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意義是什么?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們走進了陳春花老師的《大學的意義》。
首先,作者陳春花老師是一位很有才華但是又很謙卑的人物,以至于我們在很久一段過程中,竟然沒有注意到陳老師。我想,這與陳老師一直以來的心態(tài)有關,專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在《大學的意義》這本書中,陳老師也一直在向我們傳達這種觀點,大學作為知識的象牙塔,我們應該沉下心來,專心于學習,而不是雜七雜八的其他無關事項。
縱觀全書,陳老師結合自己的經歷,從一個老師的角度跟我們闡述了她所理解的“大學的意義”.令我感觸頗深有以下幾點:
1. 大學學習不應該受到專業(yè)的限制。大學里最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很多同學進入大學后都一直糾結于專業(yè)怎樣怎樣,因為這些種種的借口學習逐漸被拋在了一邊,忘卻了最重要的事情,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陳春花老師大學讀的是理工課,但后來又修了哲學,到最后進到管理學領域,陳老師以其自身的角度告訴我們,大學的學習不僅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
2. 體制不會變化,但我們自己可以變。在書里陳春花不止一次提到自由學術之精神,大學里學生就應該培養(yǎng)這樣的一種精神。很多讀者讀完之后,會說是中國的體制不好,限制了這種自由。起初我也這樣認為,當今中國的大學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心里都會向往著這種自由,向往黑格爾,向往柏拉圖,但另一方面,又要應該各種考試,擔心就業(yè),學校里的環(huán)境也壓迫著學生變得更加實際。不過,正如陳老師在書中講到的,我們要有信仰,信仰是什么,就是縱管環(huán)境如何變化,我們堅定的朝著我們的向往前進。
3. 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接受變化的能力。陳老師說步入社會其實就是把我們在大學里所學的變現的一個過程。但社會處在飛速的變化當中,未來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如何把我們的價值體現出來,這是一個很大的思考題。陳老師在書中給了我們答案,大學學到的學習方法其實就是我們接受變化的能力,不斷地學習,雖然不能預測變化,但是我們可以適應這種變化。我想,這也是我們大學重要的意義之一。
4. 先框定問題,再界定方法。上面這句話是我直接引用的書中的原話,陳老師給我們分析為什么我們之前照搬美國的一些管理方法收效甚微甚至沒有成效,關鍵就是兩個國家的問題不一樣。中國的企業(yè)崇尚英雄,一個人帶動全局的發(fā)展。而美國是習慣協同發(fā)展,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自然所試用的方法也有很大差異。再回歸到大學,我的感覺是現在的大學以及大學生,大家很多都是以結果為導向,少了那種順隨自然的順勢,為了就業(yè)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而去尋找方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們始終在一個圈子里繞路,出不去,自然也見不到別的圈子。問題找錯了,自然方法也就很難正確。
那大學究竟該如何度過?我想每個人通過一定的思考,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