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收到你發的微信,說小區里的某個媽媽,公司里某個同事又給孩子報了某個興趣班,然后孩子怎么畫畫畫得好了,會了那個樂器了……,我很理解你的焦慮,我也很希望我們的小怪獸也能在別人面前表現他的特長,那種幸福感是為人父母無法拒絕的。但我對報興趣班一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我們就這個問題有過幾次討論,但一直沒有講明白,分析透。
再次表明我的觀點,我不是要追求所謂的快樂教育,反對上興趣班。像做其他重要的事一樣,我們要清楚
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遵循哪些原則
怎樣確保這些原則的執行
那回過頭說上興趣班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寬泛,而且周圍那么多父母都會給你很多建議。
那我先說上興趣班的目的不是什么---它不是“有用”和
“好處”,這個回答可能很讓人驚訝,
我來解釋一下。“有用”和“好處”往往是我們做事的目的,但我們往往會發現做過的很多“有用”和有“好處”的事結果都是事與愿違的,我以前認為考一個MBA學位是有用的,這種學習至少是有“好處”的,但結果呢?花了學費,另外花了更寶貴的時間,卻并沒有帶來收入的增加,我們公司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基本停止了升職,而且現在一個MBA學歷真的不值錢了,而且就獲得知識來講,我們公司的培訓其實比學校里教的更先進和接底氣,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其實多數時候這些所謂的“好處”“有用”是隨大流的結果,那結果就是你不稀缺了,不值錢了。
另外你可能覺得那是我沒有選擇對“好處“,如果上一個更好學校的MBA就會不一樣。但其實結果是一樣的,不說當時我們有沒有經濟和時間條件去上一個名校的MBA—我們公司看得上的MBA基本都要脫產去讀,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上名校MBA就能當高管嗎?是不是還要看你的業績,能力甚至關系和背景,如果真的可以那樣,我們就去報個總統班或者富翁班…..所以要拋棄學鋼琴就能成鋼琴家的想法,甚至更大的概率是學完以后連當鋼琴教師的可能性都不大,甚至學了兩年就放棄了。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目標不同,”有用“和“好處的”內容也會不同。
比如,如果為了上國內好的小學,中學,那就要學奧數;但如果為了上國外好的學校,那就要學高爾夫,擊劍,如果不想應試,就是想讓小怪獸多學些才藝,那就是鋼琴,跳舞等等。你會發現如果我們以這些“好處”和“有用”為目的,會讓我們迷茫,什么都想去學,然后拼命擠時間,最后肯定都學不好,更糟糕的是只學會了半途而廢,和放棄,甚至厭惡了學習,毀滅了興趣。
我們一定要跳過這些坑,所以我認為應該設定的原則是
周末必須留出一天---有限原則
學的長久比學什么重要—積累原則
父母要能親身參與—陪同原則
這些原則好像聽起來并不怎么樣,至少不高大上,也好像篩選不出報哪個興趣班好,那我來細細說明一下這三個原則,并且怎么應用這些原則。
周末必須留出一天---有限原則----------有限才能分出什么重要,有限才能保持興趣。
就拿我們家的小怪獸作例子,他原來很喜歡吃蘋果,然后姥姥天天給他吃,還天天都念叨,吃蘋果好,你吃個蘋果吧,結果呢,他現在不光不吃蘋果了,還很討厭姥姥。
這個原則可以避免我們報太多的興趣班,想現在很多家長周末都排滿了,上科學課,擊劍,樂高,英語,舞蹈…基本上周末父母就是給孩子當司機,在各個培訓班之間通勤,效果可想而知,而且他們也不是不知道這樣不對,就是沒辦法取舍,因為都覺得“有用”,有好處。
? 這個原則還可以幫我們分出重要性,比如現在周六下午沒有安排,我們想讓他畫畫和學一門樂器,一分析,小怪獸已經學了很久畫畫,而且他現在還很有興趣,那就不要考慮學一門樂器能帶來多少好處了,雖然我們知道這會對大腦開發帶來好處,但人生就是取舍,我們要第一準守的是這個原則—有限。而且這個決定其實還含有我的第二原則,那就是長久。
長久這個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而且很容易達到,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如果再結合第三條原則,我估計能符合的興趣班不超過三個。先來說一下什么叫長久比興趣重要的,我舉個例子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報學鋼琴的興趣班,假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小怪獸堅持下來了,并且在5年的時間里考過10級,另外一個是每天跑步2km,結果沒有取得任何成績,甚至也沒有說能夠完成馬拉松這樣的進步,而他只是每天都能快樂的跑2km。然后我們返回現在,我還是會選擇后者。
你該驚訝了,這種鋼琴水平可以上臺演奏了,跑個步又怎么樣,雖然能保持健康,但又有什么特別的呢?
其實這樣想的話還是在考慮哪些所謂的“有用”和“好處”。再說的深一些,那些表面能看到的都不是真正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長久能夠塑造性格,磨練品質,小目標的實現能夠培養耐心,建立自信。而小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耐心,現在中國小孩還嚴重缺乏一種能力—抗挫力。
如果從這個觀念出發再來看代練鋼琴和跑步,你就會發現練鋼琴是一個很復雜的事,要堅持5年,10年很難,特別是小孩子,哪怕考到了十級,后面放棄了再也不彈琴的人比比皆是。不是反對學鋼琴,而是把去學它后來放棄的概率要遠大于簡單的,小目標的跑步2km。
另外,學鋼琴這種表現型的興趣,一眼望去,有多少人在學,上次幼兒園活動,有多少小朋友上去表演彈鋼琴,又有多少能夠彈得好沒有收到打擊?我估計過不了多久就不會再看到他們“表演”彈鋼琴了。而跑步的稀缺性就很強,我們可以不妨去問一下,現在有多少5歲的小朋友能哪怕走2km?嗯,上次我跟同事說帶小朋友徒步12km嚇傻了全公司的同事,我們的vp都因此而記住了我,準確的說是記住了我們的小怪獸。這會產生一系列有益的效果,小怪獸會覺得自己很牛,會繼續做這個他很牛的事,然后會更牛,這就是磨練品質,更主要的是他會漸漸明白,一件事只要做的久,就能做好,就不會輕言放棄。
最后要說的這一條會給我們帶來很大負擔,那就是我們要能參與。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把興趣班當成了托兒所,把孩子交給老師,自己在教室外面玩手機,大家工作辛苦這當過父母的都明白,能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是多么可貴啊,干嘛要剝奪父母這個權利啊,而且還讓孩子學到了東西,所以也有很多父母就因為這個把周末都排滿了興趣班,而且還很為孩子著想的樣子。但這個做法其實是本末倒置的,要爭取到自己的時間這件事可以有更好的方法達到,關于幼兒心理的研究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書,結論也很清晰,就是提倡父母親自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對建設兒童健康心理非常重要,我也不想在這里再闡述這個道理,但關于興趣父母要參與我還有兩方面的理解。
我發現5歲孩子最大的興趣是和父母在一起,無論干什么,玩,學,呆著。在一起比干什么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的保持住這個興趣,才能做到長久,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歌唱的很好,父母都只會敷衍的點點頭,或者浮夸的表面上表揚一下,對孩子會有多大的打擊,這違反長久保持興趣的原則。
只有父母親身參與了,才明白孩子到底學會了什么,有了那些進步,才能了解你的孩子,這長遠來看更重要,要想保持長久的親子關系,父母要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站在外面看老師教。還記得《成長的煩惱》里有一集,Mike和他爸爸同臺演出的情景嗎,那不是我們正想達到的目標嗎!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教育孩子的核心就是拓展能力和發掘天賦”,我們時刻都不要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