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意外收獲竟是決定好好待兒子!
這答案源于安老師課間活動之分組采集更多小伙伴的本月(年)最重要的決定。
二 ?信口一答會是個“好決定”嗎?
1.這與我先前的3個核心價值觀“家庭、健康、學習”是相符的。
2.我自己認為人最重要的信念應該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我的兒子當然也是。
3.就家庭教育、親子關系而言,我所定義的成功是什么?
應該與孩子友善相處、平等交往,還是從小務必塑造他良好的習性?
孩子應該遵從父母的意志來嗎?
父母非要把孩子約束成自己設想的樣子嗎?
我沖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不想他的言行舉止偏離我所希望未來他的樣子嗎?
基于好的出發點能否就應該(值得)發脾氣?
發完脾氣對糾正其行為之利弊分別是什么?
發完脾氣我自己的心態、感覺又會如何?
發火之前能否自控3秒、下意識察覺下自己到底怎么啦?
除了發火別無他法了嗎?
當我厲聲呵斥的時候,弱小無助、甚至不明所以的孩子是多么驚恐!
孩子礙于害怕父母懲罰式的責罵記住不能為或者改掉不該為,和他面對失控得面目全非的媽媽逐漸喪失安全感、甚至留下陰影關上心門,二者孰輕孰重?
4.成功7要素之一的“自尊”、“積極關系”是我自己欠缺的,那我年近四十正要努力追尋之物,難道不更該現在就讓孩子逐漸積累擁有嗎?
5.《刑法》原則對輕重型犯罪尚有責任年齡之阻卻,三歲孩童無傷大雅的偶然故意過失,至于怒目相向嗎?
6.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后一課”不是說了嗎,當你好好生活的時候,厄運才望而卻步,對你敬而遠之。他說新車不過是件物品!最要緊的是,大人要千萬呵護孩子不會因感冒嘔吐弄臟座位心生內疚!他甚至不惜自己動手倒灑飲料濺滿車座,他的奇怪舉動驚呆了孩子們!接著是哈哈大樂和幼小的心靈完全釋懷。
7.不能定性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錯就是故意、屢教不改、必須嚴厲制止,不許認為“我真的已經忍無可忍”、“我也不想發火……誰讓他不聽話……”這些潛臺詞理所當然!要識破生活中被掩蓋和偽裝的錨定效應。
8.以上自問自答沒有標準答案,利用了《談話的力量》拆頁中讓溝通比較放松、易于接受的開放式問題技巧,想不到與自己對話也不能太多封閉式。
三 寫出并踐行自己夠SMART的A2。
先借助“理清決策問題的‘2W1G’工具”,回到問題本身(what)及誘發它的背景、情境(why),對比現狀與問題間的巨大落差,找出應替換的問題、或者能落地的小目標(gap)。
把虛空的“無條件愛孩子”暫擱一旁,變成許許多多的“下一步行動”:
1.他喜歡亂翻我的書,幫我擺、跟我搶、拿倒掉、扔一本、換一本、看不懂、只是關注他自發的感覺、接納他與書籍親密接觸多多益善……都隨他。
2.他總是當“小老師”教你聽鼓聲、放物品(康復中心一種日常訓練方法),他非要你聽他指揮站好、怎么跳或追逐嬉鬧,都陪他。
3.他硬要跟我摘菜炒菜,把蔥掐斷、把蝦弄死、把菜、油到處撒,都任他!
我不是推崇蒙氏教育理念嗎?自己做、做中學。眼前皆是活教材,因勢利導,哪用假惺惺另買一套似懂非懂的蒙臺梭利有一搭沒一搭摸索著教!
四 ?小別離 情更濃
一年多前,我不就寧肯停薪留職、長期請假半天陪讀了嗎?
每次出差在外一兩天,免不了時常掛念。
周六他爸生日只好提前到周五匆忙做倆菜,他爸在我全程上課期間更是不會些許打擾和影響。
課程結束、歸心似箭,高鐵延誤、空嘆奈何!
他爸帶他來接我,一如既往飛奔入懷,高喊:“媽媽回來啦!媽媽快快出來!”
腦子里光速般閃過十月懷胎、陣痛臨盆、襁褓喂養、月子分離、厄運霹靂、艱難求醫、漫長康復、開口叫媽、愁霾散去、全家開顏之種種,五味雜陳,均化作抱他更緊,親了又親!
他爸只是接過背包,微笑開車,徑自回家。
而現在,他爸在隔壁房間放松上網,我帥氣的兒啊,正沉睡在我身旁,鼾聲起伏,安然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