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想過,一年的最后一天是這樣結束的。
昨晚是我母親從老家來上海第四天晚上。
第一天晚上,他準時下班,回家幫忙做飯,一起吃飯,禮貌而客套。然而這對我,已經是驚喜。因為這四年里,準時下班的次數不超過十次。
第二天晚上他表示不回家吃飯,晚上七點半下班,到家八點多。我表示很理解,這比常態已經早回來了。
第三天他表示單位開會(途中發了一段舞獅表演),結束后獨自加班到晚上十一點多。我心里隱隱擔心是我母親的存在導致他不適,同時母親這兩天一直說,要給丈夫家庭的溫暖,多關心。
第四天,新年最后一天,他對我母親禮貌而疏遠,對我也不太自然,母親連口肉都不敢夾進碗里,怕他多心,水果也只敢吃干癟的梨子,我買的一堆新鮮水果看都不看。老人吃完飯刷完碗跑到房間里躲了起來。我跟過去,老人說:“趕緊你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看個電視,我在房間里玩手機就行。元旦你們一家三口在一起。不要讓他感覺到不舒服。”
我當時聽了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我母親63歲,多年抑郁癥患者,五年來第一次來上海看我。之所以五年不來,原因是五年前,她抑郁癥嚴重,我讓她來上海換個環境,與當時同住在上海幫忙看孩子的公婆鬧了矛盾,鬧離婚后母親深深自責。后來我母親倉皇回了老家,而我與公婆繼續磕磕碰碰了一年多,后來他也體諒我,最終讓公婆回去,決定我們兩個人共同工作,共同分擔家務,共同撫養孩子,當時商定我先辭職,而他換份比較輕松的工作,等他工作過渡后半年或者一年我再重新返回職場。
那是18年的春節,四年前。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這一過渡就是四年。
時值孩子幼兒園中班下學期,體弱多咳,南方春寒,孩子肺部積弱,肺炎反復,半年換了一本病歷本。住院輸液時,孩子常一邊輸液一邊吃外賣,一邊吃一邊咳,咳著咳著吐了,等我手忙腳亂清理完,出去暖水房給孩子倒水的功夫,孩子又吐了。
而他,節后開始了新的工作。他那份本以為相對輕松的工作竟然節奏十分快,挑戰巨大,早上九點出門,晚上十二點回家,深夜一兩點睡覺。平均每周出差一到兩天。拼命地工作。而我只能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六天曬網一天打漁得工作著,直到18年8月辭職。
當時只覺得孩子怎么體質這么差,現在明白其實是孩子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打針吃藥不停,總是吃外賣和嘔吐,營養吸收不好,打車來回奔波于家庭和醫院之間,吃不好睡不好自然不利于恢復。
孩子病時常常出現的場景是,晚上咳嗽睡不著,白天困了剛迷瞪一會兒又咳醒了,從床上睡到沙發上,換來換去找個暖和的地方,用枕頭墊高找個不咳嗽的身體姿勢,只為讓她能白天稍微睡一會兒。
而那時的我,晚上用精油給孩子推背或者泡腳,深夜是孩子咳嗽的高發期,再清理嘔吐物,白天又要照顧孩子打針吃藥和三餐的我,也開始咳嗽再肺炎,纏綿數月不好。連打針的時間都沒有,只好商量好我打針兩小時,他在家上班頂兩個小時,我做好飯準備好孩子的藥,自己去醫院打針,打完針回家繼續照顧孩子。
往往輸液兩周,在家休息一周,感覺恢復了再去了幼兒園一周,肺炎再次復發,繼續打針吃藥重新一個月開始了。從肺炎變成衣原體肺炎,額外加上過敏性咳嗽和鼻炎,再加上一個過敏性哮喘,病歷上的名稱越來越復雜。
這前半年,我注意力極度不集中地工作和獨自照顧孩子,而他開始頻繁出差,壓力大,雖然竭力想回來陪伴,卻往往是周五晚上半夜抵達,周日累的筋疲力竭。崩潰時候時常在電話中爭執。
中班結束,我也半離職。家庭主婦生活開啟:考慮孩子擇校,盯著孩子上課,給孩子做飯,穿插帶著孩子錯峰旅游,澳門、香港、長白山。18年年底19年年初,全家一起去臺灣。2019六月孩子離開幼兒園,進入二志愿學校。
本以為2019年9月我可以開始工作了。但是沒想到,孩子的一年級同樣進入了生病、打針、返校、再生病的循環。直到2019年底疫情,2020年孩子居家網課,遠離了幼童之間的交叉感染,且家中照顧及時,孩子再未嚴重生病。與此同時,疫情在家上課三個月,孩子學習習慣的問題慢慢暴露出來,討論再三后決定2020年9月給孩子辦了轉學手續,轉回對口公立小學。暑假我第一次回了山東老家住了一個星期。感覺自己家庭事務終于處理告一段落,可以開始工作了。
2020年9月轉學決定后我陸續開始面試,11月入職了一家公司。兩年多不工作不太適應,加之又遇到孩子寒假在家,每天各種玩電腦,夫妻二人都忙難兼顧,才工作了兩個多星期我就辭職了。辭職當月開始網絡兼職授課,直到今天。
也感謝疫情,他在家上班的時間較多,也許更深刻理解了家庭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綜合考慮,有了換工作的想法。歷史良久約一年,2021年10月換了工作。
而三個月后的今天,我坐在沙發上看著B站聯歡晚會,聽著《錯位時空》,想著艾辰版本的歌詞,想著我媽媽的話和這幾年自己的經歷。突然忍不住悲從中來。
比較平和地聊了一陣子,他說他認為我們兩個人三觀不同,已無感情。一起生活就是合作分工:周一到周五早上他負責孩子早餐并送孩子去學校,周日他負責帶孩子。其他的時間屬個人自由工作時間,不可有要求。因此而產生的額外家庭事務分擔需求,主要由我來聯系解決,用他的工資支付。
而對于將來,他理智地說,如果將來出現了變化,他認為我們無法堅持下去。
一時腦中空洞,回望四年前,物是人已非,又好似從未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