛前兩天大夫的號都沒有。我才知道門診大夫是換班的。兩位今天都不在。
掛了D大夫的號。可能是臨近年底,單位評績效、職稱。我們進去的期間有好幾個醫生護士進去遞簡歷“X大夫,投我一票吧,拜托了。”“沒問題,一定,加油!”他熱情的回應著每個人。
又把所有的經歷重新給D大夫講了一遍,他看了看CT和核磁共振結果說“都沒有問題,兩個報告都顯示皮下血腫,給你做個加壓包扎,一周后回來拆掉復查”。“既然兩個報告都沒有問題,我看孩子頭上的包也小了點,不包不行嗎?”“不包怕他膨出!”說著叫來了一個年輕大夫。包的過程中孩子一直在哭鬧,本來在頭上的位置也不好包,剛包完就掉了,D大夫又在上面加了幾個膠帶。“我看病歷上孩子沒有查凝血,不知道凝血狀況怎么樣,不放心的話可以查個凝血。”D大夫說。旁邊一個老護士說“孩子太小了,查凝血還要抽血,太受罪了,回去觀察觀察,過幾天消了就沒事了。”回家還沒過24小時那個加壓包扎就掉了。果然像那個護士說的,到了第七天TT頭上的包就消的差不多了。
這四天跑醫院一直處于揪著心的狀態。回頭想想這幾天在門診掛的可都是主任醫師啊,看上去都有四五十歲,名字后面都有響亮的頭銜。居然同一家醫院,同一科室,差不多資歷的大夫對同樣的病情有這么不同的判斷。對同一件事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而且因為醫生是換班的,想連續掛同一個醫生的號又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相信,和我有類似體驗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看了看這幾天的花費有幾項也很有意思。核磁共振血管顯影花費1372塊,拍攝費用1350,衛生材料費22。我想了半天那個衛生材料是什么,應該就是給孩子塞耳朵的衛生棉球,沒有其他的衛生耗材了,連人躺在上面的一次性藍色床套都是沒有換過的。加壓包扎的費用70塊,可這個壓連24小時都沒加完。
醫療行業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大夫的任何一句話,甚至表情語氣,都會左右家長。作為家長到底如何關注孩子的健康,除了靠醫院,我想自己還是要有基本的專業知識。面對醫生的推測,要有自己的判斷,我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