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序言之后就開始進入正題了,這不是一本普通讀物,而是一本專業書籍,讀起來就有點燒腦了。原本想囫圇吞棗閱讀的,發現比較難,尤其是這本講金融邏輯的書。
第一部分說的是資本化的邏輯,第一章就講中國的錢為什么這么多?從而引出什么是“錢”的問題。再從錢、資本、財富三者關系來看錢是什么。
簡單說,財富往往是東西,是物,但如果財富不動是不會有錢的;而錢一般說的是一個貨幣的概念,也就是把“東西”賣掉之后的價值載體;資本更多是“東西”的“產權證”,是廣義的貨幣,是與具體的“東西”相對應的產權。
最好區分三者的“東西”是土地。土地是財富,土地買賣交易能換錢,而土地的“產權證”則可以通過抵押、轉換等方式成為資本。
也就得出財富不一定能一下子變成錢,財富的范圍比資本大,資本則比錢的范圍大。
對中國而言,市場化改革讓中國的錢多了。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很多財富,但是卻沒有錢,更沒有資本。由于計劃經濟時期,老百姓沒有買賣東西的自由,出個差還要背著米、面、菜、被褥等去外地,沒有交易買賣,錢的需求量也就少。市場經濟后,人們有了買賣自由,跨區域貿易和人口流動,使得人們在本地出售物品換錢到異地花,使得貨幣化得以發展,促進對錢的需求。
而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動和異地貿易以及城市化、工業化,也進一步催化了社會“錢化”的進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老百姓開始自由參與市場交易,人們在勞動力市場和創業市場上的自由,是社會從計劃到市場的“市場化”或說“錢化”的過程。而90年代中期到現在,則是“資本化”時期,大量企業子資產、土地、自然資源、勞動者未來收入流,通過產權話、證券化或者金融票據化轉變成流通的金融資本。
一個國家可以賣的東西越多,或者已經資本化或能夠被資本化的資產和未來收入流越多,它的“錢”自然就越多。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