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貓說”10日閱讀》最后一天,同樣感激群主發起的這個活動,也感激團長帶領我們每個人完成這個活動,在此之前,其實并不認為自己可以一天一篇文章的產出,甚至寫文章的想法都很快打退堂鼓,就像過律師所說,這個活動價值是讓你開始了每天的一小步,這個活動設計只要求每天的參與,不要求文章的質量、字數、閱讀量,但是只要開始,你就不會再是曾經那個你,一系列變化會在你的腦回路和習慣里產生,讓獨立思考逐漸成為你的日常。
最近一周剛好得到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講解了一個經濟學中大模塊——信息不對稱,從中有一些感悟和啟發。
一、理解信息不對稱,至少要建立五種不同的思維:
1. 對策思維:
“凡有政策必遭遇對策”,政府會通過制定規則和標準建立信任,然而這并不夠,因為一旦設立,這些規定和標準就會被人利用
2. 動態思維:
情況總在變化,主導權在交易的各方之間換手
3. 多邊思維:
利益相關者永遠不止買家和賣家,還有政府、協會、團體等,都會參與博弈
4. 邊際思維:
我們追求的是邊際質量和邊際成本之間的平衡,而不是某一個指標的最大化
5. 非量化思維:
有大量關于質量、信任和保障的指標是不能夠量化的,比如要衡量一個人可靠不可靠,衡量一件產品質量是高是低,要引入多少種指標,而且還能量化?
二、傳統解決信任不對稱的方法,建立信任依靠什么?
1. 重復交易;
2. 第三方背書(中介、第三方平臺、熟人推薦、名人推薦);
3. 通過附加成本發信號:只有高品質的產品才配的起更高的附加值;
4. 品質三包和延保;
5. 政府制定規則和標準;
6. 契約;
三、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傳遞方式,但這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信息不對稱情況?
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減少了,比如,電商的出現降低了重復購買的成本,電商競爭激烈程度增加,每個商品都可以看到大量用戶評價,然而網絡又讓真實的個人虛擬化,一個人有好多的馬甲,讓這些網評和口碑很容易造假,刷信用級別。所以,互聯網時代,信息不對稱問題變化了,但本質還是存在,它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個重要障礙。
有了以上的基礎,我們來說說區塊鏈和ICO:
首先,對于區塊鏈技術,進入幣圈的童鞋多多少少對區塊鏈都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區塊鏈技術是用代碼構建的數據管理邏輯,通過共識機制改變了信息傳遞方式,建立了信任機制,同時形成了價值連接。因而,在部分領域通過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的方式解決了傳統信息網絡里仍然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得在傳統世界中的價值必須通過第三方背書(比如銀行、支付寶、財付通等)方可實現交易的現實,轉移到互聯網直接進行雙方價值互通。因而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財富將從現在開始大規模往互聯網遷移。
那么ICO項目呢?
ICO項目,恰恰存在著極強的信息不對稱,包括項目的信息、背景、技術實現可能性、項目團隊、項目落地風險等等一系列問題,目前已經顯現了ICO亂象,我們期待9月份政府初步制定的ICO監管政策,然而“凡有政策必遭遇對策”,這僅能逐步約束和規范,而不太可能立即制止。
對于參與者來說進行詳盡的調查是必要的,然而哪怕是嚴謹并有一定閱歷的參與者要盡調其中信息仍然困難,更何況更多的新人小白和吃瓜群眾,也因而我們很多人依賴著第三方背書,比如強大的項目投資背景,比如名人站臺,現如今如果有貓叔和李笑來老師的身影的項目可以用一窩蜂熱到爆炸形容,然而細細思考,通過這10天貓叔文章的通篇閱讀,雖然非常信任和敬佩貓叔的見解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把握,信任貓叔的人品和踏實穩重,然而我們不要忘了,貓叔現在處在一個利益網絡之中,就像上面所說,需要有多邊思維,除了買家和賣家,利益相關者都會參與博弈,貓叔不是神,貓叔正處在這樣一個利益網絡中,必定會受到這個網絡制約,在貓叔的文章中提醒我們:凡是靠人為推銷的東西,都包含著推銷者的背后利益!而這次長沙分享會中也提醒我們:沒有什么大咖,你就是你自己的大咖;因而,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另外,再說一點,通過附加成本發出的信號,比如白皮書,比如ICO+,只有高品質的產品才配的起更高的附加值,我仍然相信一個優秀的白皮書,才配得上一個認真優秀的團隊,才配得上一個優質的項目,在白皮書上的糊弄,也是項目成員對自己的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