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皇帝的新裝》是 19 世紀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所寫的一篇童話故事。作為經典篇目,這篇童話曾被選入蘇教版、人教版等中學語文教材,2016 年繼續被選入由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教授主編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簡稱“統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
? ? ? 在教師教學用書里,列了3點單元教學目標:感受文學的奇思妙想,體驗虛構和想象的力量,擴大自身的視野;學習快速閱讀,通過尋找關鍵詞語等方法提高閱讀速度;調動自己的體驗,發揮聯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課文。教師教學用書在本課列出的教學重點為:學習快速閱讀;調動自己的體驗,發揮聯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引導學生想象故事各段情節中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認識到這些行為是在怎樣的一種環境中產生的。
? ? ? 本冊書在訓練學生的閱讀方面是很成體系的:一二單元練習朗讀,所選篇目無論從篇幅長短還是文章本身的節奏韻律都適合朗讀,如《春》《濟南的冬天》《古詩四首》;三四五單元練習默讀,默讀更能讓人沉浸文章、深入思考,在默讀時養成圈畫關鍵信息,圈畫關鍵信息其實也為深入思考做準備,所選文章主題一般較為多元化,如《貓》《植樹的牧羊人》;第六單元練習速讀,“要讓學生養成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習慣,學會合理掃視,逐步擴大學生的視知覺廣度”,作為練習速讀的材料,文章內容不能過于深奧,選入本單元的作品內容簡單、有趣,學生在閱讀時沒有理解上的障礙,因而特別適合訓練速讀。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及文本特點,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練習速讀并掌握童話特點、通過聯想、想像編排課本劇揣摩人物心理。
? ? ? ? 針對學習目標,本課我設計了2課時。第一課時設計了3個 環節? :第一環節,掌握童話特點(根據閱讀經驗如何判斷本文屬于童話),提示“本文和以前讀過的童話《海的女兒》《拇指姑娘》或是自己熟悉的童話故事有相同點嗎?”學生很快能悟出童話的特點,在學生回答童話是虛構的時,我適時問道 “同樣是虛構,小說和童話有區別嗎,想想《植樹的牧羊人》有人信以為真地去尋找這個地方”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小說雖然虛構,但講究藝術真實性,而童話卻讓人一眼就看出是虛構的、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是什么讓你覺得不真實呢”在我的追問下,學生明確了童話最主要的手法是夸張和想象。此環節自己很滿意,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了童話的特點,較之以前直接給出童話的定義,學生對童話的理解是具體的而非概念的,是總結也是運用。
? ? ? ?第二環節,練習速讀,5--10分鐘讀完全文,并能圈出文章中夸張的細節。因為文章較為簡單,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基本沒有難度。這一環節進一步理解童話的特點----夸張。此環節似乎無功無過,感覺平平。把一種習慣的養成完全寄托在一節課上是不現實的,學生能根據本課的經驗---關注關鍵詞、擴大掃視范圍,嘗試去閱讀其他文章,提高閱讀速度,就算很好達到目標了,關鍵是學生會有這樣嘗試的動作嗎?
? ? ? ? 第三環節,探尋成人復雜心理,揭示鬧劇產生的原因,明確主題。此環節有些倉促,并且自己的引導使文章主題單一化:反映了成人人性 的弱點,并普遍存在于皇帝、大臣、騎士與百姓。開始我的設計是要引導學生得出教參上提供的主題:揭露諷刺了封建統治者愚蠢和虛偽,整個社會染上了這種裝腔作勢、無視真實的毛病。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對文中所有成人心理描寫的分析,卻一致得出了:成人的人性弱點,成人由于種種原因,自欺也欺人,但是卻不自知。對于這樣的結局有些惶恐,我舍棄了本文的諷刺、舍棄了統治階級。但對教參上提供的主題,本人也覺得有些牽強,類似于以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歸納。今天,皇帝的新裝依然可以也在不同場合上演。
? ? ? ?第二課時:分小組展示排好的課本劇
? ? ? ?此環節的設計,首先想改變教學方式,讓課堂有些新意;其次,想讓學生深入文本,引導學生想象故事各段情節中人物的言行舉止、認真揣摩人物心理,這樣的心理會以怎樣的動作和表情展示出來。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實際及時間的有限,我下載了現成的劇本,打印給學生,提前布置好人物,選好負責人,由負責人排練。展示的結果是喜憂參半。讓人振奮的是,兩個班都有表演相當到位的小組和個人。遺憾的是,除了每班那突出的小組,其余學生的表演純屬浪費時間,簡直就是分角色讀課文,而且還是上躥下跳的讀課文。奇怪的是,我特別失望,學生卻異常開心,不管成績好壞,都積極參與其中去讀上一兩句臺詞。感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表演結束后,讓學生選出最優小組和最優組員,他們的結論卻又與我不謀而合。在我點評時,學生異常認真,看來,他們的不出彩其實是在對人物心理分析環節出了問題。分析不到位也就只能照本宣科了。若能在排練的環節中,加入老師的指導,應該可以達到本來的教學設想。由于自己在排練環節的指導缺失,導致了學生不成功的展示,任何一個環節,導師都應起到“導”的作用,完全放任自流,只能收獲這樣的產品。遺憾中,我看到了學生對突然改變的教學方式的興趣、對課本劇的興趣,雖然時間受限、精力受限,但一學期設計一堂有質量的課本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或許會引發個別學生對其他藝術的喜愛。