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見有人說,年味在年歲漸增中逐漸散去,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對于這種論調,想必有不少人抱予贊同,并由此引發一段段回憶。誠然,如今的春節,手機取代了絕大部分的娛樂活動,長輩之間的交流也局限于撲克牌與麻將桌上的叱咤風云。
因為家庭的緣故,我的童年時光是在農村度過的。記得那時,剛放寒假就和小伙伴們述說著過年的種種好處,好似這樣,年就會來的快些。畢竟,我們還只是小孩子,最喜歡的便是開心的玩耍,而過年卻正好能夠給我們最大程度上的滿足。
這種滿足不僅是來源于長輩的壓歲錢、商店的鞭炮、大把的好吃零食,還來自于一家人坐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氛圍。每到大年三十晚上,爸媽和大舅二舅就會從遠方趕回來,一起準備著年夜飯。大家忙前忙后,我們這群小孩子就穿梭其間,這里偷點菜吃,那里抓把零食。
我覺得最溫馨的是在吃完年夜飯后,一家人擠在一起,圍著火堆,火堆上面熏著臘肉。那時,外公外婆身體健康,大舅事業還未起步,二舅依舊迷茫著,幾個堂弟和我一樣年紀幼小,無憂無慮。他們紛紛說著對來年的期盼,我們則點著一根香,在外面玩著鞭炮。
冷時,趕緊跑進屋,擠出一條縫,把凍紅的雙手伸進去烤火。這是他們就會說,天這么冷,就不要總是在外面玩,一年完了,不要感冒。而我們時常當做耳邊風,嘴邊應著,腳步卻依舊踏出家門。
現在再回憶那時候的春節,除了懷念就是懷念,雖然過的簡陋,但是氣氛還在。而如今過年,最缺的正是這種一大家子在一起的其樂融融的氛圍。大舅、二舅、我媽各自成家,外公又已去世,原本的一家人分成了四家人,這種氛圍自然而然也就淡了許多。
說到底,所謂的年味淡了,不過是人氣散了。
人類一向是群體動物,離開了群體,自然難以體會到該有的幸福。小年前幾天,我們一家四口聊天,談到了過年這個問題。媽突然感慨道,自從你外公逝世,我們這個家族就從來沒有一起吃過飯。說完后,一股淡淡的傷感溢滿了我們周圍。爸說,要不這個小年打電話叫他們過來一起吃個飯?
人越老,便越懷舊。此話剛說出口,媽就向大舅二舅他們打了電話,沒想到的是大家意見竟然出奇的一致。第二天,媽急忙的跑向市場,買了許多糍粑和年糕,又親自動手做了本地過年的特色食品,我和弟兩人在一旁幫忙。
眼前各自勞累的身影讓我感覺到,年味來了。
小年那天,大舅和二舅兩家人早早地開著車過來。男人們在桌上玩著字牌,女人們在廚房忙著飯菜,我是家族里最大的孩子,則帶著弟弟妹妹們去買鞭炮玩。外婆坐在沙發上,看著眼前的情景,笑得合不攏嘴,說別個還說過年沒有年味,我看今年年味蠻足呀,大的小的都在,好熱鬧啦!
是呀,好熱鬧呀!一大家子十多個人聚在一起,吃著火鍋,說個不停,又怎么會缺少年味呢?
很多人都說過年只是一種長久以來堅持的儀式,只因為它是傳統,即使無甚意義也要堅持,流傳幾千年的隆重節日也是如此的不堪。
外婆的一句話卻道破了真相,這過年嘛,就是要熱鬧,人氣一多,年味就到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說的真是有理,大家之所以會認為過年沒意思,就是為此。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享受著現代化的科技帶來的快捷,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人情;我們總是怪罪大家一聚會除了玩手機就不知道干嘛,可卻從來不從自己開始改變;我們總是逃避長輩對我們學業、事業或者婚姻方面的詰問,卻不注意里面蘊含的關心。
外婆口中的“人氣”無非就是因為人多而產生的氣氛的意思,可我們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形成“人氣”,致使年味變淡,最后卻埋怨說過年真沒意思。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推動人情味的產生,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去營造其樂融融的氛圍。
我小時候過年都是在農村里那座老屋里,發黃的土磚,粗糙的地板,將年味的醞釀發揮到極致。而現在,老屋的墻角開始松動,墻身也出現了裂縫,外婆說是因為屋子里缺乏了“人氣”,沒有了人住,這屋子用不了多久就會倒掉。
以前她很擔心,可這個小年過下來,她卻打消了疑慮。她說那里“人氣”沒了,但是都會轉移到這邊來,我們這么多人,“人氣”自然會在的。老人家的話就是這么簡單,卻真真實實的反映了他們的想法與祝愿。
吃完飯后,大舅媽很開心,說好久沒有這么在一起吃飯了,下次三十晚上我們繼續一起過年。媽回答道,怎么要不得,都一起來。
嗯。來吧,都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