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疫情期間,我又重溫了幾部經典影視作品,感觸頗多,特別是《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
01 第一遍,你可能沉浸在節奏緊張、不慘水的劇情中
本劇編劇為有“中國王牌編劇”之稱的劉和平,《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和張黎的組合被譽為歷史劇的“黃金搭檔”。
1566年是個內憂外患的年代。
這部劇一開頭便高潮迭起,一個沖突接一個沖突。用諍官之死引出國庫虧空的問題,緊接著就是殿前議事,確定“改稻為桑”的國策,一番唇槍舌劍把“嚴黨”和“清流”矛盾、雙方立場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場皇帝、內閣眾人和司禮監眾人的群戲,把每個人的性格特征都充分展現出來。
隨后到浙江執行改稻為桑的劇情更是驚心動魄,地方產桑大戶與貪官污吏勾結,從農民起事、陰謀兼并、毀堤淹田到海瑞等人出場為百姓一爭,皇室到地方、官員到商人、平民百姓的眾生相迅速鋪開,中間還有倭寇侵犯、軍需告急的緊張局勢,內容豐富卻不雜亂,千絲萬縷交織,在大明1566年間上演,讓人目不暇接。
即便如此,嘉靖整日哭窮斂財的目的仍是為了興修宮殿、道觀,不惜大肆加征賦稅。普通官員俸祿也被克扣,貪墨也也成為官場的陋習。而官員們層層盤剝,最終被薅的羊毛都是民脂民膏。
而海瑞哪怕是家徒四壁、哪怕是只有母親生日才舍得買點肉、哪怕家中天寒地凍全家只有一條棉被,也能出淤泥而不染,更三番五次為百姓利益奔走呼號。
02 第二遍,你可能想再回味一遍那些句句錙銖的金句
該劇不但劇本扎實,而且文學性很強,讓人津津樂道的金句頻出。
如第一集中,大太監呂芳教導馮保的“做官要三思”:
“三思就是思危 、思退和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是“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后該怎么做,這就是思變。”
穩坐首輔20年的嚴嵩教育兒子嚴世蕃知人善用的重要性:
“你爹,我是大明朝20年的首輔,大明朝離不開你爹,皇帝離不開你爹。你爹不光能治人、罷人,還會用人。只有用對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素。”
還有嘉靖在劇中用“水清水濁”比喻自己用人之道,也揭示了嚴黨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云‘圣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么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此類金句俯拾皆是,值得細細品味。
我還清晰記得,劇中胡宗憲曾說
“圣人的書是用來讀的,用來辦事百無一用。”
海瑞尊崇孔孟,但絕非書呆子,從他教高翰文保命、死守大牢救齊大柱、提審鄭泌昌、何茂才就可知曉,他深諳明朝官場水有多深,他熟知官場潛規則卻不會為之妥協自己“民重君輕”的理想主義。
“不謀全局者,不可謀一隅,不謀一世者,并不可謀一時。”
海瑞似乎是一個人言輕微的攪局者,然而劇中能夠看到全局的張居正卻為了扳倒嚴黨,極力反對給浙江借糧,甚至說出了“不如就讓浙江亂起來”這種話。
03 第三遍,你可能在揣摩演員對人物不著痕跡的塑造
這部劇集合了一群戲骨,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個生動復雜的人物形象。
陳寶國飾演嘉靖、黃志忠飾演海瑞、倪大紅飾演嚴嵩、王慶祥飾演胡宗憲、王勁松飾演楊金水、趙立新飾演沈一石……無一不讓人嘆服,對手戲更是化學反應炸裂。
王勁松老師在《大明王朝1566創作往事》一文中回憶:所有演員都要經過試鏡,擇優錄取。演員在拍戲前都做了大量功課,所有工作人對要拍的戲都爛熟于心,本近兩百人的團隊在拍攝時安靜得嚇人,能大聲說話的只有在演戲的演員,這是對職業的尊重。
王勁松老師有一場被扎針、潑冷水的戲,當時北京春寒料峭,還是雨夾雪天氣,依舊赤膊上陣,被接連從頭到腳澆了十桶冷水,回房間后才發現側腰被沒經驗又過于投入的群演打出了青紫一塊,半夜發起高燒自己偷偷出去掛水。
劇中沒有非黑即白,沒有主角光環。
為國為民的主角海瑞也有著受封建禮教桎梏,“愚孝”、對妻子不夠照顧的歷史局限性;嚴嵩這樣臭名昭著的貪官,在劇中也有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的一面。
當年40歲的倪大紅(比扮演他兒子嚴世蕃的張志堅還小5歲)扮演80歲的嚴嵩,每次開機前會提前走一段路,為了把老年人說話微喘的姿態完全表現出來。一次換機位調光,一個燈桿碰到他的帽翅,他一言不發,仍以一個80歲老年人的狀態緩緩舉手扶正,復又長跪而下。
難怪大鵬在一次采訪黃志忠后忍不住總結:“中國最會演戲的都弄到這部戲里面了。”
04 而最后,讓你一遍遍再回看的,是它展現社會盛衰變遷的歷史厚重感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看歷史劇、歷史小說,并不僅僅是為了以此了解史實,而是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去讀歷史給了我們什么經驗教訓。而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下,體會也會千差萬別。
比如,此前,因海瑞在道德上的剛直近乎“不近人情”,我對他也有著“為邀直名”的偏見。但在這部劇中側重展現的是海瑞的“民間形象”,角色塑造完全擔得起主角,稱得上“中國人的脊梁”。
在全縣農田被淹的淳安,他臨危受命上任知縣,不但讓百姓今天有飯吃,而且阻止了官商勾結企圖兼并農民土地的計劃,讓百姓以后也有飯吃。
在浙江巡撫提審鄭泌昌、何茂才,他邏輯嚴密,環環相扣,一問接一問,一句接一句的“記錄在案”看得人拍案叫絕。
在大雪紛飛的京城,他作為戶部主事到大興縣賑濟災民,看到餓殍遍地的慘狀,更讓他看清了腐敗潰爛的根源,堅定了向皇帝死諫的決心。
其實,大明朝可謂能人輩出,群星閃耀。回顧那段歷史我最佩服敢于刮骨療毒、推行新政,為大明再續命200年的張居正,他與萬歷的故事我也非常想看看在劉和平筆下會如何演繹。可惜劉和平自述無法認同張居正,不愿再寫,《大明王朝》也沒有了后半篇。
相較而言,成為本劇主角之一的海瑞(還有一個是嘉靖)則得到了劉和平青眼相看。
“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這是歷史上李贄對海瑞的評價。
因其在道德上的剛直近乎“不近人情”,我此前對海瑞也有著“為邀直名”的偏見。但在《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中,劉和平側重刻畫的并非海瑞的歷史形象,而是其“民間形象”。即便如此,很多觀眾還是不買賬。
很多人看過這部劇還是討厭海瑞,覺得他目光短淺、不顧大局,但有句評論說的好,誰都可以罵海瑞,但我們普通百姓最不該罵海瑞。
在豆瓣八組(現在的鵝組)的一個帖子中,發起了關于“《大明王朝1566》最討厭的角色是誰?”的討論。海瑞以高票位列第二(第一名是他媽)。
我再看這部劇,對海瑞卻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認同感。
在這部劇中,海瑞這一角色的塑造完全擔得起主角,稱得上“中國人的脊梁”。
在此也私心安利這部在豆瓣評分9.7、常年霸占國產劇高分榜首的“神劇”。
《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確實有著常看常新的魅力。
緊湊不摻水的劇情、劉和平+張黎的“黃金搭檔”、戲骨們精湛的演技、俯拾皆是的金句……而最后,讓你一遍遍回看的,是它展現社會盛衰變遷的歷史厚重感。
封 塵 記
春日傾聽故事
夏日戶外旅行
秋日圍爐美食
冬日擼貓刷劇
歡迎關注“封塵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