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孔融作為十歲孩童,訪李元禮。李家只有才識淵博,清高之士及親戚才會被通報。孔與李必不是真正的親戚,但孔融把與自己與李家的關系聯系為孔仲尼與李伯陽后代的世交,自然令名士們刮目相看,孩童反應之迅,應答之妙,令人佩服。從對話中,也可看出這是一個文化水平,禮儀修養較高的孩童。然而更妙的在后面。后來的一名士認為這小孩小時聰明,大了就不一定了。心里這樣認為何必說出來呢。那么多的稱贊表揚,您來潑這一瓢冷水,豈不是讓孩子下不來臺,用現在的教育思想來說,豈不是不考慮學生的反應和自尊呢?面對這樣的神童,必定要吃些苦頭的。被人說成自己小時候特聰明(意指現在一般),是不是搬了石頭砸自己腳呢?可以想象一個大人被小孩堵得滿臉通紅,賓客取笑的情形。然,孔十歲出言也未免太尖刻,喜逞口舌之快,后必招禍矣,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智若愚必有道理,真正聰明人必能沉得住氣。得饒人處且饒人,做事必留有余地,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也!
附,孔融典故。
孔融讓梨 出自《三字經》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出自 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一門爭死 出自《后漢書·孔融傳》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 孔融名句
想當然 孔融名句
不脛而走 出自 孔融《論盛孝章書》 形容事物傳布迅速,風行一時。
不可多得 出自 孔融《薦禰衡表》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出自 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