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中國古代小說構思學》,很厚一本,但很有趣,按照書中作者觀點,結合自己的想法,寫了下面的文字。
一、為什么不是《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做為最普及的知識,可以說婦孺皆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追根溯源,羅貫中寫的應該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在《三國志通俗演義》最早的版本中是這樣寫的:“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貫中編次”,可見陳壽的《三國志》是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主要依據,后期該書以抄本形式流傳,到嘉靖元年,該書以刻本形式出現,世稱“嘉靖本”。
嘉靖本才是羅貫中寫三國的本來面目,后來到了康熙年間,毛綸和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了修改,包括整頓回目,修正文辭等等,還增加了不少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沒有的內容。舉個例子,像“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么經典的開頭,“關羽秉燭戶外侍奉二位嫂嫂”這么經典的情節,都是毛氏父子后加上的。
發現這點的時候,我頓時有一種難道看了一本假三國的感覺。原來我以前看的《三國演義》是毛氏盜版,不是羅氏正版。搞清楚這一點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雖然基本情節差不多,人物描述也差不多,但是就因為差了那么一點點(后文會提到),羅貫中才成為當之無愧的偉大的長篇歷史小說家。
二、創作前,羅貫中做了什么
一部偉大的作品,需要長時間的醞釀。這種醞釀不光是作者個人的努力,更是歷史沉淀和積累下的結果,神奇的是,三國的故事在還沒到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漢代——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王粲是曹操的部屬,在長期跟隨領導的過程中,掌握了曹操的很多第一手材料,他把這些材料收集整理,連同當時董卓、呂布等人的故事一起,寫出了《英雄記》這本書,這大概是世間出現的最早的三國故事了。
晉代——這里不得不提一位晉國史官——《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父親名叫陳式,是蜀國的將領,當時因為違反軍令,被諸葛亮斬首。陳壽不僅不怨恨諸葛亮,反而非常崇拜自己的殺父仇人,這心里素質真不一般,不過也可間接看出諸葛亮有多“神”。這之后,史學家裴松之又撰寫了《三國志注》,極大的豐富了三國的故事。
唐代——三國故事是眾多詩人關注的對象,杜甫稱頌諸葛亮的詩大家都很熟悉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止如此,杜甫也同時恭維曹操的后人,“將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詩仙李白在《赤壁歌送別》里寫道:“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不知道大家感覺出來沒有,在唐代之前,無論史學家還是詩人,都對曹操,劉備,諸葛亮同等看待,沒有刻意的捧誰貶誰。李白把赤壁之戰的功勞記到周瑜頭上,還對曹操尊稱為曹公。可在《三國演義》中,我們明顯感覺到了擁劉抑曹的傾向。
宋金元——尊劉反曹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宋代出現了專門說三國故事的專業藝人,還有三國題材的皮影戲,據當時的文字記載,有位富二代每次看到斬關羽的時候,都會潸然淚下。這種心態和我們小時候看三國很相似,好多人在看到關羽敗走麥城被斬的時候都遺憾的流淚,在看到諸葛亮歸天的時候都氣的把書一摔,再也不看了。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熟悉諸葛亮之前的故事,之后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看了。這種心情蘇東坡在《東坡志林》里就寫了:“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還有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明顯表現出了尊劉反曹的情緒。金、元時期各種三國題材的戲劇雜劇中,這種情緒也十分明顯。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他沒有現代人的百度,谷歌收集素材,但他卻硬是將差不多所有和三國相關的材料都收集起來了,這里面有正史、野史、傳說、軼聞、評話等等,他經過廣泛閱覽和反復推敲,采用“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的方法,以正史為基礎,用廣博的歷史知識,卓越的藝術才能,高超生動的筆法,生動豐富的想像,搭建起了羅氏《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摩天大廈。
三、創作中的三點主要因素
和所有的小說創作者一樣,羅貫中下筆前肯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會經常出現在語文試卷中:“請問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羅貫中答:“一是尊劉貶曹,二是宣揚仁義。”所以在書中,以劉備為首,諸葛亮為中心的蜀漢集團仁慈愛民,廣施仁政,解救百姓于殘暴曹操集團統治下的水深火熱之中。在歌頌劉備,痛斥曹操的同時,還要把“義”字貫穿全書,最明顯的就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義。羅貫中就這樣用定好的主旨把素材回爐再造,精選甄別,最終統一到自己的小說里。
(一)人物刻畫
小說有個最主要也最難做的工作就是塑造“典型”人物,關于這一點,《三國志通俗演義》做到了極致。如果讓你隨便說幾個三國中的人物,并說說他們有什么特點,恐怕你能說十幾個還多。忠義愛才的劉備,驕矜自負的周瑜,智勇雙全的趙云,色厲膽薄的袁紹,魯莽直爽的張飛……眾多人物個個鮮活,千古如生。尤其是“三絕”人物的形象塑造,更是膾炙人口,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這種寫人之“絕”的招數,在其他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中幾乎找不到,可以做為羅貫中的獨門絕技。
奸絕——曹操。歷史上,他既是漢代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建安文學的重要詩人和文壇領袖。對集中這么多特點于一身的人物,羅貫中給曹操畫了個千古流傳的形象——“白面奸雄”,看看曹操的京劇臉譜,你就能很好的體會這四個字的含義。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曹操的“奸絕”被寫的力透紙背。比如那句天下聞名的“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是曹操在書中的底色和基調。羅貫中善于通過各個角度來描寫曹操的奸詐,曹操刺殺董卓不成,立即跪下說“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這是智慧的奸詐;曹操兵敗赤壁,先是大笑三次分別引出了趙云,張飛和關羽,后逃回南郡,卻仰天大哭郭嘉,來諷刺手下人不能給自己出謀劃策,才遭此慘敗,這是充滿趣味的奸詐;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后借“蠱惑人心”的罪名殺了楊修,這是對人才的奸詐。在羅貫中筆下,曹操雖然壞,卻壞的大氣,壞的坦蕩,壞的聰明,壞的瀟灑,更壞的有水平,魯迅曾說:“如他(羅貫中)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
智絕——諸葛亮。這該是全書最光彩奪目的人物了。羅貫中通過茅廬中三分天下的描寫,在一開場就賦予了諸葛亮政治家的風度,而后赤壁之戰的舌戰群儒,力挽狂瀾,草船借箭等等舉動,又把神機妙算的光環戴到了孔明頭上。對手下眾將,諸葛亮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心理特點激發大家的斗志和熱情,他常常捧關羽,激張飛,安趙云,收效明顯。對對手,諸葛亮能精細分析,合理應對,他的空城計和草船借箭之所以能成功,都是對司馬懿和曹操的性格有深刻了解的結果。超人一等的智慧還不是諸葛亮最閃光的地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才是孔明一生的寫照,也是羅貫中真正要賦予諸葛亮的精髓。《出師表》中的忠貞意念,五丈原前的英雄悲涼,羅貫中的筆充滿了藝術魅力,“千古凌霄一羽毛”的慢慢飄落,諸葛亮在羅貫中筆下得到了永生,在老百姓心里也得到了永生。
義絕——關羽。時至今日,關羽已經成為了忠義的化身,在世界范圍內都擁有信仰的民眾。雖然關羽的義不是羅貫中的原創,但是卻是羅貫中把這種“義”發揚到了極致。從桃園三結義開始,關羽就忠心于劉備,后來的“降漢不降曹”,過五關斬六將,甚至華容道“義放”曹操,關羽的義重于山得到了世人的好評和認可。羅貫中不只是寫關羽的“義”,圍繞“義”字,羅貫中同樣塑造了關羽的俊(美髯公豐神飄逸),傲(刮骨療傷),武(溫酒斬華雄)。這些特點,讓關羽的義更加突出,更加豐富。羅貫中可能沒有料到,關羽對后世的影響如此之大,歌頌關羽的文字詩歌數不勝數,“大意失荊州”,“走麥城”更成為民間流行的口頭俗語,可見羅貫中塑造的關羽形象是多么有魅力。
(二)情節布局
《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從三國紛爭、鼎立到西晉統一,其中涉及百余次戰爭,四百多個人物,要把這些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得有一條中心主干。
首先,羅貫中把小說分成了三個部分
1、從開頭到卷八徐庶走馬薦諸葛。這從農民起義,董卓專權寫起,引出三國的主要領袖人物,預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從卷八“三顧茅廬”到卷二十一“秋風五丈原”。這是小說中心部分,諸葛亮出山,赤壁之戰,基本以劉備集團為主線描寫。
3、從卷二十一“死諸葛走活仲達”到全書結束。描寫了司馬集團滅蜀、降吳、篡魏的一系列活動。
按照歷史走向確定了三個階段,羅貫中又通過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司馬懿等人物的出場,活動,經歷、結局來逐漸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與事件之間的沖突變化,使小說高潮迭起,對連續性的長時間的事件,有的一氣呵成,一次寫完,比如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有的間斷敘述,錯綜交代,比如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這使得全書松緊有節,詳簡得當。
此外,書中對戰爭的描寫,對人物社會生活的描寫,都使小說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史書價值,我們能在書中看到古代的軍事思想,婚姻愛情,兄弟斗爭,夫妻情義等等,羅貫中帶領我們走進了那個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讓我們深刻領會了那個歷史時期的人情世態。
(三)場面設置
如何設置重要的場面,是考驗一個長篇小說家藝術才能的試金石。《三國志通俗演義》這樣的歷史題材作品,如果只是單調記載和陳述歷史,可能會枯燥無味,但羅貫中妙筆生花,他筆下的場面靈動傳神,豐富有趣,令人拍案叫絕。
比如我們熟知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劉備一問一答,那句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讓劉備大驚失色,手中筷子落地,但這種失態的行為卻被劉備解釋成害怕雷聲,成功的瞞過了曹操。兩人的交鋒在羅貫中筆下充滿戲劇性和畫面感,我們僅看文字,似乎就能感受到兩人你來我往,互相試探時的緊張刺激,同時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曹操的奸詐狡猾和劉備的韜晦隱忍。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這樣精彩的場面設置隨處可見,比如三英戰呂布,劉備三顧茅廬,孔明舌戰群儒,關羽單刀赴會,趙云長坂坡救主,群英會蔣干中計等等,幾乎成了路人皆知的經典,這固然和三國時期本身歷史事件豐富有關,但是如果沒有了羅貫中的妙筆,可能我們就無法感受到這種歷史事件特有的精彩內涵。
四、使用淺顯文言,拉近和讀者的距離
《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語言既不是文言,也不是白話,屬于半文半白,這種看起來另類的設置讓小說既不脫離歷史,又貼近大眾,極大的拉近了作者和讀者的距離。
只由這點就能看出,羅貫中是個與時俱進,深諳讀者心理的作者。羅貫中在寫書時,距離三國時期已經有一千多年。一千年了,大眾的用語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果純用文言,不方便大家閱讀,相反如果純用白話,又缺乏歷史時代感。所以羅貫中采用了這種文白交錯的寫法,寫到文縐縐的人,他就多用文言,寫到像張飛這樣的莽漢,他就多用白話,像三顧茅廬有一段,劉備和關羽都在耐心等諸葛亮睡醒,張飛等不及了,大怒,與云長曰:“這先生如此傲人!見俺哥哥侍立于階下,那廝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庵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也不起!”這樣的寫法,現代人讀起來都絲毫沒有問題,反而覺得張飛這么粗豪莽撞的人,這么說話才對啊。
再回到前文,在毛氏父子修改的《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到達了極點,羅貫中雖然也貶曹,但是他站在歷史客觀的角度,對曹操的好的方面同樣稱贊,而毛氏父子在修改的過程中,把很多對曹操客觀公正的內容都刪除了,留下的都是曹操的殘忍奸詐。小說家在寫作時有自己的喜好無可非議,但是能不能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書寫歷史,也是評判一個小說家是否合格的標準。
三國的故事雖然結束了,但是三國的影響卻永世流傳,羅貫中的藝術構思將永遠啟迪后人。突然想起了那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