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你也算是個很努力的人,想要通過學習改變自己。于是你放棄了看劇,放棄了很多聚會,甚至很多愛好也都暫時擱置。
瘋狂學習幾個月后,你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你學了這么多,收獲不應該只有這么一點。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人連續學五個月就出書了,而自己的生活卻好像沒什么改善?
是你學的內容沒什么用處嗎?
不對。你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學習實用性的知識,都是可以直接幫助你成長的。
那么,是因為你沒有思考嗎?
也不對,多數文章你都有留言寫感悟呀!
那究竟是什么問題?
2)
其實,問題就在于,你沒有進行主題性的學習。
主題性學習,具體的說,是主題性的深入系統研究某門類知識。
就像大學與高中的區別一樣。大學是主題性的學習某專業,而高中是零碎的學習多學科。前者的學習效果明顯更好。
好在哪呢?
第一,好在積累。任何高價值的東西本質上都來源于積累。如果你只是這里一篇文章、那里一篇文章的看,或者只有在看到相應的文章才會對某個話題有所思考、文章看罷就不再理會。這樣的學習,就像在沙灘堆沙子,你這里堆一些,那里堆一些,就算堆再久,你都堆不高。
第二,好在體系化。有了知識體系,可以有效的分析問題,解決一系列同根同源的問題。如果你的腦子里只有一個個零碎的知識點,那無疑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的知識應用效率很低。
3)
說到主題性學習,不得不提許岑老師。
在得到例會上,羅振宇老師高度贊揚了這位"學霸",他的特長就是超快速的掌握一門知識或技能。
本來只是PPT的小白,羅永浩老師讓他去學習學習,幾個月后,他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PPT 大神。
突然想學個吉他,9個月后,制作出國內最好的吉他教程。
...
反正,他只要想學什么,就能夠迅速的學精,并且成為業界大神。
他到底有什么學習的秘訣?
我覺得最關鍵的秘訣就是主題性學習。
在這里我也和你分享幾個經驗——
4)
第一,每個階段只設定一個主題
這也是斯科特·揚 在《超效率手冊》中力薦的一個學習方法——每月只盯著一個目標。
人很難同時把幾件事情都認真做好,這是多數人都承認的。
然而,矛盾的是,這多數人中的多數人,又總是要同時做很多事情,還企圖做好。
其實他們是陷入了貪婪的泥潭,他們根本不是想做好事情,而只不過是不想讓自己發覺自己的無能罷了。
所以,踏實下來認真做點事。你可以為下個月制定一個目標,然后給自己下一個鐵律——在這個月里,什么都可以放棄,唯獨這個目標不能動。你可以為一個目標規劃相應的時間精力,什么都可以懈怠,唯獨這個件事不能懈怠。
記住,知識的積累才能通向成功,學習的時間不能。
5)
第二,專注于目標,保證時間精力能夠持續投入。
想做到這一點一定要首先學會放棄,一旦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領域后,一定要及時調整過來。
我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雖然給自己訂了一個"研究目標管理"的周目標,可是一周下來,發現自己學著學著,就被其他方面的知識吸引去了,有時看看心理類的,有時候又跑去琢磨商業。
最后估算一下,其實一周35小時的學習時間里,研究目標管理不足10小時。
所以,專注于目標,讓時間精力能夠持續投入,也是主題性學習的關鍵一環。
6)
第三,學完要出教程的。
這一點可以說是屢試不爽的學習秘訣。
你看許岑老師為什么學得那么快,其中有一個秘訣就是——為了出教程而學習。
你在學的時候,就要想著該怎么樣區分不同的概念,該怎么樣將碎片的知識體系化以便于教學,以及如何理清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等等。
當然,這個秘訣是公開的秘密,只不過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真正做成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所以,想辦法讓自己能去做這件事,是許多人首先要解決的事,這就不是今天的話題,而是行為設計學的范疇了。
7)
好了,最后我再給你總結一下: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非常努力,為了學習犧牲了很多娛樂、培養關系和發展愛好的時間,可是收獲卻完全不對等。
問題就在于他們沒有主題性的深入系統研究。
主題性學習有兩個好處。
第一,形成知識本身的積累,而非學習時間。
第二,體系化的知識才能有效的分析問題和高效的解決問題。碎片知識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那么如何主題性學習呢?
第一,每個階段只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
第二,專注于目標,保證時間精力能夠持續投入。
第三,學完是要出教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