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去到宜家,發現宜家樣本間所有電視由原來的“海信”換成了“小米”,再加上最近這一年小米在全國開設了40多家“小米之家”零售店,重金請明星代言、投放平面廣告,讓我深切感到小米全力主攻線下流量場景的決心之大。
小米自從創立以來就受到廣泛的關注,估值一度站上了450億美金,但是最近由于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過快,不由讓人們想象小米發展是不是遇到瓶頸了,并且很多人一度看衰小米,這點我是不贊同的,畢竟小米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并不能以出貨量來看成敗。
我想從另外一個維度“品牌延伸”來談談小米的變革之路
在過去的2-3年間,小米投資了80家生態鏈企業,并幫助其中多家實現1億營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小米電源和小米手環。但凡事都有利弊,他們的產品都使用小米的Logo和品牌,從短期來看會促進相關產品的銷量,起到興奮劑的作用,從長期來看會極大的削弱小米品牌的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卻是抑制劑。
過去小米代表了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專為發燒友而生,而現在呢,小米背后有近60-70種產品,大到電視、電動助力車,小到T恤、書包,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越來越模糊了,過去小米可能就能代表性價比超高的智能手機這個品類,而現在呢,我不知道了,小米是什么?這個問題估計很多用戶都會疑惑。企業在過去品牌延伸的過程中,有了更高的企業定位:”做一家高性價比的科技制造商,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大力發展物聯網和智能家居市場“,可消費者心目中那個小米能否跟上企業的指揮棒呢,企業追求的是增長和持續增長,而企業存在的基礎是用戶需求能否被有效滿足,一旦一個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的地位模糊不清,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今天吳伯凡老師在《伯凡日知錄》中講“黑幫效應”時也提到了小米
放棄“黑幫效應”的小米
雷軍其實有意無意地用到了一點這種營銷當中的黑幫邏輯,有意地制造障礙,讓產品的不易得、不好用(或者說有學習成本)本身成為一種魅力。
1. 預售的時候要搶購
2. 你交了錢還不一定能得到這個手機
3. 你拿到手機以后,你要不停地刷機
刷機這事不是隨便一個人能干的事情,正因為不是隨便有人能干,那么能干的人他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不能干的人就產生一種自卑感。
不管是優越感還是自卑感,最終都會導致品牌的某種魅力。會刷的人會覺得自己是被揀選的,有一種優越感,而且要維護保持這種優越感,這就是產品的忠誠度。那些不會刷機的人,作為一個吃瓜群眾,他看見這些被揀選的精英們在那玩的時候,他有一種沖動。
小米營銷里是有這種邏輯的,但是對于規模、對于增長速度的渴求導致小米不知不覺地放棄了這個邏輯,不斷地稀釋它的品牌內涵,不斷地增加產品品類。最后小米的那種禁果效應、黑幫效應就不存在了。小米雖然不是一個高端品牌,但是它在這個中低端人群制造了某種高端,制造了某種精英感和選民感,這是它品牌資產里頭很重要的一塊,但是很可惜的,小米把它放棄了。
特勞特在《定位》中說道
品牌延伸正是公司及其管理部門想做的事情,這種心智很難改變,對于那些認定品牌延伸是條出路的人來說,要想讓他們改變想法也同樣困難。
最近我在想中國品牌延伸失效的企業案例有哪些,假如不及早避免落入品牌延伸的”陷阱“,可能在小米算是未來其中之一。
那為何宜家和無印良品中也售賣各種品類的產品,而在用戶心智中的定位始終如一呢,永遠是這個品類的不二之選,沒有落入這個陷阱呢,歡迎留言討論,下篇我會說說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