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地道戰,沒有《地道戰》電影中演繹得那么強悍。但也不似某些揭秘真相的文章說得那么不堪。
(五一大掃蕩后,冀中根據地被摧毀)
據呂正操上將回憶,冀中地區的地道斗爭大體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起初是五一反掃蕩前后,冀中軍民為了防備日寇侵擾,挖了很多簡易藏身洞。這些如同地窖一般的藏身洞,便是最初形態的地道。
但是,由于藏身洞的空間不大,人置身于其中時,無法正常活動,這就更不提作戰了。
因此,早期的地道戰,只能消極躲避,無法反擊。一旦洞口被發現,那就是兇多吉少。
比如1942年5月,發生在河北定縣北疃村的大屠殺,就是因各家挖的地窖太簡易,被日軍逐一找到洞口。以致藏于洞內的800多村民和受傷的八路軍,被日軍殘忍殺害了。
第二個階段是1942~1944年期間,抗日軍民在斗爭實踐中,逐步把孤立的藏身洞,發展成了相連的地道。
這些升級版的地道,相比于藏身洞,隱蔽效果提升了。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不能防水攻、火攻、煙攻、毒攻等。且反擊能力也不足。日軍如果重兵掃蕩,地道依然很難起到實效。
這個情況在《地道戰》電影中也有展現。
高家莊村民在擴展了原有的藏身洞后,本以為能大展拳腳。可實際效果很差,且不說不能反擊,洞口還被敵軍發現了好幾處。日偽軍從洞口往地道內放水、投毒,并試圖掘開地道。幾乎讓地道內的眾人陷入絕境。
若不是關鍵時刻,民兵隊長高傳寶主角光環爆發,一槍擊中日軍指揮官,加之周圍村落的民兵支援,逼迫日軍退兵。想必高家莊的下場也是被日寇屠村。
第三階段是1944年底~1945年,楊成武上將來到冀中根據地,指導當地人民群眾對原有地道進一步升級。
經過再次升級后的地道,就如電影中演繹的一樣。村莊、野外和地道,組成了一個連環立體的作戰陣地。攻防能力大大提升,不僅不怕日軍的水攻、火攻、煙攻、毒攻,同時還具有反擊能力。
如1945年6月20日,駐保定的偽軍以一千兵力對河北清苑縣冉莊(冉莊就是地道戰電影的拍攝地)進行掃蕩。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和地雷與敵周旋13個小時,殺傷大批敵人,其中有副團長1名,副官1名,連長1名,排長1名。而冉莊民兵只有1人受輕傷。
從這一實戰結果來看,冉莊地道經過兩次升級改造后,已是攻防一體的戰斗陣地,經得起戰斗考驗了。
但需要說明的是,冉莊只是個例。當年各村的地道,水平參差不齊。能把地道挖到如冉莊一樣水平的村子并不多。大部分村落的地道,也就只是能藏人、藏物而已。做不到攻防一體。
像電影中那樣,把地道直接修到鬼子炮樓的正下方,那就更是做不到了。
實際上,冉莊地道也沒有電影里面展現得那么完美。如電影中碾盤下的地道,此前就是沒有的,是導演根據拍戲的需要,臨時設置加的。
所以可以這么說,當年的地道戰,更多的作用還是防御,保護人民群眾和抗日武裝的生命和財產,打破日本以戰養戰的企圖。
至于作戰。一方面,地道戰是被動的。需要等鬼子來攻,才能殲敵。如果鬼子蹲在據點不來攻,地道戰殲敵的作用就很小了。
另一方面,五一大掃蕩后,針對敵強我弱的形勢,抗日武裝也在積極改變策略,殺敵方式多種多樣,并非一味地依靠地道戰。
比如冀中主力部隊撤出根據地后,針對日偽軍猖狂的現狀(炮樓里的鬼子經常無緣無故開槍掃射,以致老百姓白天不敢露頭,晚上不敢點燈),冀中軍區在原冀中根據地的縣區,都成立了武工隊。(武工隊由軍分區直接領導)
所謂武工隊,就是武裝工作隊,編制在10至100人不等。全員都是精干,拿起槍時就是合格的戰士,拿起筆時就是合格的宣傳員,拿起鋤頭時就是合格的農民,拿起鍋鏟時就是合格的大廚。可以說,能進武工隊的人,個個都是多面手。
各縣區的武工隊成立后,第一時間就投入到了收容反掃蕩中的失散人員,恢復地下秘密交通線,恢復根據地,對鬼子、惡霸及鐵桿漢奸進行鋤奸的工作中。
1942~1943年期間,經過各縣武工隊飄忽不定的打擊和鋤奸,原本喪失的根據地,得到部分恢復。抗日武裝力量也有明顯增長。而日偽軍在一系列的襲擾下,斗志則有明顯的消減,遠不如先前那般猖獗。(武工隊的損失也很大,屬于高危職業)
(抗戰勝利前夕,冀中根據地基本恢復到大掃蕩前的狀態)
除了武工隊外,針對敵人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的情況,冀中各區縣還主動精簡了民兵的規模。縣大隊不超過70人,區小隊被壓縮在30人以下。以此適應殘酷斗爭環境下的游擊戰。
地方武裝力量壓縮的同時,退到外線的冀中八路軍也精簡編制,不必要的非戰斗人員一律精簡。機關人員,一律武裝。戰斗部隊取消營排級或連排級建制。
由團長直接指揮連長,連長指揮班長。
若是獨立營,就是營長直接指揮班長。
班為大班制,每班設政治干部1人,正副班長各1人,戰士15人左右。總計約18人左右。
戰斗以連或班為單位,分散行動,基層黨指戰員在行動中有較高的決斷權。
經過精簡后,部分主力回到冀中,領導地方武裝恢復根據地。雖然在此后,主力部隊沒什么大仗可打,但經常能與民兵配合,對日偽軍進行伏擊。
后期日軍收縮兵力,主力與地方配合,也打了一些殲滅戰。
這種戰斗形態,可以參考《平原游擊隊》。
大掃蕩,戰斗規模不大,打完就轉移,比如鉆入地道。待敵軍退走后,再去襲擾。以一種不分晝夜、連續不斷的戰斗方式,讓日偽軍疲于應付。
抗戰尾聲,日軍收縮兵力,我軍反攻,陸續收復了不少失地。
對于八路軍的這種打法,在河北血腥屠殺過老百姓的117師團師團長鈴木啟久曾十分喪氣地說:“一般來說,戰報上的損失不太顯眼,但累積起來一看,相對于敵方,我方受到的損害要大得多。”
總體而言,地道戰和地雷戰一樣,其主要意義不在于利用地道、地雷,斃傷了多少敵人。而是在殘酷的斗爭環境下,在鬼子的反復掃蕩之下,能盡可能地保全抗日軍民的生命以及財產。
如果沒有地道,八路軍、武工隊、民兵和民眾,在冀中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而若是保存不住這些抗日力量,鬼子就會肆無忌憚地在冀中搜刮民力、財力。
然后運送到前線,打擊其他的抗日武裝。
很顯然,這對于中國的抗戰而言,無論是敵后,還是正面戰場,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