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電影名字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一部與《布達佩斯大飯店》那樣的喜劇片子,看完后才感嘆道——這不就是一部現代版的《辛德勒的名單》嘛!
《盧旺達飯店》由真人真事所改編,取材于發生在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盧旺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種族仇殺中設法挽救1268位圖西族及胡圖族難民的故事。
另外推薦兩部同樣是講述大屠殺的電影,分別是《殺戮禁區》和《四月的某時》。
整部片下來,我的心情可以用百感交集來形容,或是對該片致以崇高敬意,或是對當年的屠殺暴行感到悲憤,或是對自己生活在安逸的國度感到慶幸。
本片以黑人主角的視角展開了整個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性格的人物角色,按個人的影視判斷,全片人物可分為以下四個派類。
一、受害者:胡圖族溫和派(主角等人)、圖西族(主角妻子等人)
二、屠殺者和幫兇:胡圖族反派(貪婪的軍官,暴戾的民兵,自卑自私的酒店員工)
三、有良知的西方人(同情心排序):紅十字會的契西夫人>維和部隊上校>現場報道的記者>神父>酒店總裁
四、冷漠的西方政權:聯合國維和部隊,法國、美國、英國政府等
正是這四類人,把在暴亂中體現出來的人性表達得淋漓盡致,讓大家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丑惡的一面。
一、盧旺達的“辛德勒”
主角是一位熱愛家人、善良且擁有強烈責任感的人。
大屠殺期間,無時無刻不在為家人及圖西族難民的安危擔驚受怕,雖然剛開始他有一些冷漠(屠殺前,他不愿動用自己的資源來救助面對收到迫害的鄰居),但是在大屠殺爆發期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應該要全力保護家人,保護當下無辜的圖西族難民。
本可以和家人一起登上離境的班車,他卻毅然留下來,因為他覺得自己有責任保護這些的無辜民眾,那一幕當真讓我感動不已。
他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和這個國家的受害者一樣,他被酒店總經理拋棄了,被西方國家拋棄了,他也無奈,只能和圖西族難民一起自救。
他沒有放棄,他嘗試動用了自己在暴亂前建立的軍隊關系,讓部分軍隊保護酒店,讓軍官向己方提供糧食,他曾努力尋求維和部隊的庇護,他甚至打電話給酒店總裁尋求幫助,他讓在場有海外權貴關系的難民尋求那些權貴的幫助,他的執著,最終讓自己和其他難民得到了生存的機會。
在殘酷無情的暴亂中,他和辛德勒一樣,化身明燈照亮了人性光輝的一面,把生存的希望帶給了受難者!
二、可恨可憐的反派
本片的反派,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最為極端的一面,殘暴,仇恨,嫉妒,貪婪,腐敗等丑陋骯臟的元素全部混在一起,最終導致了生靈涂炭、哀鴻遍野!
無知、愚昧及貪婪的民兵們,在激進派胡圖族的電臺廣播煽動下,拿起了大砍刀砍向了身邊的鄰居,砍向了手無寸鐵的老人孩童,也許他們昨天還一起聊天吃飯,今天卻屠刀相向了。
腐敗的軍官一直在榨干著主角絞盡腦汁找來的換命錢,還有那個懶惰自私的酒店員工,先是無恥地威脅主角,最后還帶領民兵追捕幾乎快要安全離境的主角和難民,他可恨可憐,他就是“因好逸惡勞而只能生存在社會底層,一旦找到發泄點便到處咬人”的這類人的縮影。
三、善良的光點
紅十字會的契西夫人便是最亮的一個,因為不能把剩下的孤兒從暴民屠刀救出來而自責落淚,她再三懇求主角要保證那些已送到酒店的孤兒得到安全保障,身為觀眾的我一直擔心她的安危,最后看到她安全出現在邊境難民營的時候,我的心總算放下了。她是除主角外最美的人,所以片尾那個代表希望的鏡頭有她一個。
維和部隊上校雖說是職務在身,但他也有一顆善良之心,他也曾和主角一起盡全力保護難民。當得知維和部隊要撤離盧安達的時候,他心酸無奈地“嘲諷”了主角——“你只是一個棄兒,甚至連美國黑人都不是,只是一個非洲黑人罷了”。
那位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了屠殺場景的白人記者同樣令我印象深刻,但是在白人撤離之時,他求生的欲望讓他拋棄了和自己有過曖昧的圖西族美女,只是敷衍地給她留下身上的錢財而已。
那位冒雨帶著一大波難民趕來的神父也是可以點贊的。
還有那位身居高位的酒店總裁(《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里昂),本來可以袖手旁觀的他也為了遠方的難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份,就是他那一通打進法國政府的電話,讓酒店難民的生命之火得以繼續燃燒,雖說最后他做的不怎么多了,但在當時狀況下,也是仁至義盡了。
四、冷漠的圍觀者
我所拍到的膠片,只能讓外界的人看了之后大喊一下上帝而已,然后他們還是繼續用餐的用餐,工作的工作,不會做出任何有實際意義的事情!
這是白人記者在離別前給主角留下的一句話,這是現實,是西方政權漠視屠殺的一個很好的寫照!
主角好幾次利用”美國仍在監控國家的一舉一動”的理由來穩住那些腐敗軍官,說明主角他們當時都迫切希望可以得到外國力量的幫助,遺憾的是這些幫助僅有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國際救援組織,西方政權的保護力度可以說是杯水車薪,盧安達方面甚至有資料顯示法國政府也參與了大屠殺。
后來我查閱了一下當時其他國家的態度:
”美國由于在索馬里進行軍事行動時出現意外(“黑鷹事件”)而不想介入盧旺達內戰“,
“比利時政府以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遭到殺害為由,撤出了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并帶走了所有的武器”,
“聯合國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中表現消極,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征性地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這也正如片中說的那樣,“鎮壓盧安達動亂并沒有給西方政權的選舉帶來實際效益,他們是不會伸出援手的”。
結語:
這是一場社會動亂,更是一場人性的較量,《盧旺達飯店》是一部的故事紀錄片,更是一部警示片,警示世人不要忘記慘痛的歷史,要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