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到單位的步行距離大約2.6公里,需要拐四個彎。前幾年沒限號的時候,我每天開車上班。自從限號之后,我每周有一天步行上班。這條步行路線準確說來它不是一條路,而是由四段不同的道路組成。這四段路雖然相互銜接,但步行的體驗卻大不相同。
早晨從小區北門出來,通常會看到保安在那兒疏導交通。有人可能不解,小區門口的那點交通量有沒有必要疏導。我跟你說有必要,太有必要了,因為常常就打起來了。出口空間太局促,僅夠單向一輛小車進出,稍不注意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記得有一次,一位業主不知什么原因對物業公司不滿,就把自家車子在北門通道處強行停放了一天,導致整個小區一千戶人家都繞走南門,罵聲一片。
北門出來正對著一條城市的交通性主干道,有三排白色的護欄將兩邊對行的車輛和自行車道分開。向右拐是我上班去的方向,右手邊的高層公寓曾經爛尾5、6年,后來又緩過來了,但由于跟相鄰建筑距離太近,有遮擋視野之嫌,在本小區居民(主要是少數廣場舞大媽)的抗議下,開發商給每家2000元作為補償。大媽們開始不同意,后來就無聲無息了。建成后的公寓門口,擺放著四個彎腰鞠躬的彩色人物塑像,身材和表情都像隔壁老王。
我沿著便道向前走著,靴子總是踩在盲道上,感覺不太舒服。長久以來,我對步行道上那尷尬的盲道頗有微辭,我反對設置盲道。想起8年前,在解放北路的設計方案中,我堅決不設盲道,并說服所有相關審查人員取消盲道,不執行現行規范并主動承擔后果,最后在設計圖上簽上了我的大名,實施后的路面平整舒適,效果超級棒。每當我重走解放北路那條充滿故事的歷史街道,心里都會升起一種由衷的自豪和滿足。
重新回到盲道。說真的,我這輩子從沒見過一個盲人走盲道,特別是近20年來,城市中連盲人的影子都不見了。請允許我惡意揣度一下:不是盲人沒有了,而是他們被像盲道這樣虛偽的善意嚇得不敢出門了,盲人的世界到處是坑。那些自娛自嗨地瘋狂建設盲道的人,花著納稅人的錢,遵照沒腦子的規范,干著他們自認為心安理得的事情。
再往前走,出現了很多街邊的早點鋪。那不是什么正規店鋪,而是由住宅底層破窗開店做起的小本生意。打理店鋪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店面大多沒有進行過裝修,視覺上毫無美觀可言,但那煎餅果子的香氣一陣一陣從窗口飄出,送入行人的鼻孔,在這個冬季早晨的清冷空氣中散發著溫暖誘人的味道,那是這個城市最接地氣的市井味道。
再轉一個彎,進入了一條景觀大道。它之所以叫景觀大道絕非浪得虛名,大街上集中了多家大型銀行,還有政府的第一招待所,五星級酒店,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市政府,國際展覽中心等城市級公共設施及服務功能。從08年開始至今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品質顯著提升,建筑外觀整潔明快,路面交通井然有序,街道兩側生機盎然。
接下來,將轉彎進入一條生活氣息濃郁的社區街道,兩側是比鄰的小店鋪,以服裝店為主,也有穿插的便利店和小藥房。早晨上班時間尚早,這些店鋪大多尚未營業。有一家叫做“紅葉”的服裝店是我常常光顧的,買過幾件頗有款式和質量的衣服。店主是一個姿色綽約的豐滿女人,穿衣風格既風情又大膽。近兩年由于電商的沖擊,每次進店她都會抱怨生意不好做,我也常常擔心周邊這些小服裝店會不會一夜之間就消失了,但它們一直都還撐著。
從這條街道走出去右轉,就看到單位的辦公大樓了。每次走到這里,我都會長舒一口氣,腳底下也不由得加快了速度。由于出門時間卡得太緊,因此每每到達這里都已經超過了上班的時間。就在這到達辦公樓的一百米路程內,有一個兄弟水果店,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做生意,接了一個喇叭錄制了天津話循環播放:本地大西瓜,快來買哈,倍兒甜倍兒甜的……。讓我想起了改革開放初期那種鄉鎮上的集市,從低廉的喇叭里傳出的叫賣聲……
每次步行上班都會引發我很多聯想。事實求是地說,這段路的步行舒適度并不高,我還忘說霧霾了,汽車尾氣,路邊汽車和自行車任意停放……,行人的路權得不到保障,不得不在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之間左右騰挪,兩側首層建筑的品質和開放度都差強人意,身體感受和視覺體驗也不令人滿意。這樣的路況,如果不是限行,我是不太會主動選擇步行的。
但如果我們能行走在花園一樣的街道環境中、行走在解放北路、海河親水堤岸……,誰不愿意用步行的方式來體驗城市呢?如果有一天,我們城市中的每一條街道都井然有序、生機勃勃,空氣潔凈,人們謙和有禮,有各種令人驚喜的小店鋪,可愛的小陽臺上擺放著每家每戶漂亮的花卉……,徜徉在這樣的城市環境中,是多么美妙啊!在這種環境中步行,會變成每一位市民主動的選擇,大家自然而然地放棄對小汽車的依賴,城市里一下子就有了那么多人和人之間不經意偶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