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品
聞法因緣
《自序品》中,六祖首先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其祖先原在北方為官,后被流放到廣東嶺南,孤兒寡母,砍柴為生。一天,他挑柴去賣,聽到有人在客店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問說:“您讀的是什么?”客答:“《金剛經》。”他說:“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答:“我自湖北黃梅東禪寺來,五祖弘忍大師在那里弘法,常勸大眾多讀《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六祖聞言,心向往之。客人見其善根深厚,就出資讓他安頓老母,然后前往黃梅求法。
六祖初見五祖,即有一段著名的公案。五祖見到他之后問說:“你從何而來?來做什么?”六祖答道:“我是嶺南百姓,遠道而來,唯求做佛。”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憑什么想做佛?”當時,嶺南一帶尚未開化,稱為南蠻之地,是朝廷流放犯人的地區,而獦獠是一種動物,用來比喻賤民。一般人聽來,五祖此話帶有貶義,會很受傷害,或嗔心大起,但六祖卻不卑不亢地答道:“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一聽,此人根性大利,但身旁門人眾多,怕說多了令人起疑,反而對六祖不利,就讓他去碓坊舂米。
過去舂米,是用石錘在石臼內反復砸,把谷舂成米。石錘和人分別在杠桿兩邊,此起彼落,叫做踏碓。六祖是南方人,個子小,踏不起石錘,只能在腰間綁一塊石頭增加重量。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古德道心之切,也就是五祖所說的“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說漢地有大乘氣象,可以直指見性。這個大乘氣象是什么?就是由傳統文化中孔孟和老莊思想而來的兩大優點:一是積極入世,認真負責。六祖雖然身體不夠踏碓的重量,卻不因此推辭,而是綁上石頭來做,不畏艱苦,勇于擔當。二是看得開,放得下,不計較個人得失。很多人在意別人講他幾句好話,或者對他好一點,這還是一種私心。六祖不遠千里來到黃梅之后,在碓坊默默勞作八個多月,并不覺得受了冷落,而是欣然承擔。這樣的精神,為國人修習大乘佛法奠定了基礎。
其后不久,五祖準備退位,便令大眾各作一偈,自呈心意,看誰最有資格傳得心法,為第六代祖。當時,五祖住持的東禪寺共有千余住眾,以神秀為上座,即大眾的教授師。除五祖上堂說法外,大眾都要接受他的指導。所以,大家聽了五祖所言之后,紛紛議論說:神秀上座已是教授師,準接班人,祖師位必是他得,我等何勞作偈,枉費心力。神秀亦知自己是眾望所歸,同時也想讓五祖印證自己心中見解深淺,便作了一首偈。雖然作了,但他沒有把握,不敢直接呈給五祖,思來想去,就于夜間將偈寫在五祖堂前的步廊墻上。
五祖見了,令大眾依此誦持,說可以由此見性。但可以由此見性,不等于作偈者已經見性。所以,五祖晚上又把神秀叫來,明確告訴他:“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令其重作一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