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年前看了笑來老師專欄提到《原則》一書,我就下了電子版打印出來,但是卻一直沒有看。大月過了七八個月后,羅胖在跨年演講提到了這書出版了,我立馬又買了,可是一拖一年又沒看。直到去年重讀專欄讀到這一張才驚覺自己的拖延,于是安排固定每天20分鐘,用了40多天讀完。讀完以后,似乎覺得很多原則我知道了,變成了我的原則。但是幾個月后的今天,再讀笑來老師的《原則》這章,反思讀了原則一書的觸動和思考,發現把別人的原則變為自己的原則很難。知道一項原則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則,我們說要按照什么原則行事,也不會真正的按照這些原則去踐行。只要把原則內化為自己的操作系統中,變成自己思維體系的一部分,才會變成自己的原則。如何做才能內化這些原則呢?我最近一直思考這些問題。笑來老師的專欄,很多概念其實就是一些原則,經過近兩年的學習有些我已經內化了。其中應該有一些內化的模式是可以重復的,可以成為以后我踐行其它原則的方法。
內化過程需要大腦對原則重構輸出。對于一項原則,如果我們只記住了描述的一段話,是很難內化的。需要弄懂別人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原則,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有何優勢和缺陷。然后用自己的思維去重新解讀,用自己的現有概念和認知體系去解讀其內涵構建輸出。在輸出的過程中,原則的概念會和我們現有的一些概念關聯起來,從而會獲得更多的入口。如果只是記憶了作者的字句,其入口很可能就是作者的名字或者書名。
內化需要重復重復再重復。笑來老師的專欄,本身的結構就是每周一個概念,在好幾天里面不斷重復。在后面講新概念的時候,也會進行關聯回顧。這種重復的過程,本身會加強我們的神經鏈接。而看留言中其他人對概念的理解,也會讓我們為概念補充更多的事實證據和解讀角度。這個過程也是在增加更多的神經元連接和強化已有的某些鏈接。而后來我把音頻聽了4-5次,買來的財富自由之路那本書也讀了兩次。加上參加重復專欄持續輸出活動,每個概念在我腦中強化過幾十次。所以很多已經到了脫口而出的程度,在生活用到的場景會自然的應用。
最后一條也是專欄里面強調的比較多的,要做記錄然后經常反思。做記錄讓我們對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了一個快照,在未來某個時刻可以回顧。而在反思的時候,也能把記錄中的場景,來應用原則復盤,看自己是否踐行了某些原則。還能對比踐行有什么后果,不踐行又會怎么樣。這個過程會把原則和我們的生活經歷關聯起來。隨著次數的增多,在后面遇到相關的場景時,自然就按照想踐行的原則行事了。
達里奧的原則一書,就是我下一階段踐行的輸出的內容之一。我想接下來結合古嚴推薦的書卡讀書法,進行閱讀輸出,試試再輸出一年會有些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